馬云飛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心內科 鄭州450006)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由于冠心病引起心肌長期缺血,供氧與需氧不平衡,致使心肌彌漫性纖維化,形成心肌瘢痕,產生與擴張型心肌病類似病癥,患者心臟收縮、舒張功能障礙,隨著病程進展,常誘發心力衰竭,加重病情。室性心律失常(VA)是ICM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癥,是臨床ICM 心衰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1]。目前胺碘酮是臨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但單一用藥的效果并不突出。近年有胺碘酮、門冬氨酸鉀鎂聯合治療心肌梗死并發VA 的報道,并取得肯定效果[2~3]。本研究在胺碘酮、門冬氨酸鉀鎂基礎上引入谷維素片,探討三者聯合在伴VA 的老年慢性ICM 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 年3 月~2019 年7 月我院收治的112 例伴VA 的老年慢性ICM 心衰患者的臨床資料,將接受胺碘酮治療的37 例患者納入A 組,接受胺碘酮、門冬氨酸鉀鎂治療的37 例患者納入B 組,接受谷維素片聯合胺碘酮、門冬氨酸鉀鎂治療的38 例患者納入C 組。A 組男23 例,女 14 例;年齡 60~78 歲,平均(68.98±4.47)歲;ICM病程 2~8 年,平均(4.98±1.45)年。B 組男 22 例,女15 例;年齡 61~80 歲,平均(70.16±4.56)歲;ICM 病程 3~8 年,平均(5.20±1.08)年。C 組男 24 例,女 14例;年齡 60~79 歲,平均(69.48±4.73)歲;ICM 病程3~9 年,平均(5.34±1.14)年。三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心電圖、心臟彩超、冠狀動脈造影術等確診為伴VA 的ICM 心衰,患者心電圖出現3 個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縮、QRS 波群形態畸形、心室率通常為100~250 次/min 等,且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40%;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Ⅳ級;臨床資料完整;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2)排除標準:嚴重心動過緩、尖端扭轉型室速、主動脈夾層、房室傳導阻滯者;合并哮喘、慢阻肺等肺功能障礙者;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伴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死亡病例。
1.3 治療方法 三組入院后均進行心電圖、生命體征監測等,予以低流量吸氧、臥床休息,積極治療原發病,常規調節血壓、血脂,使用血小板凝集抑制劑、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心肌營養藥物等進行常規慢性ICM 心衰治療,具體藥物選擇以患者臨床病情而定。
1.3.1 A 組 予以鹽酸胺碘酮片(國藥準字H32024766) 治療。第 1 周 600 mg/d,第 2 周 400 mg/d,第3 周200 mg/d,然后以此劑量維持,共12周。
1.3.2 B 組 予以胺碘酮、門冬氨酸鉀鎂片(國藥準字H20045718)治療。胺碘酮用藥方法同A 組。門冬氨酸鉀鎂:第 1 周 9 片 /d,第 2 周 6 片 /d,第 3 周 3片/d,然后以此劑量維持,治療12 周。
1.3.3 C 組 予以谷維素片(國藥準字H35021444)聯合胺碘酮、門冬氨酸鉀鎂治療。胺碘酮、門冬氨酸鉀鎂用藥方法同B 組。谷維素片:第1 周240 mg/d,第2 周 150 mg/d,第3 周90 mg/d,然后以此劑量維持,治療 12 周。
1.4 觀察指標 (1)療效。顯效:治療后心衰、心律失常等癥狀消失,超聲心動圖顯示室性期前收縮、短陣室速減少>90%;有效:治療后上述癥狀明顯改善,超聲心動圖顯示室性期前收縮、短陣室速減少70%~90%;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顯效、有效計為總有效。(2)心功能。使用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測三組治療前后LVEF、左室短軸縮短率(FS)。(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低血壓、肝功能輕度受損、皮疹。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療效比較 三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C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 A 組、B 組(P<0.05)。見表 1。

表1 三組療效比較[例(%)]
2.2 三組心功能比較 治療前三組LVEF、FS 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 C 組 LVEF、FS 均高于 A 組、B 組(P<0.05)。見表 2。
表2 三組心功能比較(%,)

表2 三組心功能比較(%,)
注:與同期 A 組比較,*P<0.05;與同期 B 組比較,#P<0.05。
組別 n LVEF治療前 治療后FS治療前 治療后A 組B 組C 組37 37 38 FP 36.01±2.97 36.12±3.12 35.91±2.87 0.046 0.955 43.05±2.74 45.14±3.32*49.35±4.01*#33.431<0.001 22.01±3.19 22.23±3.50 21.71±4.05 0.197 0.821 29.17±3.74 32.28±3.25*36.17±4.06*#33.389<0.001
2.3 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C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 A 組、B 組(P<0.05)。見表 3。

表3 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慢性ICM 心衰是老年患者常見心臟病,病情呈進行性發展,且老年患者身體機能降低,易誘發各種心律失常,以VA 較為多發,治療難度大,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
胺碘酮是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已普遍用于治療心律失常患者,可通過同時阻滯鈉鉀通道、L 型鈣通道,延長心肌動作電位持續時間,進而緩解心律失常,是各種心臟病伴VA 的基礎首選藥物[4~5]。有研究發現,機體缺鎂可加重心肌缺氧,引發心電不穩定,而鉀代謝紊亂可影響心肌舒張,造成心律失常,因此應用門冬氨酸鉀鎂調節機體鉀鎂水平,門冬氨酸可充當K+、Mg2+載體,提高心肌細胞穩定性,改善因缺 K+、Mg2+造成的心肌損傷,促進心功能恢復[6~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 組LVEF、FS 高于A 組,表明兩者聯合用藥對伴VA 的老年慢性ICM 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較單獨胺碘酮用藥好。本研究C 組在胺碘酮、門冬氨酸鉀鎂用藥基礎上加用谷維素片,谷維素片自米糠油、胚芽油等谷物脂中提取而來,近年研究發現其具有調節心臟自主神經、對抗兒茶酚胺類物質的作用,可降低心肌興奮性,改善心肌供血,達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明顯改善心慌、心悸等臨床癥狀[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C 組治療總有效率、LVEF、FS 均高于 A 組、B 組(P<0.05),表明將三者聯合應用于伴VA 的老年慢性ICM 心衰患者,可通過多種機制與各系統間平衡作用提高臨床抗心律失常治療效果,調節心肌功能,改善心功能。此外,本研究發現C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A組、B 組(P<0.05),提示三者聯合應用反而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可能與門冬氨酸鉀鎂中的門冬氨酸參與機體鳥氨酸循環,保護肝功能,降低胺碘酮對肝功能損害有關,且谷維素可調節機體各系統平衡,具有改善消化道系統癥狀、降脂等作用,提高胺碘酮損害機體的制約效果,安全性好。綜上所述,谷維素片聯合胺碘酮、門冬氨酸鉀鎂治療伴VA 的老年慢性ICM 心衰患者,可提高治療效果,明顯改善患者心功能,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