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東營市技師學院(東營市中等專業學校),山東 東營 257091)
從教十余載,對德育課堂教學的認識從起初的“可有可無”和“不屑一顧”到今天的“強基固本之源”,對工匠精神的課堂教學從開始的“遙不可及”“無從下手”到現在的“身臨其境”“必不可少”,是經歷了時間、實踐和親身感受之后的結果。因此,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實施工匠精神教學,對德育課堂本身和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職業教育是我國為企業發展培養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與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相比,生源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學生中,“問題生”占了其中的很大比例。近幾年,學校心理咨詢室對本校在校生進行過心理健康的抽樣測試,結果顯示有近70%的學生存在認知錯誤或認知偏差。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特立獨行思想等較為嚴重而團體意識、社會奉獻精神等比較淡漠,這些均不符合對工匠“匠心”教育要求,也不符合大國工匠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要求。
1)職業院校學生生源主要是中考、高考落榜生,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學習成績較差,而且常年的不良學習習慣已經成型。在原來的中學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文化課成績均不盡人意,長期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尤其是在現今的社會評價體系下,中高考的落榜,造成了得不到社會和家長的肯定和表揚,導致了學生心理上不同程度的自卑。
2)在得不到學校和家庭認可的情況下,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常常會感覺疲憊、生活沒意思等,同時又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容易滋生抑郁、消極的情緒,從而影響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傾向。
3)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因為不會學因而學不好,因為學不好而不愿意學,最后發展到自暴自棄、厭學,甚至以談戀愛的方式解決 “生活無聊”。這種長期的不良學習習慣,形成了一種不良慣性。
學生品德教育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必修課程,該課程以我國政治制度為核心,結合傳統道德認知規律,在培養學生品質,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培養出億萬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的社會公民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人才隊伍,對推動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建國初期,我國就把學生品德教育納入教學的核心內容,經過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獨立、科學、務實的教育體系。但大多數職業類院校的德育教育側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與灌輸,教育成果也是側重于期中或期末的理論性考試。這種形式的教育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還遠遠不夠,需要有更強沖擊性的教育模式來代替。
作為一名職業院校的教師,一位致力于學生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深深體會到:全方面的關心、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成長規律,給學生提供一個釋放和發展的空間,努力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自信、進取意識,激發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追求,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源和關鍵,是德育課堂的一個任務目標,是“匠人匠心”的培養需要。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這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要素,也是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這就必須要深入研究職業院校德育課堂實施工匠精神教學的途徑,下面以我院的幾個做法做如下 探討。
1)入學教育中的21天習慣養成教育是德育課堂教學中的“開學第一課”。根據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制定的德育目標,結合教育部、總參謀部等有關要求,學院每年九月份在新生入學當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新生入學教育,對學生開展軍訓教育、校情校史認知、工匠精神、愛國主義與感恩勵志、文明禮儀、心理健康等共八個模塊的教育,幫助學生端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文明素養、法治觀念、責任意識、勞動觀念,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在各專業教學系的入學教育中,始終貫徹工匠精神教育主線,通過學校實訓車間參觀、校企合作企業觀摩、專業教師報告會、大賽獲獎選手勵志報告會等系列活動,做足做實工匠精神教育的 文章。
2)工匠精神教育是符合職業院校特點和辦學規律的德育課堂教學“必修課”。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通過德育教育培厚工匠精神土壤,把工匠精神、職業榮譽感植入校園文化,植入德育課堂,植入學生心中。這些文化上的熏陶、課堂上的滲透,效果不一定立竿見影,但是一定在學生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我院教師高廣鑫、魏龍翔兩年前都是我院的學生,由于技能大賽的突出表現,2019年10月,市技師學院公開招聘首次將獲省賽大獎人員納入招聘范圍,二位本校技能大賽獲獎學生通過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以正式在編實習指導教師的身份“重返”校園,學生變教師。仔細分析這兩位新老師的成長之路,會發現,當初的他們是以并不理想的中考成績進入我院學習,短短幾年的學習時間里,完成了一名“差生”到技能大賽“高手”的轉變,并實現了不敢想象的身份上的“質變。”采訪了兩位老師,他們回顧自己的蛻變史,都表示這個“變化”過程一定是有著堅定信念的支撐,這個信念的建立必定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身邊工匠大師的激勵。
3)成功案例啟示教育是德育課堂上引領學生自信成才的“燈塔”。梳理職業院校學生的成功案例,尋找成功路上的“路標”,對學生進行啟示教育,是德育教育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工牌上印著‘中國航天’”的“95后”上海職校生邱仙發是上海市工程技術管理學校畢業生。2017年,經學校推薦,他來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某下屬研究所進行崗位實習。在這個從事航天重要裝備產品研制、生產與試驗工作的國家重點科研單位,邱仙發的愛國情和責任感被激發了。憑借優異表現于第二年順利入職,如今,他已成長為研究所最年輕的技術能手。再如,山東工業技師學院學生、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控制項目金牌得主袁強,我們身邊的一個鮮活生動的“大國工匠”成功案例,各行各業的100位大國工匠故事都是德育課堂上成功案例啟示教育的典范。
當多元價值觀念使得道德的標準模糊、不明確性增加時,學校的德育教育同樣會受到價值多元化的挑戰。雖說職業教育有自己的獨特優勢——社會實踐,但有些德育內容與社會實踐無法掛鉤,缺乏時代性和說服力,而社會實踐所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多元選擇則更具有真實性,他們極有可能就會傾向于選擇對于自己來說更真實的價值觀念。這些困境真切地擺在學校和教師面前。通過對在職業院校德育課堂實施工匠精神教學的不斷實踐和探討,我們發現工匠精神教育的著力點在課堂,而又不僅僅在課堂,而是要貫穿學生教育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