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麟娜
(重慶市勘測院檔案數據中心,重慶 401122)
隨著網絡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理念逐漸應用普及,對于檔案管理工作模式產生重大影響。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在國土資源管理、國防建設、搶險救災等國民經濟建設工作中,都有著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實現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建設,成為其必然發展趨勢。
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檔案工作的難點,主要集中在信息多源異構、歷史積壓導致數據膨脹、進行高級復合檢索時的結果整合困難、信息存儲安全。首先,測繪生產及管理活動收集到的數據來源較多,其用途廣泛、格式不統一、效果功能也各有差異,這造成了其信息多源異構情況。其次,檔案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累積,若想完成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模式改革,需要將所有檔案進行整理。而絕大多數管理部門并沒有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定期清理工作,其實時性與準確性也不符合實際,檔案存儲規模不斷擴大。再次,現代測繪地理信息檔案應用多為自動化檢索作業,其核心職能為通過接口模塊設計,完成數據庫檢索指派模塊,提高數據整理效率。但現階段信息檔案進行高級復合檢索時,檢索效率低下,無法發揮其積極效果。最后,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的形成需要遵循相關設計要求,保證管理人員的專業化、規范化技術水平,涉及部分國家保密檔案,要保證其安全性,提升檔案綜合安全管理水平[1]。
隨著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高速發展,檔案管理部門累積了大量測繪地理信息,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視,出現了許多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問題。如:檔案資料的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無法有效利用;已有檔案管理數據庫中的物賬不符、賬目不清;部分檔案無法準確鑒定超過保管期限的資料,因此不能及時進行銷毀處理,導致測繪地理信息檔案資料堆積如山;系統檔案不完整、不規范;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能力參差不齊,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很多資料收集不完整;有些資料沒有及時規范整理入庫,堆放時間過長,更加難以歸檔。
傳統地理信息檔案管理思想的束縛,無法在短時間內被改變,并且管理人員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水平不足,無法有效利用信息化管理平臺。而信息技術的改革推動全球數字化熱潮,各國正在積極構建數字圖書館,并不斷革新其檢索管理模式。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的落實,其根本目的在于轉變信息資源利用方式,尤其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便捷性,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測繪地理信息實用效果。在實踐環節,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涉及各個環節,只有適應時代發展,轉變信息化管理觀念,才能保證信息化技術落實的可能。當然,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配合有規則的測繪地理信息管理流程,其管理前提就是對地理信息檔案進行梳理,完成邏輯固化延伸,所以要制定“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條例”,通過規則的約束保證檔案信息化管理觀念深入人心。實際管理環節,可以從項目名稱、年份、項目類型等基本信息,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則,明確檔案信息檢索使用歷史記錄,從觀念規則上保證信息化技術在測繪地理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相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工作會更加合理和完善,突破現有瓶頸,有效提高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的應用效果[2]。
傳統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環節,多是以書面形式等非電子目錄清單為主,這種模式不僅會消耗大量的材料成本,更需要一定信息傳遞時間,嚴重影響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的使用效果。并且,地理測繪工作涉及許多管理環節,其文件數據種類冗雜,且信息量較大,經常出現數據在運輸傳遞的過程中遺失遺漏等問題。后來,電子目錄清單的引入改變了傳統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模式,其圍繞電子技術優化信息查詢速度,但其自身沒有統一管理規范,且缺乏前瞻性規劃,檔案屬性管理較為混亂。
而現代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通過信息共享管理平臺,做到各部門測繪地理信息的完整交流,依托于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將各個區域網進行連接,有效提高信息管理交流的效率,保證信息傳遞的高效性以及便捷性。針對測繪地理信息的收集、存儲、開發、管理等作業項目,完成計算機信息化管理應用,根據實際情況,完善監督措施,實現測繪地理信息檔案規范化管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測繪地理信息涌入管理平臺中,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分散,這就要求管理部門做好測繪地理信息的分類及整合工作。可以構建虛擬網絡組織,為工作人員提供溝通交流平臺,實現不同測繪信息實時共享,管理人員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同測繪工作人員進行實時交流,保障檔案信息化管理技術應用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這不僅利于地理測繪有效信息的查詢與利用,更能幫助管理人員快捷地辨析出檔案中所隱藏的問題,并制定相對應的策略[3]。
在完成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體系建設工作后,需要配備相應的基礎條件,并革新檔案管理技術,有效發揮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實際價值。在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工作中,為保障檔案管理質量,應強化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廣檔案信息化輔助控制軟件,有效提升檔案管理效率。現階段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技術主要依賴于國外的信息軟件,這使得部門在管理過程中改變多個參數,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測繪地理檔案管理信息化的發展。在實際管理工作中,要根據工作條件,開發升級軟硬件系統。開發建立具有協助檔案整理、錄入檢索、收發借閱功能的檔案整理系統,有效解決傳統檔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多、亂、差”現象,配備合適的檔案信息化管理軟件,以及現代化檔案管理技術。管理人員要進行應用效果考察,統計分析出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的不足,有目的性地研發信息化輔助控制軟件,合理解決歷史檔案資源與信息化管理系統數據庫之間的平滑過渡問題。
以文字識別技術為例,傳統檔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作業時,主要是利用人力資源進行文字錄入,這種模式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且長期同質化的錄入工作有可能造成輸入錯誤,出現檔案使用障礙。我國目前在檔案文字識別技術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其主要原因在于識別準確率及識別速度上的差距,隨著測繪地理信息檔案數據的不斷增加,改革人工檔案識別模式,實現檔案信息化技術創新已經迫在眉睫。而文字識別技術為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帶來了新的轉機,它簡稱為OCR技術,利用計算機系統中的大數據,對紙質信息進行臨摹分析錄入,減少人工成本支出,能夠對實體檔案文件上的信息進行提取,并匯總傳輸到檔案共享中心中。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技術應用環節,OCR技術能夠有效提高系統對于測繪地理信息文字的識別準確率,確保檔案信息錄入的準確性。
傳統紙質版信息管理模式以不適合目前高質量數據需求,網絡Web版形式的應用,結合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技術,能夠提供測繪地理信息在線下載申請服務,以電子檔案的存儲體系為核心,建設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近年來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信息化技術的實踐流程還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人員管理過于程序化,沒有發揮出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忽略了對于信息化操作技術的培養。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員應構建檔案功能系統模塊,定期對不同年限、區域的測繪地理信息進行核對統計,避免檔案信息錄入重復或漏記情況。
采用C/S與B/S混合的結構模式,工作人員采用C/S模式進行檔案信息管理,而測繪人員利用B/S模式進行檔案錄入,以及地理信息查詢共享。過程中要根據不同檔案特征進行分類科學整理,可以參考《中國檔案分類法測繪業檔案分類表》中的相關分類項目,依照紙質與電子設立不同類別擴展號,或是按照使用需求進行項目來源、檔案類型、形成時間等特點進行分類整理。通過對樹節點的排序,實現不同類別的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模塊增加、刪除,以及檔案檢索使用流程的優化設計。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人員需要根據標準規范及兼容信息化制定詳細記錄,完成記錄核查,注意檔案去重、命名規范化、屬性完整等管理要點。
構建檔案信息資源庫是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技術在工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要點,其將檔案信息作為經驗基礎,依托計算機智能開發系統進行信息數據資料收集、整理、保存、維護等操作。利用檔案數據系統中的信息存儲區域及文件存儲區域,能夠為管理人員及時提供測繪地理信息,在同等管理資金的投入下,檔案數據系統能夠降低測繪地理信息重復作業次數。它不但能夠存儲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等基礎信息,還能夠進行網絡瀏覽、新型測繪工藝、作業方法的相關知識論文學習,以及最新的學術動態,從而有效提高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人員業務水平。檔案數據系統的建立及完善是一個常態化過程,它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更不能實現模塊化運作。其核心要點在于系統中的資源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并且對于各種新型信息化工藝要進行及時反饋,完善部門檔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必要時,可以根據檔案管理基本法律法規、規范條例、行業標準等內容,依靠信息化技術進入信息資源系統,實現對檔案數據系統中的文件及數據快速調用,并為用戶提供相關鏈接[4]。
現代化科技高速發展帶動檔案管理工作轉型,測繪地理信息檔案管理工作是各行業生產建設活動的主要數據來源,其便捷性及高效性是其作業基本要求。因此,探究測繪地理信息檔案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策略,順應新時代發展潮流,改變傳統檔案管理工作思想,有著重要意義。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測繪地理信息新技術的學習,不斷使用先進技術加強檔案管理工作,使測繪地理信息檔案工程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各項建設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