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梅 陳 嬌
2020 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正式確定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這一概念以及這一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習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是人民,目的是保障人民權益,必須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進一步展開,我國公共安全面臨的風險挑戰日趨增多,公共安全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成為迫切需要。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法治思想能否落到實處與人民幸福安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息息相關。我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一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定要以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為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特色的憲法。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利屬于人民。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因此,我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的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憲法的框架下進行。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因此,我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必須在新時代、新情況、新要求下不斷發展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公共安全問題導致的損失高達6500億元,約占GDP 的6%。近幾十年來,我國一直引進西方先進的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將其先進理念融入到我國公共安全政策之中豐富其內容和提供更多的出路。概念移植一定要考慮移植地的具體國情,否則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人民的權利無法保障,憲法的權威也會受損。
公共安全領域覆蓋范圍較廣,包括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疾病和生物安全)、國防安全和社會安全等。在過去百年間,我國一直經受著各種困難和考驗,這些困難和考驗并沒有使中國人民倒在歷史的長河中。當前,隨著國際化和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各種國內外矛盾和天災人禍引起的公共安全問題日趨嚴重。主要表現在:自然災害頻發、食品藥品安全和環境問題持續高發、社會治安形勢嚴峻、暴力恐怖主義對國內安全造成的威脅增多增大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好公共安全必須要沿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運用法治思維統領和促進公共安全政策體制的建設,在處理公共安全問題的立法、執法、預防和治理等各個環節全方位推進,逐步完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的公共安全政策體制,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經濟社會發展穩定。
公共安全政策執行要規范化和科學化,應當遵循依法治國的思想,不能違規執行。對于違規執法的公務人員,應當及時查處。為查處這類人員應當強化監督體系。監督體系的建立同樣有合法性審查問題。監督體系的內容和程序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要求,不能以違法的方式監督。監督不只是官方的自我監督,更主要是民主的監督,強調人民參與其中。公共安全政策涉及范圍和事項十分廣泛,僅僅依靠少數行政人員是無法實現有效監督的,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遵守公共政策、主動地關注公共政策并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出謀劃策,對公共政策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反映,才能夠保證公共安全政策體制符合當前我國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和滿足人民需要。
早在2013 年,習總書記就提出要“健全安全體系”,吹響了公共安全政策改革的集結號。2015 年,習總書記提出要把維護公共安全作為維護最廣大人的最根本利益來抓。要以讓人民安居樂業,使社會安定有序,保國家長治久安為目標建設公共安全網。2016 年,習總書記強調從抓安全生產、堵安全漏洞、遏安全事故來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2017年,習總書記強調從樹立安全理念、生命至上的價值觀的角度提升人民公共安全意識。2019 年,習總書記從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角度進一步完善了對我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的指導。至此,關于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有了方向性的、根本性的和戰略性的全局高度的深刻闡述,為我們進行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提供了的全面的指導意見。
傳統視域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的建設主要由相關立法部門負責。新時代,人民主體化和多元化成為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的新指向。多元化指的是在堅持政府主導作用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社會多方面力量的參與。人民主體化強調的是政策體制建設中的人民主體性。強調社會主義國家的主體是人民,人民的智慧是一切政策的源泉。因此,在政策體制建設中要充分采納人民群眾的意見。在組織實施公共安全政策中要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宣傳,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公共安全政策體制保駕護航,如此,不但可以規范相關政策體制的運行,也可以幫助人民更好的理解相關政策。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為我們進行公共安全政策改革奠定了底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在改革開放實踐過程中的“不變”,這個“不變”是世界歷史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國歷史的經驗總結,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因傳承。在“四個自信”的激勵下,我國不是將外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照搬全抄,而是結合我國社會發展實際,與時俱進地,借鑒先進國家公共安全政策體制的千秋使我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不斷完善并且成為中國特色的新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黨的領導制度。公共安全政策體制的改革也要在黨的領導之下。中國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中國社會化主義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都在于黨的堅強領導,黨的集中領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的多民族國家,必須有黨的強大的領導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否則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沒有黨的集中統一指揮,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也會變成“艄公多了打翻船”。
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的目的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人民當家作主的內容包括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是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內容。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中堅持人民當家做主要貫穿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的全過程。包括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方案制定前要充分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實施中要充分聽取群眾的反映,執行中要充分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等。
權責問題在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中的核心問題。“掌其權必負責、未盡責必擔責、問其責必從嚴”是習近平權責觀的高度概括。權利的本質是責任,責任的基礎是權力。一切權利屬于人們,一切權力就要向人民負責。權力不是謀取私利的工具,而是責任的標尺。責任就是擔當,未盡責就是沒有承擔應有的擔當,因此未盡責必擔責。權利與責任相統一是基本的法律原則。權責劃分明確指權力與責任相當,且權力與責任的界限明確。權責劃分不明的公共安全政策體系在執行過程當中必然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更重要的是,因此導致的公共安全保障的效率低下或者無效會給與人們很不好的公共安全體驗。
“合理性”在政策研究領域本質上是一個評價論概念,強調依據標準對政策是否“正當”“可取”進行評價。它包括目的的合理性、程序的合理性和結果的合理性。公共安全政策體制的目的合理性首先是指能否體現全體人民的共同訴求,實現政策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是指政策縱向的不同層次之間,橫向的各個項目之間,有沒有相互矛盾,能不能相互促進,能不能相互補充,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程序的合理性包括“批判”的程序化、制度化,程序的公開性和公平性以及程序的公信力。只有將“批判”程序化、制度化,使程序的公開性和公平性得以保障,程序的公信力在人民中得以初步形成,才稱得上程序合理。至于結果的合理性則主要表現為公共安全政策體制對人民公共安全的滿足。
我國公共安全政策形式主要有黨的政策、人大政策和行政決策。黨的政策最具有權威性。黨的政策包括多種形式,主要有“紅頭文件”、著述和黨的領導人的口述。人大政策比較規范。人大政策指的是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作為立法機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各級人大會議審議通過的工作報告、法律、重大事項和人事任免的決定決議等等。行政決策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最強。行政決策指的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處理國家行政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中所做出的決定。三種政策相統一可以使我國公共安全政策的構建更加全面科學。三種政策中,人大決策應該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和主體,因為這是充分滿足人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要求的最佳途徑。
依法治國的十六字方針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我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的改革應該遵循該方針。
法律人才是科學立法的質量保障。當前,我國從事立法工作的隊伍主要包括立法者、立法工作人員以及第三方參與人員。隨著我國公共安全政策方面的立法數量在不斷增加,立法領域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越來越強,相關立法人才隊伍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為立法者立法理念跟不上時代要求,立法人員的法律素質不夠,立法人員的結構不合理以及第三方參與人員制度不規范不健全等。立法者的立法理念陳舊問題要通過立法人員的學校教育或者繼續教育解決,在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中加強“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理念教育,使該觀念成為立法者的信念。立法者在信念的指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就會開拓多種渠道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價值觀。立法工作人員法律素質不夠問題主要通過增加具有相關知識結構背景的人員和加強立法培訓實現。第三方參與人員制度的健全和規范需要社會各部門的配合。在時間上、經濟上要予以第三方參與人員保障,并在法律上明確第三方參與人員的權力與責任。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的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建設法治體系和法治國需要“法治人才”。“法治人才”與立法人才要求不同,“法治人才”更注重掌握法治運行動態。作為公共安全政策“法治人才”來說,不僅要了解公共安全政策的立法,更要懂得公共安全政策的運行和執行。由于公共安全政策直接針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相應地,作為公共安全政策“法治人才”更要求下沉到基層。生產一線與生活中的人民群眾的復雜性要求公共安全政策的基層執行要嚴格落實。只有嚴格執行的政策才能實現政策制定目標。嚴格執行公共安全政策和法律職業倫理關系緊密。法治精神本身就是現代倫理,支撐著法治建設。法律職業倫理與法治建設效果相輔相成。越是堅守法律職業倫理的法治建設效果越好,反之,越是偏離法律職業倫理的法治建設效果越差,甚至出現負效果。因此,公共安全政策的執行要重點抓基層人才建設,基層人才建設中要重點抓法律職業倫理教育。
習近平法治思想強調“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司法公正是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的重要內容。司法公正依賴良好的司法體系和司法能力。良好司法體系主要依靠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司法運行機制改革和司法職能機構改革來保證。司法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是保障司法部門的獨立性、明確跨行政區劃的案件的管理權屬以及巡回制度改革。司法運行機制改革主要是保障司法人員辦案的獨立性、明確司法人員的辦案責任、對辦案人員的司法權進行制約和監督。司法職能機構改革主要是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明確司法機關各職能部門之間權利界限和關系,避免在運行過程中因為界限和關系不明“搶皮球”和“踢皮球”。司法能力改革主要是要加強人權的司法保障和完善司法人員的分類管理。司法體系改革使人民相信法律的公平公正,遇到法律問題知道“衙門的門朝哪兒開”。司法能力改革加強人權的司法保護使人民“敢打官司”,樂意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完善司法人員的分類有利于司法人員的精細培養。
知法才能守法。全民守法的前提是全民知法。公共安全政策體系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安全,更加要重視宣傳工作。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治官和治權。領導干部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少數”,對依法治國起著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作用。公共安全政策的實施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工作之一,其關鍵也是少數領導干部。領導干部帶頭學、帶頭遵守、帶頭維護、帶頭用公共安全政策,本身就是對公共安全政策最好的宣傳。所謂“身教勝于言傳”就是如此。領帶干部的帶頭作用要有相關的制度約束,不能全憑自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開展第八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明確規定要“建立領導干部應知應會法律法規清單制度,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領導干部自覺行為和必備素質”,要“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把領導干部知法、學法落實到了法律層面。青少年是公共安全政策宣傳的主要對象。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從小學法懂法守法,國家的安定團結就有保障。在全媒體時代,媒體宣傳是公共安全政策宣傳最重要的載體。健全落實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對推動公共安全政策宣傳有著積極的作用。此外,推動制定法治宣傳教育法,加強公共安全政策教育的評估指標體系和獎懲制度建設也對公共安全政策宣傳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進行我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是基于我國憲法和指導思想、我國社會公共安全和我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以多元化和人民主體化為指向、以四個自信為底氣;改革的基本原則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當家做主、堅持權利與責任明確劃分、堅持合理性原則和黨的政策、人大政策與行政決策相統一原則。由此實現的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我國公共安全政策體制改革的指引是要加強立法人才建設、加強基層執行的嚴格落實、加強司法公正建設和政策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