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倩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現如今,我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小提琴,很多高校也開設小提琴專業,但是新時期我國大學小提琴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很大、教學模式守舊以及缺乏完善的小提琴課本教材體系等等,所以我國大學小提琴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充分認識這些問題,科學制定有效的措施不斷優化,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小提琴的興趣,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培養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目前我國大學小提琴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因為受到高校擴招帶來的影響,現階段音樂藝術專業學生的音樂專業能力良莠不齊。大學學生有多樣化的來源途徑,不只是有城市的,也有農村的學生,一般來講,城市學生有著更加扎實的音樂專業基礎,而且掌握許多學習技巧,他們可以演奏比較簡單的曲目,這些學生很多都是憑借小提琴專業進行高考[1]。但是對于農村地區和偏遠山區的學生,他們在高考中往往都是憑借鋼琴專業和聲樂專業,由于受到家庭教育以及地區等等條件的約束,不熟悉小提琴演奏,有些學生從未接觸小提琴,他們之所以選擇小提琴課程,單純是由于個人興趣愛好或為了學習技能而不斷提高自我。有些學生不具備理解音樂的能力,無法深刻認識作品的基本內涵,這就導致學生在平時小提琴演奏過程中難以將作品的真正深意充分詮釋出來,不利于提高其小提琴演奏效果。因此,不難發現,小提琴專業的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對教師開展統一課堂教學是非常不利的,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很難因材施教,使教師需要結合各個基礎的學生制定差異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目的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培養現代化人才中,我國大學教學模式中充分體現出其教學模式守舊。在以往的大學小提琴教學中,通常是對學生講解小提琴演奏技巧和要求學生聯系對曲目學習的熟悉程度,但是不重視學生提高學生在曲目練習過程中的音樂表現力以及樂感,這就導致學生雖然可以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但是不能充分表達自身的音樂情感,導致學生無法領悟到音樂包含的魅力,造成學生小提琴學習僅僅是單純的學習技能,而很難富有感情的演奏小提琴。在該教學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多數都沒有音樂素養,而且音樂藝術缺乏廣闊的視野,在音樂表演中不具有較強的合作意識,造成學生在舞臺演奏時沒有音樂演奏的表現力以及感染力。
新時期,在大學小提琴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資料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但是現階段我國大學選用的小提琴教材不統一,一般來講,當前我國的小提琴教材主要是針對一些初級階段學生進行編寫,這對不具有小提琴專業基礎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用處,然而對部分小提琴專業基礎鞏固的學生是毫無用處的[2]。如果選用該小提琴教材,會導致專業基礎鞏固的學生更加深層次的學習,但是會導致缺乏小提琴專業基礎的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由此可以得出,現階段我國大學必須要科學構建全面的小提琴教材體系,使學生可以深入探討學習小提琴。并且便于教師結合每個水平的學生,科學選擇各個層次的小提琴教材展開教學,為大學教師在小提琴教學中落實因材施教打下良好的基礎。
針對以上當前我國大學小提琴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師必須要合理制定有效的策略不斷優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現階段,我國大學小提琴教學還是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重視理論和演奏技巧,忽視學生平時演奏過程中的音樂情感表達教育,音樂的核心是情感,如果表演沒有情感,就沒有任何的生命力,更加不能引起聽眾情感上的認同[3]。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大學小提琴教學需求,目前的大學小提琴教學不僅要注重加強學生演奏技巧,而且要不斷提升學生個人的音樂素養,教師需要創新傳統的教學理念,既要使學生掌握各種演奏技巧,又要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而培養出綜合能力很強的復合型小提琴專業人才。但是在具體的音樂素養提高中,依舊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也就是學生專業基礎較差很難提高其音樂素養,所以需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各個層次的學生展開因材施教,在加強學生的專業基礎后,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此外,目前我國許多大學培養的小提琴專業人才多數在畢業后都進入教師工作崗位,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將“師范性”作為最終目的來培養。
集群模塊式。該教學模式的課程觀是為學生專業學習提供有力的保障,再培養學生競爭上崗能力,進而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因此,其課程應該實施基礎性的模塊化設置,進而使學生有鞏固的專業基礎,提高其專業水平[4]。此課程設計,不同模塊之間的考核以及學習都是獨立的,有利于專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而對于專業基礎強的學生,就可以采用其他教學模式來深層次學習專業知識,不再了解基礎性課程。并且集群模塊式可以將補充大學小提琴教師資源,減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工作量。第二,小組合作式。有些學生自身具有良好的小提琴專業基礎,在學習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專業基礎強的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和合作,也可以探討分析專業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幫助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科學的指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可以針對高層次水平的學生實施,而且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使教師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小提琴演奏能力。
在新時期下,由于大學小提琴專業的學生都有著不一樣的基礎,而且將來就業發展方向也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針對各個發展方向的學生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這樣一來,教師必須要選用不一樣的小提琴教材。并且由于我國很多大學都缺乏完善的小提琴教材體系,所以大學生有關教師應該積極主動成為編寫小提琴教材的一份子,為大學生提供專門使用的小提琴教材,便于教師結合各個層次、各個就業發展方向的學生正確選擇最佳的教材來教學,使教學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大學小提琴教學已經獲得顯著的進步,然而相對于其他的音樂科目而言,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依舊需要大學教師不斷創新和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深入探索有助于小提琴教學創新的策略,進而明顯提高小提琴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