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通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商丘476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的骨科疾病,其中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特殊類型,在臨床較為少見,由于青少年時期椎間盤處于發育的階段,尚未發生退行性改變,故不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癥[1]。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傳統治療方式,但術后易造成腰椎不穩等問題[2]。近年來,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以其通用性和高效性被逐漸廣泛用于臨床治療?;诖耍狙芯糠治銮嗌倌暄甸g盤突出癥應用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兩種治療方式的療效,以指導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案的優化。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16 年6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00 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男 34 例,女 16 例;年齡 12~20 歲,平均年齡(15.83±2.25)歲;體質量指數≤24 kg/m2者 27 例,>24 kg/m2者 23 例;病程 3~24 個月,平均(12.24±1.83)個月;腰椎間盤突出Pfirrmann 分級:Ⅲ級28例,Ⅳ級 22 例;病變累及節段:L3~L46 例,L4~L536例,L5~S18 例;長期負重者 2 例,運動傷者 8 例,重物壓傷者16 例,扭傷者24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15 例;年齡 11~20 歲,平均年齡(15.94±2.39)歲;體質量指數≤24 kg/m2者 26 例,>24 kg/m2者 24 例;病程 2~26 個月,平均(12.31±1.79)個月;腰椎間盤突出Pfirrmann 分級:Ⅲ級29 例,Ⅳ級 21 例;病變累及節段:L3~L47 例,L4~L534 例,L5~S19 例;長期負重者2 例,運動傷者9 例,重物壓傷者16 例,扭傷者2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均衡可比(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并經MRI、CT 等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有椎間盤既往手術史;雙下肢癥狀體征的多節段突出;合并腰椎結核、腫瘤、椎管狹窄、盆腔炎等;合并嚴重內科疾??;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存在精神、溝通障礙。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取俯臥位,腰硬聯合麻醉,通過C 型X 線機透視定位,以病變椎間隙為中心作3~5 cm 切口,將皮下組織、深筋膜切開,沿著髓核突出側緊貼棘突骨面和椎板間隙剝離,顯露關節突關節,椎板行開窗,顯露并摘除突出的髓核組織和椎間盤內殘留的髓核組織;探查椎管內有無髓核殘留、神經根管是否松弛,術區有無出血,沖洗術區,留置硅膠管引流,逐層縫合傷口。觀察組行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取俯臥位,病變椎間隙距棘突旁8 cm 處局部麻醉,X 線透視下置入穿刺針,確認針尖抵達椎間盤中央,關節突周圍麻醉,沿導絲作0.8 cm 左右切口,置入擴張導管擴張椎間孔和椎管,置入椎間孔鏡,髓核鉗摘除染色突出變性的髓核組織,雙機射頻消融組織或突出物,行纖維環及髓核成形,縫合傷口。兩組術后均隨訪6 個月。
1.4 評價指標 (1)功能障礙評定:采用Q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評定兩組功能障礙情況,分數越低,表示功能障礙越輕;(2)腰椎功能改善評分: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評價兩組腰椎功能改善情況,總分29 分,分數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3)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評估疼痛程度,0~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上述指標評估時間均為術前及術后6 個月時。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ODI 評分對比 術后,觀察組ODI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ODI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ODI 評分對比(分,)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50 50 22.753 21.691 0.000 0.000 t P術前 術后 t P 51.24±13.24 51.42±13.51 0.067 0.947 8.13±2.05 9.46±2.14 3.174 0.002
2.2 兩組JOA 評分對比 術后,觀察組JOA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JOA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JOA 評分對比(分,)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50 50 75.673 67.089 0.000 0.000 t P術前 術后 t P 8.35±1.23 8.24±1.30 0.435 0.665 26.74±1.20 25.22±1.23 6.255 0.000
2.3 兩組VAS 評分對比 術后,觀察組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VAS 評分對比(分,)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50 50 61.350 60.299 0.000 0.000 t P術前 術后 t P 8.46±0.85 8.57±0.79 0.670 0.504 0.82±0.23 0.98±0.41 3.633 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在退行性改變、損傷、遺傳或腰骶先天異常等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壓迫周圍神經,從而產生腰部疼痛或下肢麻木、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4]。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與成人存在較大差異,其體征相對較重,如脊柱側彎、脊椎后凸、腰部異常僵硬等較為常見,而臨床癥狀如痛覺下降、坐骨神經痛、萎縮等相對較輕[5]。椎間盤核組織在青少年時期呈膠凍狀,其彈性足、水分多,一般青少年椎間盤結構未發生退行性改變或改變輕微,經過一定的臥床休息、理療、牽引等保守治療后足以使突出的椎間盤髓核組織復位,故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采用保守治療即可治愈[6]。但是,一部分患者保守治療后存在治療無效、纖維破裂或病情加重等情況,仍需接受手術治療[7]。
傳統術式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切口較小,可良好摘除突出髓核,發揮徹底減壓的作用[8]。但由于手術的暴露和出血,可造成局部創傷,加重炎癥反應,引起術后瘢痕粘連,故易使患者殘留腰痛,延長患者恢復時間;同時術中椎旁肌肉剝離、長時間牽拉和腰椎后部結構切除過多,會引起椎旁肌損傷,造成術后腰椎不穩,部分患者存在術后神經粘連刺激等癥狀,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9]。青少年處于發育時期,其椎間盤細胞內蛋白聚糖合成在纖維環內呈活躍狀態,手術時應盡量減少椎間盤組織切除部分,保留椎間盤的功能,從而促進術后椎間盤的恢復與再生,因此應選擇對脊柱破壞小的治療方式,保證脊柱的穩定性[10]。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發展,內窺鏡逐漸應用于各項手術,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以其效果強、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得到醫生與患者的認可[11]。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通過較小的皮膚切口,以內窺鏡放大術野,清晰顯示病變,不僅可徹底清除病變組織,也可有效預防神經根損傷的發生;同時該術式摒棄切除椎板的方式,有利于維持脊柱穩定性;加之其術中不剝離肌肉組織,避免術中牽拉造成軟組織損傷;此外,該術中通過雙極射頻,維持纖維環完整性,從而有效降低術后復發率;術中不干擾椎管內組織,從而避免術后瘢痕粘連,減少出血量[12]。因此,相比較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更適合治療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ODI 評分比對照組低,JOA 評分比對照組高,VAS 評分比對照組低,提示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較高,可更有效促進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減小功能障礙,降低其疼痛強度。
綜上所述,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高于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可更有效促進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減小功能障礙,降低其疼痛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