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衛
(山東博物館,山東 濟南 250014)
博物館藏品檔案是藏品的歷史見證,藏品檔案中所記載的信息資料為藏品提供了文字和資料說明。藏品檔案的管理,是博物館業務工作的基礎,長期以來,各博物館對藏品原始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都頗為重視。
山東博物館藏品原始檔案資料最早要追溯到1948年8月在解放區成立(當時在華東局駐地青州城東張莊成立,后移至臨朐小陡溝村)的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簡稱省古管會)。該委員會成立后收集整理的文物,主要包括:接收膠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黃縣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萊陽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地方古代文物管理機構收集的文物;各地方政府、機關、部隊搜集的文物;接收齊魯大學收集的文物;老解放區土改中地主收藏的文物;濟南、濰縣、兗州等一些大收藏家流于市場的文物;流散于農民手中的文物;抗日戰爭初期奉命南遷的前山東省立圖書館的文物精品,也分別于1949年、1951年從南京、四川樂山運回濟南后,正式入藏省古管會的文物(后移交山東省博物館);接收社會各界捐獻的文物等等,這些文物藏品被分別收錄在《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購登記簿》《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收集古物登記簿》《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收集目錄》《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捐獻古物登記簿》等帳冊中。1953年2月,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奉命改稱山東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簡稱省文管會),1953年10月,山東省文管會的陳列、保管部分合并移交山東省博物館籌備處,1954年山東博物館成立直至現在,館藏的這些原始藏品檔案資料時間跨度已七十余年歷史。這些檔案資料記載了山東博物館藏品日漸豐富的過程,見證了山東博物館的建設成長。
山東博物館藏品原始檔案資料主要包括:
1)藏品總帳類:1951年至1963年的《山東歷史文物登記簿》,1951年至1964年山東境內明確出土來源的《山東出土文物登記簿》,收入文物近5000余件(套)的《革命文物登記薄》,20世紀60至80年代初期的《文物收入登記帳》,1982年至2007年的《文物資料入館帳》。
2)藏品入藏的原始資料。山東博物館的藏品檔案資料有:最早的山東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收集古物登記簿,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接收文物登記薄,1954年山東博物館建館后的藏品交接冊,1953-1959年革命文物征集單,1958年土改展品交接冊,1964年社會主義教育展覽各地參展材料及送展文物,1964年至1987年的工作日志、工作計劃等,一些藏品檔案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本身就具有了文物價值。
3)山東博物館一級文物檔案。山東博物館一級文物建檔工作最早可追朔到1964年8月編制的《山東省博物館一級藏品簡目》,確定了館藏的玉器、石器、銅器、瓷器、陶器、書畫、甲骨、璽印、封泥、簡牘、錢幣、古籍、自然等共1395件(套)為當時館藏一級文物。此后,歷經1972年、1980年兩次館內復核,1993年4月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對部分一級的認定,2005年全國一級文物建檔備案工作的推行,山東博物館一級文物數量最終確定為1385件(套)。2017年,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行業標準----文物藏品檔案規范》管理的要求,完成了館藏一級1385件(套)藏品檔案的規范填寫、審核、打印、裝訂,并按照《文物藏品檔案規范》,專門定制藏品檔案盒、檔案柜,做到了一級藏品檔案的專檔、專柜、專室保存。
4)山東博物館藏品接收、編目、登賬、入庫、修復、展覽利用、調撥等工作流程中涉及的相關交接清冊、清單。從20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對原始清冊、提用清單、庫房搬遷裝箱及開箱清點單等相關紙質檔案按年度進行整理、分類、歸檔。
藏品紙質檔案就象文物本身一樣,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消失,損失將不能彌補。山東博物館藏品原始檔案,最能體現山東博物館建館初期的藏品架構,是藏品最真實、最原始記錄,是研究藏品發掘、流傳經歷的第一手資料,是藏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批原始藏品檔案資料的時間相對集中在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受當時保管條件、紙質技術條件的限制、抄寫人文化及書寫水平、用筆用墨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原始檔案均有不同程度破損。館藏藏品檔案中出現損壞的情況主要有:
1)紙張酸化、老化、變色、撕裂、折痕、斷裂、污染、脆化、掉渣和字跡擴散、酸蝕、背透、褪色、變色等。紙張老化現象較為普遍,紙張老化導致機械強度降低,翻閱時會出現裂口、破碎,嚴重時紙張成渣狀。對于輕度破損檔案,紙張性能較好,有輕微污染、撕裂等癥狀的,只需要簡單修補、展平、去污即可;對于紙張邊緣老化,破損嚴重、裝訂線斷損,輕度粘連這種中度破損的,可采用修補、加固或其他方法進行修復;對現階段狀況較好的檔案,適用文物保護的“最小干預”原則。
2)“字跡”是在紙上書定、印刷的材料。字跡材料的耐久性取決于字跡色素與紙張結合的牢固程度。象鉛筆、圓珠筆,墨水中的純藍色、紅色等這些容易褪色的材料,均不宜作為檔案字跡材料。目前,山東博物館藏品檔案中,由于紙張老化,加之檔案字跡有的是圓珠筆和鉛筆,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字跡洇化擴散、字跡褪色等現象。對這種不耐久檔案,急需進行復制,并進行全文數字化掃描。
3)檔案霉變。霉菌代謝產生的有機酸導致紙張酸化變黃,檔案蟲蛀后,紙張會發生缺失,嚴重的會使紙張呈碎片狀,搶救難度大。紙張一旦脆化,只能通過修裱方式予以搶救。
隨著工作環境的不斷優化,山東博物館藏品檔案現設專室保存,溫濕度努力控制在國家檔案行業規定的標準范圍之內,最大限度地延長紙張和字跡的壽命。
研究藏品是博物館經常開展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傳統的藏品檔案管理方式的滯后性,已制約了藏品檔案的利用效率。隨著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開展,各種數字化技術手段在博物館這一專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從保護檔案的角度出發,藏品檔案進行數字化管理勢在必行。所謂紙質藏品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就是利用數據庫、數據壓縮、高速掃描等技術手段,將紙質文件組成具有有序結構的檔案信息庫。利用者以通過網絡訪問檔案信息庫資源的方式進行藏品檔案的查閱,除非遇有特殊情況,否則一般不需要查閱原件,這樣不僅可提高藏品檔案的利用率,更可以避免原載體檔案因頻繁使用帶來的損害,從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紙質檔案的使用壽命。
2012年10月,國務院正式啟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針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普查。山東博物館在此次普查工作中,共采集登錄文物、資料、化石標本約14萬余件/套的藏品信息,為深化這一普查成果,2017年山東博物館建立了山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系統。藏品管理系統是基于現有藏品管理業務,整合原有的數字資源,實現了藏品征集、藏品鑒定、藏品登編、藏品保管、藏品注銷、藏品修復利用管理、藏品展覽利用管理、藏品拍攝利用管理、賬目查詢、統計分析等基本功能。藏品管理系統的上線,為本館的藏品信息化工作夯實了基礎,也給研究、展覽、教育等藏品利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文物藏品檔案、藏品總登記帳、藏品接收清冊等與藏品有關的紙質檔案均未實現數字化。這些問題不僅給我們日常的藏品管理工作帶來不便,而且在一定程度影響到了藏品保護和利用等相關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適時開發符合博物館功能要求的藏品檔案管理系統,對藏品原始檔案進行整理分類,利用掃描、拍攝、文字識別等數字化技術,建立科學、規范的藏品電子檔案管理功能模塊,打造分類有序、系統優化的數字檔案資源庫,依托現有山東博物館藏品管理平臺,與數字化后的藏品檔案信息對接,建立查詢鏈接,從而實現山東博物館藏品與檔案信息管理一體化,保證藏品有檔可查、有據可循。
大數據時代下,博物館藏品原始檔案的數字化管理,無疑是發展趨勢。開發建設適合博物館藏品檔案管理工作需求的管理系統,將現有館藏藏品的原始檔案進行數字流程化加工,通過錄入、審核、歸檔、維護等相關功能,為查閱者提供瀏覽檢索、全文檢索、全文影像等多種檢索功能,最大程度地實現藏品原始檔案為各項業務工作服務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