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平久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典型的指導作用,因此,要結合新發展理念,積極制定、落實鄉村產業振興方案,才能幫助農民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
新時期,要將大量的科技投入、創新驅動力注入鄉村產業振興當中,從而改善鄉村產業發展品質。比如,充分融合互聯網技術、鄉村特色產業,構建“互聯網+鄉村創意農業”等特色產業。或開展鄉村休閑農業、物流交通、現代服務業等多產業整合,創造全新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培養產業新業態。
通過結合互聯網技術和鄉村產業,不僅能提高宣傳鄉村產業的效果,縮短消費者和產品間距,縮減銷售流動環節,減少運營成本;更能憑借互聯網資源,為鄉村產業打開潛在市場大門、招攬更多消費者,這對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增加農產品覆蓋范圍具有幫助。
當前我國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結合互聯網及鄉村產業,有助于提高產業融合發展效果,助力鄉村產業優化升級;還能拓展鄉村產業振興思路、增加鄉村村民收入路徑。推動鄉村創意產業發展,將有效開發鄉村產業鏈條,更能通過拓展產業鏈的方式,豐富市場需求、增加創業機會,這樣有助于吸引外出人才回鄉創業、創新,振興鄉村經濟[1]。
各地政府部門應關注農民工返鄉創業狀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給創業主體介紹合規合法的金融服務及融資路徑,從而激發鄉村產業振興活力。另外,政府應聯手企業,為創業人員提供創業主體培訓機會,通過培訓教學使返鄉人員能夠正確認識鄉村產業振興宏觀經濟形勢及市場變化,從而引導創業者從務工角色及時轉變為創業主體角色。
首先,應利用國家政策及市場導向,向鄉村引入公共及社會資源,通過城市生產要素及優勢帶動周邊鄉村產業實現振興;其次,要根據城市標準修補鄉村發展短板,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調動鄉村產業發展積極性。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方式振興鄉村產業時,要根據現實變化趨勢及城鄉發展客觀規律,基于共建共享、共存共榮理念,調整城鄉人員結構及政府單一主體,摒棄鄉村重視農業發展等傳統思維。在振興鄉村產業時不可片面的復制城市產業發展模式,要結合鄉村具備的資源、地域特點,利用城市帶來的高新技術及管理模式,完成城鄉資源整合,做好城鄉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相互彌補,從而激活鄉村產業發展市場,有效發掘鄉村產業利用價值。另外,要建立、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支持體制,補充城鄉信息空白,吸引資本入鄉。還要利用鄉村合作社等對城市及鄉村產業進行串聯,助力產業重組空間、升級轉型,從而改善鄉村產業發展效果及市場競爭力[2]。
綠色產品及生態化產品當屬鄉村產業振興方案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所以,要制定綠色化、專業化、標準化戰略,構建標準化產品規格與產業保護基地、標準化生產園區,助力鄉村產業實現標準化生產。同時,要積極吸引、招聘優秀人才,為產品升級提供人才支持;為了幫助全體村民提高文化水平,還應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完善鄉村文化設施,幫助農民提高知識及技能水平,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發展。
鄉村產業振興階段要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做好資源的科學開發及利用,還要預先組織科研取證、調查、統籌規劃工作,防止浪費農村資源,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損壞程度,實現“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建設目標。同時,要重視節水農業發展,積極運用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資源,認真發展循環及低碳經濟,才能降低產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選擇鄉村產業時,可結合鄉村實際,發展桑基魚塘、秸稈還田等循環式產業發展模式,以此加快推廣、運用綠色技術。
振興鄉村產業時,要積極發掘本地區特有的自然、人文、特色資源進行使用,更要發展、扶持和農戶、鄉村關系緊密的產業。振興鄉村產業時,要強化政府、企業、農民三者間的合作力度,堅持共享共建發展理念引導鄉村產業發展。同時,要進入科學技術、全新產業發展模式,助力鄉村產業實現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另外,政府要合理結合資金、人才、技術、資源,支持當地龍頭企業與鄉村產業、農戶構建合作關系,健全鄉村產業發展配套政策,助力鄉村、企業間實現良性互動、有效對接,建立起產業網絡化、區域產業集群化、優勢互補化的全新發展格局。通過開展政府、企業、農民三方合作,進一步豐富鄉村產業的經營方式和發展思路,提高鄉村產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形成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共享改革發展的紅利,帶動鄉村產業的振興和鄉村人口的就近、有效就業[3]。
綜上所述,為了提振鄉村經濟,應堅持新發展理念指導,結合各地鄉村產業發展實際狀況,做好鄉村產業振興方案的制定、落實,才能從本質上改善鄉村產業提振方案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