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開封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2)
檔案館是保留著國家社會發展的信息記錄和保存的場所,檔案的作用是為了那些容易消失的社會記憶備忘而存在的,對有文字依存的社會記憶加以資源整合。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構建社會記憶檔案已經成為新的發展態勢,在此環境下,檔案館要認真思考自身擔負的職責和使命,加以對社會記憶檔案構建加強研究和管理。
出現檔案館和社會記憶功能相連接的意識是在20世紀末,檔案管理是隨著城市文明的建立和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揮功能作用的,對城建過程中,區域歷史留存的文字、典籍等文化載體進行保存和記錄,是對城市文化建設的文化風采展示和歷史發展的文化證明,也是城市文明傳播和傳承的重要途徑。比如:內蒙古的蒙古包、背景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樓、上海東方明珠和高樓商廈等,不同區域不同的建筑標志,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從中可以感受和領略到不同區域之間發展在風土人情、文化特色方面的差異化,更加凸顯出城市文化的風采,可以讓每一代在這里生活的人民找到屬于自己的時代記憶。檔案館社會記憶功能是保留了城市文化變遷和傳承的歷史印記,可以讓每一代人民都能夠從檔案館信息資源記錄的建筑圖像、文字中感受到城市變化的一生,即使在城市歷史建筑在重新規劃和建造時,丟失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記憶。例如:早年哈爾濱火車站重建,具有歷史紀念價值的建筑沒有做好檔案管理和記載,對這部分的歷史文化記憶沒有留下檔案保存記錄,以至于成為那一代人的遺憾,同時,也無法讓后代人民領略到哈爾濱火車站曾經的風采和面貌。因此,需要加強對城市文明建設的檔案社會記憶功能的重視,轉變過去認為檔案館僅僅是保存文件,以供各部門查考和接收的工作內容。隨著城市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需要重視檔案館的社會記憶功能,更新自我認知,重新思考檔案管理工作的職責和責任。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檔案是社會歷史文化留存的證明,是社會寶貴的記憶資源,摒棄將檔案管理看作是簡單地進行檔案收集和保存的思想認知,要站在歷史文化的思想高度提升對檔案管理的認識;其次,檔案管理人員要認識到在工作中對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保管、利用等操作,都與社會文明建構和社會文化氣息緊密相關的,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對社會文化記憶的選擇、留存和傳承,是保衛和管理社會文化記憶的一道防線;最后,要用歷史的、發展的、多層面的角度看待檔案管理對社會文化記憶的實際作用,要正視檔案館由“資料庫”向“記憶庫”轉變的現實,順應時代的發展,踐行好社會記憶功能的職責和使命。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為檔案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助力,也是檔案發揮社會積極功能的機遇。第一,在內容方面,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豐富檔案館檔案儲存的資源,加固管理的基礎。因此,就需要檔案管理者改變傳統檔案管理工作的思維模式,積極主動地建構社會記憶的檔案,將構建社會記憶檔案形成工作的常態和必要的管理內容。而且,過往檔案館都是以官方、主要精英群體的社會記憶為收錄和管理基礎,意識中還沒有形成對檔案管理社會記憶的系統,對檔案內容的收集范圍廣度和實行的方案還有所欠缺。所以,檔案館館藏內容不僅要收錄官方的、精英群體的檔案內容,還要體現和反映社會民生的邊緣群體檔案資源,實現館藏檔案的科學和民主化管理[1]。例如:檔案館可以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搜集網絡的信息資源,將社會公眾容易消失的記憶資源信息保留下來,同時,根據國家相應的政策,建立相關扶貧檔案專題,關注和留存弱勢、邊緣化群體的記憶,為將來對扶貧政策提供有效的制定依據。因此,需要檔案館善于發現和捕捉網絡社會記憶的片段,彌補社會記憶留存的空缺。第二,從在形式方面,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為檔案收錄、整理工作形成創新管理思想,通過以圖文并茂的整合方式記錄社會的記憶,以視頻、動畫、圖片等直觀地呈現形式,營造真實的社會記憶情境,激發社會公眾對于歷史文化記憶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
檔案館需要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溝通,檔案館加強對社會記憶的建構和管理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是容納和展現豐富的社會記憶檔案資源;其二,是優化和更新檔案館管理社會記憶的方式和能力。在檔案資源管理方面,協同進行社會記憶構建模式需要多方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優勢互補。由于檔案館各部門之間獨立管理,社會記憶體系存在分化的現象,檔案館沒有積極融合文博、出版、廣電等部門的社會記憶資源,例如:在城市文明記憶檔案管理進程中,城市記憶檔案管理是由檔案部門主要管理的項目內容,而鄉村記憶檔案管理是由文博部門主要管理的內容,社會記憶管理體系過于分散,不利于檔案建構完整的社會記憶圖景。因此,需要部門間協同作用,加強社會記憶的傳承和共同發展的思想。同時,檔案館還需要借助相關技術部門力量,和文化館、博物館等部門進行社會記憶信息資源的重組和整合,加強合作,優化建構社會記憶檔案的呈現效果。
還要聯合廣電和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形成協同、互助的管理模式,擴大公眾參與檔案社會記憶信息的范圍,比如:檔案館在豐富社會記憶信息資源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線上媒體平臺進行信息收集,建立自己的社會記憶數據庫,加強對社會記憶收錄和展現方式的研究,既可以加強公眾對檔案管理的參與度,在休閑娛樂中強化社會記憶,還可以對檔案館進行有效地宣傳,實現媒體和社會記憶建構的共同發展。同時,在構建社會記憶檔案時,可以聯合文創產品企業和文化旅游單位共同合作,開發和社會文化記憶相關的文創產品,例如:編撰不同版本的成套書籍,針對不同閱讀受眾,打造不同的文本形式,可以是圖文并茂的畫冊,可以是具有古風韻味的書簽,也可以是內容豐滿的圖書,兼具趣味性和可讀性為一體,在內容上要仔細篩選信息材料,仔細考量和推敲,以此滿足不同受眾的喜好和需求。和文化旅游單位共同打造社會文化記憶之旅的主題活動,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展開線上線下的主題活動,形成檔案館發展社會記憶的新態勢,邀請知識媒體人、有影響力的文化博主等流量群體,加強對檔案館開展社會記憶文化活動的傳播力和影響力[2]。這樣可以加深社會公眾參與意識,積極為檔案館構建社會記憶建言獻策,還可以通過直播平臺和短視頻平臺以豐富的內容呈現檔案館社會記憶資源。
綜合上述對檔案館對社會記憶功能的管理分析,檔案館需要轉變管理觀念,針對現有的館藏檔案記憶,融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創新發展,使現有的檔案資源更加豐富和立體化,構建全面的、完整的、真實的社會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