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陜西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刺繡總稱被稱為秦繡,起源于陜西省民間古老的繡種“納紗繡”和“穿羅繡”,這種刺繡方式,最早起源于漢朝,在唐宋時期,被廣為流傳,這種刺繡方式是一種精細的手工刺繡,主要是用真絲繡線,在紗羅底料上進行刺繡,紗羅底料需要為真絲材質,這種刺繡方式,也是最早改變于納紗繡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的,具有濃厚的陜西民俗文化氣息,古樸典雅。秦繡主要是以針法組成圖案,由圖案表現對象,利用底料真絲紗羅的網孔為格局,施以長短、橫豎、斜的不同刺繡方法,由這些不同的針法,組合成不同的圖案。但是圖案的對于形式美的表現方法有一定要求,對于針法,在平面效果的表現上,要求整齊的同時,要具有豐富的變化,產生一種花里套花的效果;使一種色線變幻出不同色彩,繡面具有立體感,既豐富又變幻莫測,更體現了刺繡的工藝性。
秦繡色彩的特點,主要是塊面對比,具有濃郁的陜西本土文化特色(如圖1)。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在中國眾多的刺繡中,很少能見到仍然保持母傳女的沿襲方式,尤其是這種純粹的藝術方式,不含商業模式于影響,其中“納紗繡”是陜西傳統的民間刺繡,在陜南、關中廣為流傳。刺繡等品種多樣,如花枕、服裝、傳統的小荷包等服飾用品,在形態上也具有極強的特點及藝術性,如拼布、貼布、面料肌理等民俗特征,在色彩上,也及具艷麗,而秦繡作品的題材選取,也是完全表現出了農村女性對于生活中美好的愿望的寄托,及、、寄托了她們淳樸的生活狀態,即樸拙又可愛。傳統秦繡造型特點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經歷了數千年的歷程。傳統秦繡圖樣造型表達了當地人民對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善良的、美好的事物的追求,這也構成了秦繡獨特的基本格調。也正是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讓人們通過秦繡這種傳統的刺繡方式,看到陜西這一地域的歷史文化、民俗觀念等社會價值取向的表現形式。

圖1 秦繡作品(該圖片來源于網絡)
秦繡以其產地獨有民俗特色為作品的主要表現題材及特點,在原有的刺繡特點的基礎上,加入了中原地域文化,在中國刺繡的表現模式上,于四大名繡及眾多地方繡品之上不同,具有自己濃厚的獨特的特征及表現方式。秦繡中的元素是建立在民間風俗藝術化基礎建立上起來的,從生活需求及精神需要之上逐漸演變。陜西地區的民俗活動極為豐富,而且歷史悠久。這里的民俗主要包括信仰、生產、節令、禮儀等,陜西地區民俗極具特點,如人們生活中的信仰、生產、禮儀、節氣等,大多滲透于人們的生活中,也在人們進行藝術創作時,加入到了秦繡作品創作中,來表達這些民俗文化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秦繡作品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內容,都是在表現生活中人們對美好愿望的寄托,尤其是根深蒂固的對于子女美好期望的觀念,如傳統秦繡中的常見題材“麒麟送子”,它表達的就是人們對于子女美好的期望,也就是傳宗觀念。因為民間傳說中一直相信,麒麟與傳說中的“送子”觀念相通,麒麟的靈性,使積德之家生育得子。
而在秦繡中,表示發財致富的意思的題材不多,在傳統秦繡作品中,常見題材多是描繪的是一孩童在瓜地玩耍的情景。抓主要想表達的思想內涵都是“生命世世代代,子孫綿延不斷”的多子觀念。就如同在陜西大多數民俗作品中一樣,石榴蝙蝠(象征多子多福)、葫蘆桂花(象征多子富貴)、老鼠吃葡萄(象征多子)等等與此相關的題材諸比比皆是,都作為典型表現題材出現在秦繡作品中(如圖2)。
在陜西,也因為地域的原因,由于交通不便,與外界的交通不便,使得秦繡這種藝術的發展還處于原始的封閉狀態,《朱子詩集》說“:雍(陜西古稱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驕惰淫靡之習。”可見艱苦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生產造就了農民勤勞、厚重、堅毅的性情,也使得傳統秦繡能夠在長期的封閉狀態中從容地保留了自己的原始風貌。

圖2 石榴花紋樣秦繡(該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3 秦繡作品(該圖片來源于網絡)
除了剛才所描述的秦繡圖案中表現人們美好愿望寄托的圖案以外,也有在作品中體現和反映出人們的生產活動題材,比如放牧、耕耘、分配等生活細節。
在秦繡作品中,也能看到陜西民間傳統活動對作品的影響,比如在作品中可以看到樸素平淡但是美妙多彩的元素,如迎春、趕廟會、看社火等等節令喜慶活動。特別是傳統的迎春活動,民諺稱“:立春大如年”,而典籍也稱“:立春之日京師百官皆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可見這一民間節令活動何等的重要,它表達了農民們春天的熱情和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陜西民間藝術不僅僅只有秦繡這一種表現形式,在其他方面,如陜西中高昂而又婉轉的音調,節律有致的韻味,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的秦腔藝術,也為傳統秦繡圖案提供了題材來源。由此可見,傳統秦繡圖案的內容題材往往都與民俗有著緊密的關系,其圖案自身鮮明的延續性、傳承性、模式化、集體性、地域性,正是這種傳統民俗長期滲透影響下的結果。
秦繡中的“繡畫”特征,也是極具特色的,在刺繡過程中,秦繡不同于傳統刺繡針法,它獨特的長針摻線,使圖案花紋,畫面變幻多端,由于針法走向的不同,使得繡出來的作品,繽紛美感十足,展現了秦繡的針法及表現效果,不同視角展現不同色彩。(如圖3)
秦繡作品中,紋樣的微變化與大色塊色彩的運用,使刺繡作品產生了強烈的層次感及立體感。增加了整幅繡品格調的提升。陜西特殊地域風情的主要特征就是黃土高原上的樸質,在秦繡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尤其在傳統色彩的運用中,這種獨特地域環境起了很大作用。最為顯著的表現特征,就是在秦繡中,我們經常看到的純色色彩搭配,以色彩的對比及強烈的純粹感,體現西北豪邁淳樸的民風。
秦繡的色彩也是極具特征的,在色彩表現中,不僅僅只在意于美觀,其實更注重其象征意義。在淳樸的陜西秦繡作品沒有受到商業文化痕跡的影響之前,更能夠體現民間文化和傳統意識的純真。秦繡的配色,淳樸、大氣,與蘇繡等仿真色彩表現形成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
同時,相較于與其他民族刺繡不同,秦繡作品,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出不同色彩的變化。秦繡除了以上所訴的特點之外,在制作上,也是極具特點的,從設計稿到制作,都進行了專門的針法設計,于其他刺繡作品不同,秦繡不僅僅在表現形態上進行了變化,更是在針法上采用了針法的變化,深淺、遠近、虛實效果的不同,使秦繡與其他刺繡作品不同,多了一些裝飾韻味。
在制作過程中,秦繡對于針法的要求也很嚴格,因為秦繡屬于網格施針,更需要細密、嚴謹的態度,在刺繡過程中,出現漏針或者添針的情況,將無法機修繡下去。
秦繡的色彩中多采用是色彩的對比及強烈的色彩沖擊感,粗獷、豪放、凝重的藝術表現方式,淋漓盡致的表現出黃土高原的風格。提升了秦繡的裝飾情調。
刺繡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隨著傳統手工藝在當今工業社會的萎縮,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傳統工藝的存在和發展。刺繡也受到了同樣的關注,而且被冠以藝術之名。刺繡從之前的藝術層面,逐漸地進入人們生活中,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將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媒介及載體。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刺繡作為傳統文化,真正做到了體現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注定了它對現代藝術的影響和滲透猶如徐徐的春風,慢慢沁入我們的生活。
而秦繡,作為刺繡中極具地方特色的繡種之一,發展及創新改變并不是偶然。歸根到底,這是歷史的必然性體現在了偶然的事件上面。歷史不可假設,秦繡至今,從默默無聞到受到關注,成為當代中國刺繡界的一員,無疑具有很豐富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