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新建
(河南<鄭州>中匯心血管病醫院骨科 鄭州450000)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CTPF)為骨科常見骨折類型,通常由內外翻暴力所致。隨著我國車輛數量增加,交通事故增多,CTPF 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極大地影響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1~2]。CTPF 保守治療復位難度大,效果有限,手術成為重要治療方案。既往臨床多采取單側鎖定鋼板固定(Unilateral Locking Plate Internal Fixation,ULPIF)治療CTPF,雖療效確切,但不適用于對于固定要求高的患者。隨著雙切口雙鋼板固定(Double Incision Double Plate Internal Fixation,DIDPIF)技術不斷進步,因具有效果持久、穩定固定等優勢,成為CTPF 治療新術式。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CTPF 患者81 例,分組探討DIDPIF 術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分析我院2017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CTPF 患者81 例,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40 例和觀察組41 例。對照組女12 例,男 28 例;年齡 21~67 歲,平均(44.72 ±10.73)歲;致傷原因:29 例車禍傷,9 例跌倒傷,2 例其他;Schatzker 分型:24 例Ⅴ型,16 例Ⅵ型。觀察組女 14例,男 27 例;年齡 20~68 歲,平均(45.66 ±11.02)歲;致傷原因:30 例車禍傷,8 例跌倒傷,3 例其他;Schatzker 分型:25 例Ⅴ型,16 例Ⅵ型。兩組年齡、性別、致傷原因、Schatzker 分型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X 線、膝關節CT 掃描證實為CTPF;患者知情,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開放性骨折;伴有手術禁忌證、惡性腫瘤、認知功能障礙、心功能及肝腎功能異常、血液系統疾病;臨床資料不完善。
1.3 手術方法
1.3.1 術前準備 入院后進行抬高患肢、消腫止痛等常規處理,完善各項檢查,術前30 min 給予頭孢類抗生素。
1.3.2 手術方法 (1)對照組采用ULPIF 術。全身麻醉,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在膝關節前外側作一長約10 cm 切口,切開關節囊,充分暴露關節面,若關節面缺損或塌陷,以異體松質骨進行填充,恢復關節面平整;打入克氏針臨時固定,X 線機透視,若位置滿意,采用高爾夫鎖定鋼板固定,最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2)觀察組采用DIDPIF 術。全身麻醉,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在膝關節內后側作一長約10 cm 切口,充分暴露脛骨內側平臺,依照患者實際情況復位骨折部位,選擇合適鋼板固定局部骨折部位;再于膝關節外側作一長約10 cm 切口,暴露脛骨外側髁、膝關節,恢復塌陷關節面正常形態,填充松質骨,使用X 線機照射確認關節面復位良好,選用合適支持鋼板進行固定,最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3.3 術后處理 術后2 d 拔除引流管,給予1~3 d抗生素,術后第2 天給予抗凝藥物,術后第3 天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下地負重時間。(2)比較兩組脛骨平臺后傾角(PA)、內翻角(TPA),分別于術后即刻、術后3 個月進行攝片觀察。(3)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膝關節不穩、切口感染、膝關節僵直等。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及術后指標比較 兩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下地負重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指標比較()
下地負重時間(周)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手術時間(min)骨折愈合時間(周)41 40 t P 282.71±50.43 285.96±49.62 0.292 0.771 11.12±1.39 11.38±1.52 0.804 0.424 92.95±22.74 97.58±21.27 0.936 0.352 13.17±2.31 16.49±3.64 4.914<0.001 8.84±3.22 12.51±3.87 4.644<0.001
2.2 兩組脛骨平臺PA、TPA 比較 術后即刻、術后3 個月兩組脛骨平臺PA、TPA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脛骨平臺PA、TPA 比較(°,)

表2 兩組脛骨平臺PA、TPA 比較(°,)
TPA術后即刻 術后3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PA術后即刻 術后3 個月41 40 t P 9.08±3.16 8.98±3.07 0.144 0.886 9.41±3.55 9.12±3.14 0.389 0.698 85.73±3.61 86.12±3.78 0.475 0.636 86.07±3.82 86.84±3.96 0.891 0.376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4.88%低于對照組25.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CTPF 常因暴力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面受損、骨折塊移位等,對患者預后造成較大影響[3]。傳統ULPIF 術為治療CTPF 主要術式,手術過程中所使用的鎖定鋼板與自攻螺釘能促進骨膜生長,保證骨膜血運供應,但不易拆卸,影響關節早期活動,易引發膝關節僵直等并發癥[4]。
DIDPIF 術具有持久固定等優勢,不僅能為膝關節局部提供穩定、持續固定力,還能避免骨折移位和力線改變,加速骨折愈合,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5~6]。夏克源[7]研究顯示,DIDPIF 術應用于 CTPF 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術后負重時間短。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下地負重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DIDPIF 術治療CTPF 患者可促進骨折愈合、下地負重。本研究還發現,術后即刻、術后3 個月兩組脛骨平臺PA、TP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 DIDPIF 術治療CTPF 患者骨折復位良好。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DIDPIF 術治療CTPF 患者安全性更高。原因主要為ULPIF 術限制術后關節活動,難以開展早期功能鍛煉,故膝關節僵直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采用DIDPIF 術應注意:(1)加強對膝關節四周軟組織的保護,以防皮膚壞死;(2)雙切口間隔需>8 cm,盡量不廣泛剝離骨膜和軟組織,若切口間隔較小,加上廣泛剝離,會影響切口間皮膚血供。
綜上所述,DIDPIF 術治療CTPF 患者手術時間短,有助于促進骨折愈合、下地負重,骨折復位良好,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