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鈞
魏文侯
敬賢納諫創繁榮
標簽
敬賢納諫
題記
文侯重選賢,賢士競擁前。
違意能納諫,魏國社稷安。
魏文侯(前472―前396),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魏桓子之孫。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45 年即位。公元前439 年從周王手中討得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后,即將鄴城作為配都,他自此數十年主要在鄴城執政。
魏文侯在位50 年,禮賢下士,選賢任能。段干木是鄴城一位有名的賢者,魏文侯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肯。魏文侯就經常去段干木家請教問題。有時他坐車從段干木家門口經過,都要立即站起來,向段干木家行注目禮。段干木終于受到感動,給他提供了不少治國安邦的好主意。
魏文侯這種尊賢敬賢的態度,使得各地的賢能之士都愿意來投奔他。他內修德政,外治武功,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任用西門豹、子夏、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并有效治理;特別是,他重用衛人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成為后來的秦孝公和商鞅變法的藍本。他支持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他還支持李悝實行了平糴法平衡糧價,在豐年的時候,國家根據市場情況,采用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在災年的時候,政府把國家糧倉儲存的糧食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市民,使市民不致流離失所。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越來越多,抵抗災年的能力大大提高。
魏文侯在有違自己初衷和喜好的情況下亦能納諫。他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攻破中山國后,魏文侯把中山封給他的兒子擊。魏文侯向群臣問道:“我是怎樣的君主?”群臣都說:“您是仁愛的君主。”大臣任座站起來說:“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賞給您有功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怎么能說是仁君?”文侯聽后發怒了,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君。”文侯問道:“您憑什么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聽說國君仁愛臣子,臣子就直率。剛才任座的話如此直率,我因而知道您仁愛。”文侯親自下堂給予任座嘉獎。
由于文侯的善政,魏國較長時間社會穩定,國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