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鵬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10515)
學風,亦即學習方面的風氣,是一所高校在治學態度、治學精神和治學方法等方面的獨特風格,是一所大學精神內涵的集中體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風更多指向高校學生在學習目標的設置、學習態度、學習精神和學習行為及考試風氣等方面的綜合體現[1]。學風建設的質量,關系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高校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綜合競爭力和管理水平的內在“軟實力”。
新媒體時代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移動終端通信技術等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時期。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高校師生而言,新媒體通常包括網站、公眾號、App使用端、微博、論壇等日常使用的各種社交媒體。這些新媒體的使用,豐富了師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使獲取新知識變得更加便捷。但同時,網絡信息的轟炸和手機端的各種App應用場景也給高校學生管理和學風建設帶來了挑戰。
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即時性等特點,為新時代高校學風建設提供了機遇。具體體現有:
1)網絡資源的開放性,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ヂ摼W時代,網絡信息資源呈現爆炸式增長,得益于網絡技術和儲存技術的發展,優秀的教學資源和圖書資源能夠通過網絡渠道,被更多的學生獲取。以中國大學生MOOC為例,該平臺內包含國內大多少高校的網絡課程資源,學生通過使用APP,能夠學習到國內頂尖高校本專業的前沿知識。同時,授課教師也可以通過該平臺,了解同專業教師的授課方式,互相借鑒,優勢互補,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
2)網絡通訊的即時性,讓師生互動交流變得更為便捷和高效。在新媒體平臺廣泛應用之前,傳統的授課方式基本采用線下方式進行,教師課堂授課,學生課堂出勤聽課,師生交流也基本局限于課堂內。而在新媒體時代,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授課都打破了時空限制,使得學習和師生交流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移動學習”越來越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
3)網絡技術基于算法和實時傳輸,讓學風建設更高效、更迅速。相較于傳統的學風建設舉措,依托于互聯網技術,使學風建設更為高效。以課堂簽到為例,傳統的查課方式依托于班委或授課老師點名,部分授課老師對于學生是否出勤持無所謂態度。而在新媒體平臺使用過程中,輔導員或班主任可以通過手機端APP的使用(如小智簽到、課堂派等),了解學生出勤情況,并且系統能及時匯總發送給分管輔導員。諸如此類的應用,使學風建設更為高效。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體,無形中也影響了學生的思想觀念 。特別是“00”后大學生,作為新媒體平臺的主要使用者,在專業知識學習、思想觀念引導、課余生活支配等方面,都具有新的特征。新媒體應用給高校學風建設帶來的挑戰包括:
1)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自律性不強,態度不端正。當今高校,很多學生都玩網絡游戲,特別是手游,部分同學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導致生活作息紊亂,身心健康受到影響,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率低,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消極懈怠。
2)受網絡文化影響,學生功利心強,缺乏耐心。在網絡信息影響下,部分學生容易受到社會歪風邪氣的影響,功利心較強。部分學生為了評獎推優或者畢業后能找到穩定的工作而學習,沒有課外學分的講座不愿參與等,面對較難的學習科目,缺乏耐心,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3)受網絡文化影響,自身定位不準確,對自身要求降低。網絡時代,新媒體平臺給大學生搭建了線上交流平臺,學生在平臺中交流對比各高校的學生管理舉措,并相互之間評價借鑒。但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學生不能換位思考,站在較低的標準層面評價本學校的管理舉措,對自己設定較低的目標要求無法達到學校的培養要求,進而產生學業等問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由于自身三觀尚未完全建立,很容易被低俗文化所影響。部分學生的日常學習交流中,充斥著網絡用語,降低了對自身學生生活的要求,力圖尋求捷徑。
新媒體時代,網絡對高校學風建設造成深刻影響,因新媒體使用而產生的學風建設新問題不斷涌現。因此,高校教育者應該迎合時代潮流,梳理建立新媒體平臺使用思維,發揮新媒體在學風建設、學生事務管理中的作用,通過開發利用新媒體平臺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2]??梢酝ㄟ^開設專題網站、博客,利用學生最常的微信、B站等新媒體,向學生宣傳新媒體的本質內涵,普及正確的使用方式,讓大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平臺所具有的促進學習的功能及使用技巧,發揮促學作用。同時,在實際工作中,線上線下相結合,在發揮網絡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時,要結合既有的思政教育路徑,包括主題班會、黨團活動、談心談話等形式,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構建積極健康的網絡心理。
部分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由于自身身心發展不成熟,面對寬松的大學環境,容易迷失自我,不能盡早摸清大學的學習規律。為了營造良好的學風,新從生入學開始,教育工作者要著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生活作息,從大一開始,摒棄不良的學習習慣,在規律的生活作息中磨練自己,針對一年級學生普遍存在的“迷?!睜顟B,班主任和輔導員要告知學生每學期的學習任務和生活適應任務,學生在明確學期任務后,能夠圍繞任務去學習和適應大學生活,減少迷茫期,贏在大學起跑線上。其次,在新生初步適應大學生活后,要圍繞本專業的課程特點,建立健全課堂紀律和日常學習生活管理制度,通過制度規范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堅持課堂管理和社區管理相結合,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和溫馨整潔、適合學習的社區環境,通過環境的改善,促進學風的提升。大學各階段,學生學習任務和發展要求是不同的,高效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專業特點,引導大學生明確各學期學習任務,加強學生學業的過程管理,做好學習過程記錄,堅持學業幫扶和談心談話相結合、學業預警和談心談話相結合,切實做好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班集體的學風是否良好,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專業課程教師的影響。網絡資源的即時性和共享性,導致學生獲取知識的便利化和碎片化,相同的知識點,學生在課堂學習過后,還會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二次學習。同時,也會對授課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比較。因此,新媒體平臺的使用,使學生對于高校專業課程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必須認識到新媒體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目前,部分專業課程教師繼續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照本宣科,導致課堂質量不高,影響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課后學生需要新媒體平臺“二次學習”相同的專業內容。因此,作為高校教師,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加強自身的學習,更新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提升課堂的吸引力,通過課堂質量的提升,促進學風的建設。另一方面,在課堂之外,專業課教師可以將自己認為重要的網絡課程或者知識學習方式推薦給學生,豐富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優秀的教育資源占據學生的課余生活。
誠信教育是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誠信教育的效果關系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立,也直接影響高校學風建設的成效[3]。誠信缺失會導致大學生群體出現考試作弊、作業抄襲、學術論文剽竊等問題,更嚴重的可能涉及刑法犯罪。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作弊行為表現得更為隱秘,呈現出傳統作弊方式與電子產品作弊方式并存的現象,甚至組建作弊群,買賣試題答案。面對新媒體形式對大學生誠信意識的不良影響,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在新生入學后,圍繞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大學階段的考試,要開展誠信教育,告知學生誠實的重要性和不誠實的后果,讓學生對不誠信行為的后果產生畏懼,明確底線不可觸碰。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開設誠信教育課程,使高校誠信教育向著系統化和規范化方向發展;同時,高校要加強網絡思政平臺建設,通過新媒體平臺(如易班、公眾號等),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誠信教育內容,形成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建立學生誠信教育檔案,把誠信教育效果落到實處。
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任務。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高校的日常教學和學風建設都帶來了挑戰,如何將挑戰轉變為機遇,把學風建設工作落到實處,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認真思考的課題。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新媒體思維,迎合潮流,主動探索,以更高效的方式做好學風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