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體育部
近年來,蘇炳添在亞洲乃至世界田壇是大放異彩,創造了我國短跑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最佳成績。蘇炳添的快速進步無疑讓世界田壇刮目相看,使得黃種人不適合短跑運動的人種論說法成為過去式,這標志著我國短跑水平正逐步向世界頂尖水平邁進。因此,分析和總結蘇炳添的成功經驗,對推動我國短跑運動的可持續化發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近5年來蘇炳添運動成績突飛猛進(表1)。蘇炳添成為第一個100 米打破10 秒大關的黃種人、第一個進入100 米世錦賽決賽的亞洲選手、第一個獲得鉆石聯賽冠軍的中國人,多次打破60 米亞洲紀錄,兩次創造9.91 的亞洲紀錄和9.92 的亞運會紀錄。在他帶領下的中國男子接力也在世界田壇嶄露頭角,“一憂再憂”的短跑項目終于迎來了改變,黃種人不適合短跑等爆發力運動項目的傳統觀也受到沖擊。
1.國家體育總局和田徑運動管理中心正確戰略部署
根據我國短跑發展現狀和東京奧運的迫切需要,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提出了切實可行且實際效果較好的政策指導。即“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在該戰略支持下,國家隊一大批具有潛力的運動員被送到體育強國訓練和學習,也使得蘇炳添加入Randy 教練團隊。外教的融入,讓蘇炳添訓練的科學化程度得到一定提高,接受到相對先進、新穎的技術和體能訓練。新的理念和訓練手段彌補了蘇炳添長期以來相對模糊的區域和認識不足的地方。從而讓蘇炳添近幾年來在亞洲乃至世界田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多次創造黃種人在短跑項目中的最佳戰績,甚至創造在大賽中有奪牌成績的可能。
另外,由于長期受到黃色人種不適合短跑運動的傳統觀念影響,加上黃色人種確實在短跑100 米項目中從未突破10 秒的不爭事實,造成我國運動員面對歐美選手時存在不自信,心理素質差。然而,正是“走出去”戰略,運動員常年在外海各個地方集訓,通過與世界頂尖短跑選手的接觸,使得運動員身體、心理適應環境的能力等心理素質得到一定改變。例如在美國雷諾教練下的謝震業同加拿大名將德格拉斯等世界頂尖選手一起訓練,改變了以往“國內獨大”的訓練環境和訓練氛圍,使得外界的刺激和干擾不再是國內運動員,這對運動員心理和自我調節能力等方面有一定改變。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與頂尖選手的接觸,了解和熟悉頂尖選手特點,有利于消除我國運動員常年未與世界頂尖選手參賽時的信心不足,避免在比賽心理上的膽怯。但歸根結底,這一切得益于舉國體制下國家體育總局在政策方針上的決策部署。
表1 近5年蘇炳添主要成績參照表
2.以接力帶單項,單項促接力的正確指導
實踐證明,通過以接力帶單項和單項促接力的方針指導,在蘇炳添帶領下的中國男子接力和單項在奧運會、世錦賽、亞洲取得了歷史性突破,100 米200 米單項皆創造了黃種人記錄和亞洲紀錄。據表2所示,在“以接力帶單項,單項促接力”舉措下,蘇炳添在亞洲乃至世界大賽中都取得歷史好成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2015年北京世錦賽、2016年里約奧運會男子接力皆打破亞洲紀錄;2018年蘇炳添創造60 米亞洲紀錄、2 平100 米亞洲紀錄、1 次亞運會紀錄。這充分說明通過接力項目的發展,推動單項的提高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有著互為促進的效果。所以,以接力促單項的策略是明確之舉,是推動我國短跑發展的重要策略,也應該是長期策略。
表2 2014~2019年我國男子4X100 米接力最好成績表
技術和體能是決定運動成績的兩個主導因素,它們即相對獨立,又彼此影響和制約。技術是體能高效率發揮和經濟性運用的前提,是決定運動員專項運動能力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因素[1]。對于短跑類體能項目,在高水平階段動力能力相差無幾,但個體技術的差異性較大,如果具備正確合理的技術必然使體能得到最大化發揮,單位時間或距離內的運動效果更好,技術差則反之,且能量消耗過大。
蘇炳添在多次采訪中說道,外教非常注重技術的訓練(包括起跑、加速跑、途中跑技術),技術越磨越細,教練對技術要求特別苛刻。在央視5《新生—蘇炳添力爭亞洲稱霸》中,外教被記者問道如何讓蘇炳添跑得更快。他認為只要專注他做錯了什么,他表示要著眼于細節,外教說蘇炳添存在技術問題,存在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力量,蘇炳添身體強壯,但卻沒有很強的力量,他身體有很多的力量不能發揮出來,稱這種現象為“能量封鎖”(有力用不出),經過技術糾正,蘇炳添越來越協調,跑步更流暢了,學習放松和沖刺,蹬地更有力了,步幅更大了,比以前更加有力量了[2]。2018年蘇炳添在《冠軍品質-蘇炳添》中也講道:以前在擺動腿下壓著地時是用腳尖跑,而現在強調用腳掌去跑[3]。另外,在蘇炳添與程志理的訓練學對話錄中蘇炳添說道,在短跑騰空階段要主動壓下,有利于身體重心向前推動[4]。所以,正是由于細微技術的改變和突破,技術的修修補補使相對大齡的蘇炳添動力效率得到提高,從而再次突破了個人極限。
2018年亞運會專訪節目蘇炳添提到,外教執教以來很少進行力量訓練,更加注重專項強度訓練,而且體型跟前幾年比也沒那么寬了,肌肉更長條些[5]。在《人物周刊》蘇炳添也說道:外教訓練計劃不多,熱身時間很長,原來很多的訓練科目都融合到熱身當中,而且以前冬訓很苦,現在訓練不累,外教改了擺臂和起跑技術。換言之,外教更加注重肌肉用力效率提升。如表3,蘇炳添在外教訓練前后的相關技術參數對照,在通過技術改變后,蘇炳添的起跑和加速跑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力量輸出功率大大增加。這充分證明外教對蘇炳添的執教并非是片面追求動力能力的發展,而是更強調專項技術與體能的融合發展,不追求以橫斷面增大的方式來發展肌肉力量。結合力量增長的縱向觀推理可得,蘇炳添年齡偏大,力量增大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如果追求動力能力的再次發展必然是與生物年齡背道而馳。所以,相對大齡的蘇炳添是由于動力效率的提高使得運動成績得到了提高。換言之,在高水平或大年齡瓶頸階段運動成績的再次突破,并非是追求力量素質的再次增長,而是更加注重專項技術對力量的使用與發揮,來達到提高人體動力效率。這也是當下注重“動作”訓練和“功能性力量”的直接體現。
表3 Randy 訓練前、后蘇炳添部分技術參數對照表[6]
科技助力是引領競技體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7],是蘇炳添成功的重要因素。據央視報道,蘇炳添在備戰2018年亞運會集訓期間聘請了世界頂尖康復保障團隊做集訓前的診斷。康復師埃里克針對蘇炳添身體狀況進行檢測,對身體前后左右肌肉的觀察,對不同關節力量進行測試,找出身體薄弱環節,進而提出個性化解決方案和訓練計劃。包括由姜自立博士組成的國家短跑科研團隊以及利用Freelap 分段計時器、Optojump 步態分析系統、Dartfish、Kenovea 視頻分析系統、Keiser 氣阻力量訓練器等科學儀器融入到訓練當中,為教練員和運動員提供實時的技術參數和數據支撐,也為提高起跑技術、加速跑技術、途中跑技術以及全程速度節奏提供了重要保障。例如利用Keiser 氣阻力量訓練器測量腳踝趾屈最大輸出功率(W),以及監測不同部位力量訓練的最大輸出功率,不至于因為重復次數的增加造成輸出功率降低,從而保證訓練的強度。所以,科研團隊和科技助力使蘇炳添訓練的科學化水平大大提高,這也是蘇炳添進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國短跑著名運動員教練員余維立認為:以賽帶練有利于運動員找到比賽感覺,因為長期的訓練未參加比賽的刺激運動員很難達到比賽的感覺,過去總是強調在一年中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為一兩次重大比賽做好訓練準備,但效果卻相差甚遠,就是因為由于長時間運動員沒有比賽的刺激,容易失去比賽的感覺。據統計,2018年蘇炳添參加大大小小比賽高達15 次,場次高達幾十場,在一年當中多次達到個人最佳競技狀態。這種以賽代練,有利于磨煉運動員心理素質,為后續比賽儲備更廣且有深度的比賽經驗和個體感受。然而,這樣的訓練和比賽安排在過去并不被廣大教練員所接受,與過去認為運動員難以在一年中多次保持高水平競技狀態相反。但從實際效果看,這充分證明了以賽代練對運動員找到比賽感覺、適應不同賽事等級強度和比賽節奏、增加比賽經驗、檢驗訓練效果、調動心理、調動身體機能效果較好,對保持運動員競技狀態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練賽結合、以賽帶練是蘇炳添突破的競賽因素。
舉國體制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田徑運動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劉翔時期就已經得到了證明。在舉國體制下的“1516 突破行動計劃”在15年世錦賽取得1 金7 銀1 銅的歷史最好成績,在里約奧運會實現了2 金2 銀2 銅的歷史性突破。新時期,舉國體制的優勢更是在蘇炳添的身上被擴展。不管是教練層面、科研團隊層面、后勤保障層面、訓練環境方面田管中心都給了各方面支持和保障。例如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運動管理中心代表中國田協與世界著名教練Randy 續約,這也為蘇炳添的成功埋下了伏筆。因此,在東京登峰計劃周期,我國短跑或其他項目要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策略,堅定不移走開放的國際化道路,要善于發揮舉國體制的力量,內外結合,推動我國田徑的可持續發展。
蘇炳添在《人物周刊》說道:中國教練將運動員帶到一定高度時,可能沒辦法再幫助運動員突破了。換言之,國內教練在訓練上與外教存在一定差距,對個體突破極限能力上認識有偏差,使得訓練上有瑕疵,在指導高水平運動員邁向世界頂尖水平具有局限性。當然我國教練員前期訓練也是功不可沒,只是在邁進世界頂尖水平時稍顯乏力。不可否認在外教Randy執教以來我國短跑和跳躍項目是上了一個新臺階。通過教練對比分析,Randy 屬于典型的“科研型”教練,善于應用現代化訓練儀器來監控和指導訓練,能利用“冠軍模型”在技術、力量等各方面找不足[6],從而彌補個體薄弱環節,從而使訓練更加客觀化、數據化、精細化,對短跑技術和體能訓練的規律認識是相對深刻的。而我國教練員可能受超負荷訓練原則影響較深,使得體能類項目在突破速度、遠度、高度等極限能力時必須滿足“超負荷強度”訓練原則指導有關。教練員對不同階段和不同水平的運動員圍繞“最高、最大、最快”的力量和身體訓練理念,輕視了技術可以將一般能力轉變成專項能力的“媒介”或“載體”的作用[1],形成運動訓練相對高投入、低收效,運動技術是高消耗、相對低效率的“能量封鎖”技術,例如外教認為蘇炳添有很強的力量,但沒有很好的專項成績。雖然超負荷強度訓練原則從刺激——適應理論上看是無可厚非,讓人可以理解的,可從我國短跑實踐結果來看有些牽強。這也是中外教練在指導追求人體極限運動能力項目上存在的認識差距。因此,要實現我國短跑運動的全面長久發展,需以“走出去,請進來”策略為契機,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訓練成果、理念和方法,培養一批業務能力強、理論功底深、實踐操作精的科研型教練員,促使我國教練員向世界級教練員邁進,從而提高我國短跑項目的執教水平、訓練水平、科學化水平,為實現我國田徑項目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教練保障。
蘇炳添在運動技術診斷、運動素質監測與評價、生理監測中使用的儀器設備高達數十種,科研人員配備完善,這也是蘇炳添突破的關鍵因素,訓練科研化、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這也是當代競技體育發展的新趨勢。因此,要實現我國競技體育高質量長久發展,必然需要加強各專項科研團隊的建設和人才培養,培養一批具有專項特點的科研人才。另外,要研發具有專項特點的儀器設備,為專項技術和體能訓練提供監測和評價體系,要針對性提供我國短跑訓練、恢復、監控的科技保障和人才保障一體化。
蘇炳添的突破仰賴的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是精細化的分工與合作的體現,是各專業團隊的相互信賴與支持,包括管理階層、教練團隊、科研團隊、恢復團隊、康復團隊等。這種以團隊模式服務訓練的方式是值得我國競技體育眾多項目學習和借鑒的,尤其是在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關鍵節點上,更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多團隊的協同配合。
近年來我國一大批優秀短跑人才成長起來,包括謝震業、吳智強、梁勁生、許周政、徐海洋、別舸等。但與日本相比,雖然我國在100 米和200 米單項上保持著亞洲紀錄,單項最好成績略占優勢,但在接力項目上任然存在人才不足,平均水平不夠硬的現象。尤其是蘇炳添、謝震業在承擔單項和接力雙重擔子情況下顯得更加緊迫。例如2019年世錦賽,謝震業在參加單項和接力的多場次高強度比賽中,出現身體過度消耗,造成運動受傷,為保險起見放棄最后的接力決賽,從而影響了我國男子接力成績。與美國相比,在單項水平上差距較大(科爾曼9.76s),況且美國隊后備人才雄厚,在10 秒以內的選手較多,平均實力更強。對比發現,我國短跑接力人才儲備的厚度和深度不足,加上張培萌退役和蘇炳添年齡逐漸增大,選拔和培養一批能擔任接力任務的人才是刻不容緩。因此,想要實現我國短跑單項和接力在亞洲乃至世界田壇再創佳績,也為東京奧運會上做好準備,加強短跑人才培養是迫在眉睫,特別是成績要在10.10s 左右甚至更好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