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龍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體育教學部,山西 陽泉 045000)
高等體育院校是我國教育事業與體育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2020年4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指出,高等體育院校要參與到體育產業創新轉型、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結構優化的事業當中,充分發揮多領域文化傳承、多學科智庫支撐、多項目資源積累的優勢,為推進我國教育事業和體育事業作出應有貢獻。同時,高等院校應不斷加強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體育特長生的培養、體育賽事的舉辦水平,在中小學、競技體校、社會體育組織形成的一體化組織體系中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通過體教融合完善自身功能,提升體育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群眾對體育的需求呈多元化趨勢,體育事業呈現跨界融合的態勢,向著綜合式體系發展。然而在全面推進體育事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國體育院校的單一化功能難以適應體育強國的發展需要。一方面,在《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僅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深化體育院校競賽改革和充分發揮體育院校優勢進行創新創業這三個部分與高等體育院校相關,并未提及到體育院校在體育事業中改革的優勢與地位,造成體育院校在培養后備人才單一、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等方面并未得到指導和改善。另一方面,我國高等體育院校呈規模式發展,15所體育院校的在校生已達15萬人,在專業的設置上,除體育教育學外,新聞、管理、康復、經濟等學科使體育院校發展為綜合性大學。但在人才就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等方面呈下滑趨勢,尤其是精英體育管理人才、體育服務人才、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競爭力不如以往。
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涉及學科建設、辦學方向、人才培養等方面,其主要目的是順應國際、國內發展需要。體育學科的發展從初創、快速發展到形成基本框架,呈現出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是體育與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的跨界融合,促使體育產業、體育組織管理的快速發展,運動人體科學與遺傳學、力學等基礎學科相融合,為競技體育提供強大的支撐。但在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盡管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的建設已深入人心,但體育學科地位低于其他主流學科,學科建設滯后于主流學科。在《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中,將師資隊伍、創新人才、科研水平、知識創新和成果轉化五個方面作為重點建設任務,也就是說,這五方面將作為評價高等院校的實力和水平的關鍵因素。而體育學科在高校中重視程度不夠,處于非主流地位,高等體育院校僅北京體育大學一所211,同時相較于綜合性大學,學科單一、辦學層次不高、規模較小。
貫徹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始終是高校的重點工作內容,蔡元培先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提出將體育精神融入人格培養,即“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強調德育、智育、體育相互促進,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近年來,我國學生體質不斷下降,盡管做出了多種努力,但其下降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體育參與率下降、體質健康等問題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大學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綜合能力和知識水平極其關鍵的時期,而體育具有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作用,因此,體育精神應始終貫徹于高等教育過程中。但在義務教育階段,重文化輕體育,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大學體育課程的學習中,體育能力仍處于泛化階段,學習體育技能的能力、自發參與的動機水平都仍處于初級階段,同時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的專項化、標準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體教融合是高等體育院校發揮人才培養、社會實踐、專業建設的重要支撐。《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加快體育高等院校建設,豐富完善體育教育體系建設,加強體育基礎理論研究,發揮其在項目開展、科研訓練、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智庫作用。
高等體育院校憑借著完整的知識體系和龐大的辦學規模,立足于豐富的體育學科資源和悠久的歷史,將相關學科進行融合,根據自身特色,完善辦學理念、創新培訓方式。一方面,鼓勵高等院校與政府職能部門合作,如教育局、體育局進行深入協作,圍繞著后備人才培養、新型科學技術輔助訓練、競賽、體質測試等工作進行合作。如,南京體育學院輔助江蘇省運動隊的訓練和競賽任務,形成了“南體模式”,在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項目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競技體育結構優化和體育院校的創新轉型提供了新的參考模式。另一方面,鼓勵高校充分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引入高等體育院校組織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活動,在科學指導、提供場館、社會實踐等方面給予幫助。通過體教融合,使高等體育院校在內容上進行創新,以科教結合、產教結合的理念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人才。
體教融合有利于破除學科間的壁壘,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當下,體教融合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亟需解決,如產業運作、技術指導、項目發展、體育教育等,運用跨界融合和跨域治理的方式服務于學科發展,以提升學校影響力、成果應用水平、社會輻射力。《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對高等體育院校的定位不僅培養教練員、裁判員等優秀人才,同時更要以體教融合的理念為引領,破解“學科”與“術科”間的壁壘,以運動項目為載體,充分發揮體育學科優勢服務于提升學科發展。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體育學科與新文科、新醫科、新工科、新農科融合發展,依托于生物學為體教融合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新文科是指依托于管理學、經濟學、傳播學等學科支撐,通過體教融合發展人才培養、文化傳播、產業運作等方面,將體育賽事、文化娛樂、組織活動的時間與新文科相融合,促進體育學科的發展。新醫科是指依托于生物學、醫學等,在運動生理、體育生物工程、健康組織管理、選材評定、體育公共衛生等方面提供理論支撐,為學生健康、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提供科學指導方案。新工科是指依托于大數據、信息管理、工程學等學科與數字化訓練、體育網絡平臺、體育場館監測、競技能力監控等方面進行融合,實現體育與新工科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融合、成果創新。新農科是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面向新農村、新農民,對體育研學基地、村落傳統體育、農村體育、體育特色小鎮等方面價值探索,為打造體育實踐基地、體育產業基地等提供理論指導。
體育是以項目為載體,進行賽事、培訓、傳播等活動的社會聚眾性行為,傳統的教育方式難以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和學生的需要。因此在高等體育院校教學方法的創新過程中,著重以提升技能為主向以實踐應用為主,同時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積極應用體教融合,從而培養出適應于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人才。在教材為主導的教學中,由于體育知識更新速度快,尤其是競賽規則、器材等方面,造成在高等體育院校傳授知識過于陳舊。因此,高等體育院校應通過積極實踐,創新教學手段等方式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如積極舉辦全國體育院校競賽,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由于體育學科的規模與主流學科相比較小,因此在專業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采用更開放的辦學理念,加強學生在體育賽事、培訓、教學中的實踐,實施書院制、導師制等創新體制,打造體育應用型知識體系。
在健康中國2030的背景下,我國高等體育院校秉承著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圍繞著體育與健康相關的事業、產業、專業建設,在科研成果轉換上進行積極的改革,從而落實體教融合的政策。一方面,高等體育院校在課程、教材、科研方法上打破以往單一的教學內容,注重圍繞健康服務、生活、保障、產業和環境五大領域,為培養體育人才、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提供更為科學的循證。另一方面,高等體育院校應充分了解學科評估、人才培養、科研考核的發展趨勢,將獨立的學科相互融合,將人才校內培養與社會實踐相融合,同時加強科學的研究與應用,增強教學與科研要素與社會要素之間的融合發展。如通過創建俱樂部的形式,使青少年以及社會人才進入高等體育院校進行技能培訓,完善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體系,加強對體育健康產業的建設,運用體教融合的方式,充分發揮體育資源效用,提高體育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在推進雙一流的教育改革的事業中,高等體育院校憑借著學科融合的優勢,在國家體育治理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過程中擔負著重任。因此,高等體育院校應緊扣著融合發展的熱點難點和需求,以學科建設為主線,針對體育研究成果以及人才培養和社會就業不相匹配的問題為主線,積極探索體教融合方式,充分發揮師資、創新人才、科研成果的優勢,加快體教融合的政策落地。一方面通過對運動訓練、體育教育等專業的規模和質量上提高,培養教學、訓練、裁判等能力于一身的復合型體育人才,另一方面,高等體育院校應圍繞著體育組織、科技攻關、技能培養等工作,積極發揮高等體育院校的平臺優勢為教育部門、體育部門、普通高校提供科學的指導方案,如武漢體育學院青少年評價中心,從2018年起,已連續三年主持全國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工程體系課題研究,為相關部門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學建議。
在《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背景下,結合自身辦學特點,深入貫徹體教融合的政策,充分發揮高等體育院校的職能和責任。充分利用高等體育院校的體育場館和人才優勢,承擔體育賽事、青少年冬、夏令營,形成高等院校主導,中小學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體教融合格局,尤其是充分利用體育場館,以場地設施為基礎集約發展。同時,高等體育院校應積極發揮學科優勢,針對青少年體育活動現狀調查、青少年體質監測、運動等級的體系構建進行理論研究,提高其輻射效應。打造體教融合的高端智庫,在幼兒體育、后配人才、活動組織等方面,構建體育學科與社會服務相融合的工程。通過進一步提升科醫服務,建設智能化、復合型團隊,加強對科研、醫療、康復的人才培養,積極促進跨省、跨校的人才培養體系。重視對器材的研發以及高新科技在訓練和比賽中的應用,為科技助力選材、訓練、備戰提供保障。擴招青少年體育產業人才隊伍,加強體教融合、體旅融合,提高青少年技能培訓的能力、青少年研產學的水平,促進體育產業升級。在數字化、網絡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大眾媒體,積極促進高等體育院校人才與商業機構、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融合,在教育、文化、體育領域,以多元化的方式提高體育文化的建設水平。
在建設雙一流的背景下,應立足于高等體育院校發展的需求,運用體教融合的方式,激活高等體育院校內、外的競爭與合作。一方面,將專業、人才、課程與體教融合的需求相結合,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通過“雙萬計劃”、“金師計劃”等政策的支持,將體教融合應用于賽事、培訓、組織等多個領域當中,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方式。另一方面,建立競爭機制,如積極促進“四新”建設,將高等院校特色專業與課程相融合,在競爭與合作中不斷發展,促進“四新”與體育學的融合。大力鼓勵人才服務于市場和社會,利用體教融合盡力互動渠道,促進專家、老師間的交流。打破以往的評價方式,通過建立梯隊的形式,激發對內競爭,完善現代大學治理制度。
我國高等體育院校以學科優勢、辦學特點在深化體教融合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以問題為導向,憑借人才、資源、規模等優勢,以體教融合為手段,解決高等體育院校學科建設、事業改革中的問題。圍繞著理念融合、學科融合、方法融合,將體教融合作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體育院校地位的突破口。以健康第一的理念,培養復合型體育人才,將高等體育院校打造成體教融合的高端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