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中醫院康復科 宜陽4716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常見疾病,是由于頸椎退變引起的神經根病變,多見于老年群體。目前,該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認為可能是頸椎退行性改變、椎體結構不穩定、脊髓血運循環障礙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疼痛、僵硬、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等癥狀[1]。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增多,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也明顯增加。本研究就采用針灸推拿聯合常規康復療法應用于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康復治療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 年 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62~73 歲,平均年齡(67.51±5.97)歲;病程 1.5~13年,平均病程(7.25±2.33)年。觀察組男32 例,女18例;年齡 60~71 歲,平均(65.58±5.46)歲;病程 2~14年,平均病程(8.15±2.42)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研究對象經 X 線、CT、MRI 等檢查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治療。給予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52207)藥物治療,口服,0.5 mg/次,3 次/d。使用中頻電療儀治療,電極板置于頸椎疼痛位置,根據患者耐受力調節電流強度,每次治療15 min,1 次/d,再給予頸椎牽引治療,牽引重量是患者體質量的20%左右,30 min/次,1 次/d。在牽引治療中患者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須立即停止[2]。常規康復療法連續治療15 d。觀察組在常規康復療法的基礎上,給予針灸推拿治療。針灸具體操作為:選擇頸夾脊穴、風池穴、大椎穴、曲池穴、風府穴、外關穴、后溪穴、合谷穴等穴位,消毒針刺穴位,以針用瀉法進行針灸,采取中強度刺激,以出現酸、麻、脹感為宜,留針 30 min,1 次 /d,連續針灸 15 d。推拿具體操作:患者取正坐位,操作醫師站在患者后面,一只手五指對合呈“鉗”形,掌指關節屈伸拿捏患部,拿捏時間約為10 min,另一只手的拇指指端對頸肩痛點進行彈撥,力度是由輕到重,速度是由慢到快,每處痛點彈撥時間為1 min;操作者再雙手合十,以兩手掌尺側對患者頸肩部進行節律彈性側擊,時間約為2 min;操作者坐在患側,揉捏患者上臂肘部至臂背側,反復10 次;協助患者換姿勢,改為仰臥位,操作者則站在患側側后方,用一只手把患者枕部托住,另一只手則托住患者下頜,兩只手同時用力,把患者頸部向后上方緩慢拔伸,1 次/d,連續15 d[3]。
1.3 觀察與評價指標 (1)療效評價。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頸椎功能恢復正常,正常生活、工作不受影響;顯效:癥狀及頸椎功能明顯改善,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癥狀、頸椎功能均有所好轉,但對生活、工作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無效: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甚至有加重趨勢。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2)中醫證候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頸椎病癥狀量化表對癥狀進行評估,分值越高,則癥狀越嚴重。(3)疼痛評分。參照簡化McGill 疼痛問卷(SF-MPQ)對疼痛進行評分,包括疼痛模擬視覺評分(VAS)評估頸肩疼痛程度(0~10分)、PPI 評估疼痛強度(0~5 分)評價、PRI 評估疼痛分級程度(0~3 分)。(4)復發情況。進行為期 12 個月的隨訪,記錄患者的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通過SPSS19.0 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中醫證候積分等計量資料用()表示,以t檢驗;用%表示療效及復發率等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積分均明顯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頸肩部疼痛不適 上肢疼痛麻木 手指疼痛麻木對照組觀察組50 5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51±0.49 1.22±0.31*2.63±0.37 0.85±0.14*#2.46±0.51 1.18±0.43*2.57±0.55 0.79±0.16*#2.38±0.64 1.19±0.25*2.41±0.58 0.77±0.18*#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PPI PRI VAS對照組觀察組50 5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81±0.55 2.03±0.14*3.79±0.61 1.12±0.05*#2.42±0.36 1.31±0.13*2.41±0.43 0.64±0.09*#7.25±1.18 4.38±0.55*7.31±1.06 2.14±0.36*#
2.3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及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2%,對照組為76%,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 年,觀察組復發率為4%,對照組為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及復發情況比較[例(%)]
隨著年齡增加,頸椎結構會發生退行性改變,從而造成頸椎形態學改變,降低頸椎穩定性,最終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最為常見的就是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上,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基礎疾病較多,且手術風險大,多數患者更傾向于非手術療法治療。但有研究發現,常規康復療法,如藥物治療、頸椎牽引治療等,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疼痛癥狀,短期療效較明顯,但遠期療效并不十分理想,復發率較高[4]。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屬于“項痹、痿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多由風、寒、濕邪侵襲所致氣血瘀積、阻滯經脈,多數患者就診時主訴眩暈、頸僵、肢麻、疼痛。如《濟生方》中所說“痹之為病,寒則多痛,風則多行,濕則多著”,因此,治療應以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消腫止痛、舒筋通絡為原則[5]。針灸是中醫外治法最為常用的方法,通過刺激穴位,可松弛脈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本研究頸夾脊穴屬經外奇穴,通過刺激則能夠調和陰陽,疏通筋脈,起到行氣活血的作用;大椎穴屬于督脈要穴,主管氣血經絡,針刺刺激則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針刺風池穴可調節氣血,使清陽上升,緩解眩暈;針刺風府穴可調節陰陽,改善血液微循環;針刺曲池穴可解表除邪,同時針刺合谷穴和外關穴,則有疏風散表、消腫止痛之功效;針刺后溪穴則可通調督脈、鎮靜止痛之功效。
推拿是我國古老的傷病醫治方法,非藥物的自然療法,是醫者在人體經絡和穴位上,以雙手進行推、拿、提、按、捏、揉等手法治療的過程,通過施加不同的力量,使用一定的技巧,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祛邪扶正、扶傷止痛等治療效果。推拿是一種自然療法,具有操作簡單、見效快、無副作用等優勢,因此,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中醫師對患者頸肩部進行拿捏、彈撥、擊打、揉捏、拉伸等手法操作,有效緩解頸椎疼痛,改善頸椎功能。
綜上所述,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實施針灸推拿與常規康復療法,可快速緩解癥狀,改善頸椎功能,復發率低,療效顯著,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