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冬梅 饒文君
(1.湖南省永順縣靈溪一小,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16700;2.湖南省永順縣靈溪三小,湖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16700)
現代教育發展到今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于今天的教師而言,是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是個熱門議題,也是教學工作的重點。其意義何在,又何以解讀,何以培養與實施?遵照教育規律,努力認真探索,其措施方法是有規可尋的。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建立,時代呼喚新的教育,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是當今教育改革的大事。2014年4月,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全面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其教育的內涵就是要讓受教育者養就能伴隨自己一生,并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品格和能力。
國家和社會“尊師重教”,家長不惜余力送子女上學受教育。我們從中清晰地認識到,“尊師”尊的是“師”的“范”,即教師的高素質;“重教”重的是教師身范教育教誨。特別是在學生核心素養備受關注之際,我們不能不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即教師的職業素養。因此,我們可以說,提高培養學生語文素養,首要是提高語文教師的素養。俗話說得好“師高弟子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助于教師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
作為文明文化知識技能的傳播者,師生間的素養相互關聯著,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從教師開展的一系列系統教學展示傳授活動中形成的。毋容置疑,教師的課堂教學從本質上說,關系著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知識技能的提升。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素質素養的主陣地,它包含課前、課堂、課后三環節,在教學流程中如何把握好“三環節”?
教學備課,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要認真分析、研讀課標和教材。
在正確透徹領會課標與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情去設計課堂教學。我們都知道,教材是固定,教學活動是靈活的。因此,在使用教材貝殼過程中,要堅持靈活性,創造性。我們備課時,必須掌握學生實際學情,“活”用教材,對教材進行加工。教師應選擇具有現實意義、富于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向學生提供充分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交流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以及思考方法。
1)激性教學。課堂教學中的“情”是師生雙邊活動的催化劑。創設課堂和諧氛圍,教師要煥發激情,給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秘訣就在于“情感”。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激情地學習?教師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課堂,融入師生教與學的互動中。這就是教師進入“教學角色”,猶如一個好演員“入戲”。
2)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的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是相互的,教師愛學生,學生就會尊敬教師,親近教師,隨從教師,支持教師,配合教師。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是單一的知識傳遞,更是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語言上的溝通。師生關系良好,能促使學生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融洽的課堂,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輕松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教師們都會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建和諧課堂的重要保證”。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要盡快轉變教育理念,轉變角色,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即使點滴的傳統“師道尊嚴”,都會鬧僵師生情緣。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真心呵護好每一位學生,讓不經意的小動作,傳遞對學生的關愛。教師走進課堂,面帶微笑;注視學生,以激情的目光;教學互動,給予信任和鼓勵;詢問引導,給予深情期待。課堂多溝通,課堂外面批作業作為多溝通,真摯指導熱心鼓勵,會面親切打招呼。都能把師生關系做得濃濃的,也都是培育學生感恩情感的有效措施。
3)藝術教法,活躍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形成最佳課堂的重要保證,兩者是教師創造性與教學藝術性表現的重要形狀。教師選用教學方法與手段能力越強,那么他的教學能力就越強,效果就越好,職業素養越高。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改變低效的教學模式,變“講授式”“灌輸式”為“和諧式”啟發式”“互動式”“合作式”。因此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充分運用科學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大膽的進行探索創新,整合教學資源,運用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以強化所學內容的感知及能力。
4)賞識評價。科學評價,在語文課堂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運用賞識評價學生,能把教師對學生及其行為認識和感情,自覺或不自覺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到一種自我實現的自豪感,接踵之而來的,正能量的積極性得以提升。課堂上,教師應以賞識的眼光去關注教室里的每一個學生,同時要接受每一個學生求知的激情。因此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注重隨機教育,為學生的點滴進步去點贊喝彩。對具體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對后進生采用表揚評價,及時肯定成績,調動積極性;對中等生運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是又指明方向;對優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指導,推促他們不斷超越自我。對小學作文的評價,更應如此,如有條件,最好是當面評價引導。
5)緊扣語文素養。語文課是門基礎課、工具課,語文素養無疑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堂教學應力求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方面下功夫,使學生具有適應社會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由此小學語文課堂應緊扣語文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首先應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這里的知識包括現代漢語知識、作家作品知識、文章知識、文化常識和科普常識、社會常識等。其次,語文課程應不斷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綜合事件能力。發展學生語文素養能力, 完成課堂“核心”培養,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
反思是教師對教學實踐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教學理念與實踐的交流,是溝通兩者的橋梁。課后反思,不是自顧,而是在教學新高度上的精益,是反省思考,去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它本身就具有研究性質。課后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發展的抓手,有助于改進教學方法和提升教學敬仰的有效途徑。
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容易導致教師的自我滿足,阻礙自己專業素養及職業素養的生成與提升。經過反思的經驗,由于幾經提煉、修正,才得以升華,讓教師不斷精益求精。實踐證明,課后的反思,是教師素養提升、教師培養學生素養的重要途經。絕不是追“時髦”“作秀”、可有可無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