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萍 馬鐵明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一流專業的建設是一流學院建設的有力支撐,一流專業建設應從專業規范、師資隊伍、建設標準、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入手,結合針灸推拿學學科及相關專業的發展現狀,探索設計專業內涵式建設路徑,以期待實現一流專業建設的目標。
為深入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 (2018—2022年)》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面對國內外衛生事業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中醫藥發展已經駛入了快車道,“簡、便、廉、驗、效”的中醫藥特點凸顯的淋漓盡致,中醫藥相關高等教育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契機,社會需要大量的綜合素質好、專業工作能力強、發展空間大、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針灸推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
“重點突破、整體提升,高端引領、戰略支撐”的學科建設格局,在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共性問題和社會現實問題等方面作出原創性、突破性貢獻,支撐發展新動能和產業升級成效顯著,一批學科躋身世界一流學科行列。堅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加大對基礎學科的穩定支持,鼓勵設置新興交叉學科。同時,各高校將深入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為導向,以學科或學科群建設為牽引,重點圍繞以智能科技為引領的全鏈條、全生態的產業體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學科+產業”的學科建設模式。此外,各高校將充分考慮不同學科的特點和差異,建立以人才培養、知識創新、應用成效為核心的多元多維的學科評價機制。
凝練學科特色優勢、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發揮學科育人功能、強化科研源頭供給、突出社會服務貢獻、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完善學科治理體系和構建良好學科生態十大舉措,積極促進全市高校學科建設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為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把培育高尚師德放在首要位置,進一步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將師德建設貫穿于教師培養、培訓、管理全過程。突出師德激勵,嚴格師德考核,加強師德監督,形成以德育師的制度環境。二是加大教師培養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本領。
“要探索完善利于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特色人才評價體系。”發揮師資優勢,通過延聘或者授予“終身教授”等方式,讓高校及其附屬醫院的名師、名醫發揮余熱,為高校發展獻計獻策,并從政策上鼓勵年輕教師跟師、跟診“回爐深造”,通過“拜師”“雙導師”等形式,真正傳承老專家、老教授們的教學情懷、教學本領和臨床技能等,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服務學生,為國家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貢獻力量。
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理念。聚焦培養對中醫藥事業有深厚感情、對中醫藥發展有充分自信、對社會責任有擔當精神、對中醫藥理論有深邃領悟、對中醫藥實踐能力有深入掌握、對中醫藥文化有深刻認識的一流中醫藥人才目標,突出中醫思維能力培養,開設一批中醫藥、針灸推拿、康復文化特色課程,優化推拿、康復等級考試,創新探索教育教學模式,大力培養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基礎理論與實踐能力、醫學與理學、針灸康復與藥學相融合的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發揮“文化優勢”,建好中醫藥文化宣傳陣地。堅持以“艾芯中醫藥文化大篷車”醫藥文化宣講為重點,以實踐育人為導向,以期待獲得更多社會關注,積極支持青年醫師發展,關注民生之鄉村教育以及醫養結合、居家養老等社會熱點,關注祖國中醫藥事業發展,建立遼寧老中醫醫案整理庫及青年醫師師承資源雙選庫,在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同時,更期待用自己的所學為社會服務,如支教、支農、支醫、助殘、助老、關注貧困醫學生等等,希望每位注冊志愿者立志做有溫度有深度有熱度,對社會有貢獻的“新四有”青年。堅持“自愿參加、量力而行、講求實效、持之以恒”的原則,以“助老、助殘、助學”為重點,通過“一助一、多助一”的結對形式,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殘疾人、失學兒童等社會特殊群體提供實實在在衛生健康、養生康復、助殘助學、募捐籌資、社區講壇、社區養老項目服務等諸多幫助。
創新中醫藥文化推廣方式。通過組織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專家講座和開設電視專欄等方式,大力推廣傳統中醫藥文化。有效整合中醫藥文化資源,精心打造《針灸學》等精品課程,通過與沈陽市育才學校、白龍江小學合作開展中醫藥傳統啟蒙教育、與遼河街道共建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組織開展傳統保健體育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活動,創新開展不同類別和層次的中醫藥文化體驗活動,不斷提升中醫藥文化服務、宣傳能力和實效。
學科專業一體化,發揮優勢,辦好特色。立足專業的整體優化原則,以一流課程引領一流專業建設。集中力量與優勢資源建設精品課程。分批次完成校級一流課程建設、整合資源將專業核心課中的校級一流課程建設為省級一流課程。課程作為教學的基本單元,是專業建設的基礎,一流課程是一流專業建設的核心要素。學院堅持從培養面向社會的高素質人才這一目標出發,整體把握課程內容與形式設置,以一流課程建設,帶動和引領一流專業建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爭取建設3-5門校級一流課程,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并發揮示范作用,達到提高專業整體水平的目的。
完善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體系,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學院以建設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為目標,努力將針灸推拿學專業建設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努力將康復治療學和中醫養生學建設成為省級一流專業,引領支撐高水平本科教育。
持續推進雙惟實踐班、中醫搖籃班、科研實踐班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醫教協同、產學研用、國際化協同育人,積極推進新醫科、新工科建設,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提升。堅持“以中醫藥為主體、多學科協同發展”的學科建設思路,持續營造學科建設的良好生態環境,構建以國家級一流學科以中醫藥學科為建設主體,強化中醫藥學科的特色和優勢,以生命科學、人文科學、信息科學等支撐中醫藥學科新發展,實現學科建設群體效應,提升一流學科競爭力。
將“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和“三全育人”工作作為一流學院和一流專業建設的主旋律,是我院“雙一流”建設新時代中的新結合。雙一流”建設中加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旋律,從新時代大學教育的角度分析最新政策文件,是對中醫藥院校發展思路的及時跟進,本研究對豐富中醫藥院校一流學院和一流專業建設理論體系具有創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