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欣 周雨欣 鄧明麗
(長沙醫學院,湖南 長沙 410219)
根據漢語詞典的解釋“自主”是指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英語中的“自主”是指:人的意愿或行動是獨立的或自由的。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權力。1983年Henri Holec在《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中提出自主學習就是決定學習目標,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與技術,監控學習過程和評估習得的結果等內容。余文森等學者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生主宰自己的學習,是與他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方式。
“能力”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完成一項項目或任務中所體現的出來的綜合素質。Dickinson認為能力是對學習過程的決策和反思,Benson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讓學習者更多的自我管理自身學習的 能力。
而目前的普遍觀念是指學習者積極主動學習并自我管理的能力。簡而言之:自主學習是指學不學,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不學得會。雖然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對自主學習看法尚存在分歧,但其核心都強調的是自主學習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有主見的學習過程,在過程中學習者主動承擔學習責任。這些實踐為我們探索有效學習提供理論依據。
智力所包含的能力內容如果從學術層面的角度來看,它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可能是具有結果干擾,而不在過程中干擾。因此智力這個因素是不能成為自主學習的直接影響因素的。非智力因素又包含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形成的學習習慣,在部分大學生自主學習中存在部分誤區,包括只看書不做題,在學習中不進行歸納總結,只注重學習數量不注重質量,并沒有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此外,信息的快速發展需要學生提高辨別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面對外來新鮮事物中學會批判接受。這些非智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更影響著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每一個過程,以至于影響學生們的最終學習效果。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明確。
2.2.1 社會因素
從社會環境來講,當前高考制度之下的只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得當前社會教育出現畸形發展,學生們的學習活動更適合應試教育,對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度帶來了負面影響,影響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熱情和積極性。從社會資源整合來看,隨著社會資源的整合和利用,線上資源和線下資源更加的多元化,提供多方面自主學習的渠道,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自制力,則會在網絡上過度的浪費時間。
2.2.2 家庭因素
父母的培養意識對孩子學習的重視度和期望值并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督促及家庭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產生一定的影響。父母在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要關注到孩子的學習興趣,以防止孩子對學習產生抵抗心理。其次基礎與環境較好的家庭,有足夠的物力,人力財力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加舒適且優質的學習環境,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長。
2.2.3 學校因素
學校的基礎設備情況,管理體制,教學模式和學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環境雖不能決定人,但可以對人產生深刻的影響。此外一個舒適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是否愿意去圖書館進行學習。
提高生活中的執行力,激發學習動力,在學習過程不斷總結經驗,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合理的利用和管理時間,合理利用網絡。
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的學生在圖書館的效率更高,高校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會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舒適安穩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保持良好心情。并且高校在教學方面應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師素養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其次學校應當合理安排學生課程,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能力考試,培養自我提升的意識。一方面高校的引導對大學生三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學生自身對人生的理解和認識才是其能否自主學習的關鍵。
加大對公費圖書館的投資建設,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空間和資源。解決部分圖書館座位少,藏書舊的現象,為社會整體的學習風氣鑒定基礎,其次加強網絡教育資源的標準化管理,提高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率。
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僅對高校及大學生個體有著深刻意義更對形成學習型社會奠定基石。這需要校內校外相結合,老師與學生共同的努力,掌握適當的途徑與提高的辦法才能達到理想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