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雪 李 嬌 曹旭陽
(魯迅美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4)
智慧服務是高校圖書館發展新方向,“雙一流”建設則成為高校圖書館轉型升級的新契機。隨著國家“雙一流”戰略全面開展,學科服務成為圖書館主動對接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通道。物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前景越發廣闊,智慧服務模式已成大勢所趨。
“雙一流”戰略要求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以及高水平大學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旨在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時代,面對大環境提供的機遇和挑戰,學科服務作為高校圖書館主動對接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通道,應積極主動轉型發展,在以往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的量變基礎上向更廣泛、更多元和更深入的層次邁進,實現質的進步與提升。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各項工作中的運用日益增多,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體系正由以文獻信息服務為標志的“數字化服務1.0”轉型為側重于挖掘館藏資源與科研數據的升級版“智慧化服務2.0”,并積極探索“融入一線、嵌入全程”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為適應新時代的內涵式學科服務,滿足用戶對“自助型”與“交互型”服務的需求,高校圖書館開始積極探索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的創新,將側重點由以往的以學科館員為中心轉變為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同時開展嵌入式學科服務等多種服務模式的研究,致力于為更廣泛的用戶群體解決具體問題。
智慧化學科服務是信息服務、知識 服務的高級階段,是智能技術、圖書館業務與學科館員智慧三者結合的產物,是“智能+”環境下圖書館發展的新形態,也是未來圖書館服務發展的新趨勢。智慧化學科服務的核心理念是充分發揮館員智慧,合理使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信息技術及手段,讓文獻資源“活起來”,最大限度發揮圖書館的價值。智慧與服務是相輔相成的,智慧化學科服務的有效開展將促進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及館員智慧素養的提高。智慧化學科服務具有理念人性化、手段智能化、內容知識化、方式精準化、渠道多元化等特征,要求圖書館在資源配置過程中,關注人與物的互聯互通和協同感;在服務管理過程中,關注服務的精準性和專業性;在提供學科服務的過程中,關注與用戶的深層互動。通過傳統學科服務向智慧化學科服務的轉型升級,提升高校圖書館為“雙一流”建設提供信息、數據、知識、智慧保障的能力,推動高校聚焦戰略任務,促進學科特色化發展,加強國際協同創新,有效助推“雙一流”戰略背景下高校綜合實力的提升,繼而增強高校創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人工智能已經越來越多參與到高校圖書館的空間環境服務工作中,Latimer K 和 Niegaard H 指出圖書館空間設計要綜合考慮三個重點要素:服務、空間和技術,通過對物理空間環境、虛擬空間和信息空間的三位一體融合深化圖書館智能服務。丹麥技術大學圖書館進行的物理空間智能改造,將燈具上安裝了 Modcams 傳感器,它可以測試圖書館館舍內的各種情況,對室內氣候的研究,例如溫度,空氣濕度或顆粒水平和各種形式的用戶行為監測數據,用來改善圖書館的服務。通過圖書館智能設施管理系統對數據的整理后,管理者可以分析用戶感興趣的展覽或活動,以及學生是否注意到圖書館的標志和館舍空間中哪些區域或實體設備最受歡迎。此外,閱讀服務智能化,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展現了精準閱讀能力,圖書館的人工智能如何服務閱讀、研究如何提高用戶高效閱讀、智慧閱讀、個性化閱讀推廣值得進行研究。首先,人工智能有助于高效閱讀,體現在利用智能機器人幫助用戶查找資料實現預先閱讀;幫助用戶提前掌握好一本書的基本觀點和主要框架內容,也可以幫助用戶檢索工具書和查找資料。用戶通過語音識別可以實現“聽書”,可以解放用戶的視覺閱讀,以便能更高效地工作。其次,智慧閱讀可以理解是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一系列技術,讓用戶超越現有的紙質媒體的束縛,進入媒體感官領域。圖書館可以借鑒人工智能在教育等領域的典型場景應用,在圖書館智慧服務平臺、機構一站式服務系統的基礎上進行基于用戶閱讀場景構建,通過基于用戶閱讀行為等大數據分析的用戶畫像構建,提供集成化處理數據服務、智慧服務等內容的圖書館智慧閱讀服務平臺,構建人工智能時代的自適應閱讀場景。
高等教育的信息需求發生了變化,對圖書館學科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傳統學科服務內容已無法滿足“雙一流”建設的要求,需要在新理念的引導下轉型升級,探索融入學科、嵌入全程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圖書館作為高校文獻資源與情報分析服務的集合體,應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拓寬服務手段,關注服務成效,借鑒新理論、新技術打造創新型的知識服務體系,為高校“雙一流”建設構建高質量學科信息服務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