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陳誠,殷溶
(1.重慶市第四人民醫院婦產科,重慶 400014;2.重慶市人民醫院婦產科,重慶 400016)
剖宮產術是終止妊娠的一種方式。因陰道試產失敗行剖宮產術,術前患者經過多次陰道檢查,且部分患者試產過程中胎膜已破,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術后發生腹部切口感染、子宮感染的風險增加,且有研究表明可導致膿毒血癥的發生[1]。既往研究多報道聚維酮碘在胎膜早破和臨產后行剖宮產術的應用情況,而其在陰道試產失敗行剖宮產術患者中的應用報道較少,故本研究探討聚維酮碘消毒陰道、沖洗宮腔及腹部切口在陰道試產失敗而行剖宮產術中預防感染的作用,以降低患者的術后感染率,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本院因陰道試產失敗而中轉行剖宮產術的患者16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年齡、體重指數、白細胞數、血紅蛋白濃度、體溫、陰道試產時間、陰道檢查次數、宮口開大程度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無糖尿病病史(包括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術前無感染征象;碘伏不過敏;因胎兒窘迫、胎方位異常、產程進展異常等而導致陰道試產失敗。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30 min 靜滴頭孢唑林鈉1 g 預防感染,每天2 次,術后24 h 內停藥。若患者對頭孢唑林鈉過敏,則術前30 min靜滴克林霉素1.2 g,術中斷臍后靜滴硫酸異帕米星400 mg 預防感染治療。若術后發生腹部切口感染或子宮感染,則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術中嚴格消毒皮膚、無菌操作、徹底止血。研究組在剖宮產術前準備時應用聚維酮碘(有效碘含量為0.45%~0.55%)擦洗陰道3次,術中予聚維酮碘沖洗宮腔及腹部切口3 次。對照組在剖宮產術前應用0.9%氯化鈉溶液擦洗陰道3次,術中沖洗宮腔及腹部切口3次。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術后第2天抽血復查感染指標(白細胞數、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觀察兩組患者術后體溫、子宮體有無壓痛、陰道分泌物情況、腹部切口愈合情況。子宮感染標準[2]:術后24 h以后的10 d內,體溫連續2次≥38 ℃;伴宮體壓痛,或陰道分泌物呈膿性,或陰道分泌物異味;無其他部位感染征象。腹部切口感染標準[3]:切口裂開,伴膿性分泌物或分泌物異味,伴紅腫熱痛,需清創處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P值0.179 0.758項目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mL)研究組(n=80)49.31±9.23 349.50±120.79對照組(n=80)46.89±8.19 333.88±129.95 t值1.758 0.788
2.2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指標比較 研究組白細胞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降鈣素原及超敏C反應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s)
P值0.033 0.201 0.219項目白細胞數(×109/L)降鈣素原(ng/mL)超敏C反應蛋白(mg/L)研究組(n=80)10.99±1.29 0.22±0.30 17.92±7.07對照組(n=80)12.63±1.59 0.27±0.40 20.46±7.86 t值-7.162-0.847-1.91
2.3.1 兩組子宮感染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子宮感染率為3.7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8),見表4。
2.3.2 兩組腹部切口感染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腹部切口感染率2.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子宮及腹部切口感染情況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two groups[n(%)]
雖然我國剖宮產率近年來有下降趨勢,但剖宮產患者子宮感染、腹部切口感染率仍高于陰道分娩患者[4],尤其在陰道試產失敗情況下剖宮產術后感染率明顯升高。剖宮產術后感染的途徑分為內源性及外源性,抗生素預防應用對外源性感染控制效果較理想[5-6]。但剖宮產手術部位與陰道相通,其中經過下生殖道內源菌逆行感染因素不容忽視。碘伏對陰道內細菌具有殺菌作用[7-11],國內外關于術前聚維酮碘消毒陰道預防子宮感染作用報道不一,國外相關研究報道聚維酮碘陰道消毒有利于降低子宮感染,尤其在胎膜早破情況下聚維酮碘預防子宮感染更明顯[12-14]。國內的李金枝等[15]報道在胎膜早破的患者中聚維酮碘消毒陰道能降低子宮內膜炎發生率。但Yildirim等[16]研究表明聚維酮碘消毒在未破膜、未臨產的患者中無法起到預防子宮感染作用。
本研究發現聚維酮碘消毒陰道、沖洗宮腔在陰道試產失敗行剖宮產患者中能有效降低術后子宮感染率,與Yildirim等[16]報道的聚維酮碘擦洗陰道在臨產患者中能降低子宮感染風險相符。方勇等[17-18]研究表明剖宮產術后感染與陰道檢查將細菌帶入胎兒先露、感染宮腔相關。本研究中患者試產過程中消耗大量體力,加上臨產后使得原本的陰道抵抗能力降低,且在手術前陰道的檢查過于頻繁,均可導致感染機會增加。術前聚維酮碘陰道消毒能有效抑制陰道內細菌生長繁殖,術中聚維酮碘沖洗宮腔又能有效抑制逆行細菌的感染,因而起到預防宮腔感染的作用,減少子宮切口感染機會,有利于患者術后子宮復舊。
本研究還發現聚維酮碘沖洗腹部切口能有效降低術后腹部切口感染率。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率約6.2%[19],切口感染原因多與肥胖、局部皮膚細菌、生殖道感染等因素相關[20-21],其中肥胖是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22]。目前臨床上常用藥物控制剖宮產術后感染,具有重要意義[23]。因本研究患者術前行陰道試產,有陰道細菌逆行感染宮腔、術中宮腔細菌蔓延至腹部切口可能,然而聚維酮碘殺菌作用強,與組織接觸后,釋放出游離碘,使蛋白變性,起到滅菌效果,對黏膜及皮膚無刺激腐蝕作用,故應用聚維酮碘沖洗宮腔有利于抑制細菌向腹壁切口擴散,沖洗腹壁切口起到殺菌作用,有效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發生率。
綜上所述,陰道試產失敗行剖宮產術時,碘伏消毒陰道、沖洗宮腔及腹部切口,能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子宮感染及腹部切口感染的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