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珍花
(虎門圖書館,廣東 東莞 523900)
國務院發表《平等、參與、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年》白皮書指出,截至2018年,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達到948.4萬人[1]。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殘疾人總數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6.34%;視力殘疾1233萬,占殘疾人總數14.86%;聽力殘疾2004萬人,占殘疾人總數24.16%;言語殘疾127萬人,占殘疾人總數1.53%;肢體殘疾2412萬人,占殘疾人總數29.07%,人數最多[2]。殘障人士在中國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也需要社會給予充分的關注。平等的權利和進行基本的社會活動一直都是殘障人士渴望獲得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為殘障人士提供無障礙閱讀服務應成為越來越多的公共圖書館的職責所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1949年公共圖書館宣言首度問世,1972年、1994年進行了修訂,明確了公共圖書館的性質、作用、使命、建設和服務。“公共圖書館必須向那些因任何原故不能獲得正常服務和資料的用戶提供特別服務,例如講少數民族語言的用戶、殘疾人、住院病人或獄中囚犯,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和資料”[3]。我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員國,也積極保障殘障人士基本閱讀權利。根據我國《公共圖書館法》規定,應當考慮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特點,積極創造條件,提供適合其需要的文獻信息、無障礙設施設備和服務等。因此,積極保障殘障人士的基本閱讀權利和滿足殘障人士的基本閱讀需要已成為國際共識,也是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之一。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殘疾人總數8296萬人,殘障人士數量之多和當下能夠提供無障礙閱讀的圖書館數量存在的極大的不均衡。自《公共圖書館法》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公共公共圖書館積極開展設施服務的無障礙,主要表現在配備殘障人士出行實施,以設施建設的方式實現對殘障人士權利的保障。但僅僅實現建筑設施的無障礙根本無法實現殘障人士的閱讀無障礙。所以在公共圖書館內,幾乎無法見到殘障人士閱讀的身影,而這些為便利殘障人士閱讀的建筑設施也被普通讀者所占用或者是廢棄。
建立無障礙的圖書館,盡力消除殘障群體獲取信息和閱讀學習的障礙,讓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可以便捷、高效地獲取信息,平等地認識世界和獲取知識,具備現實意義。
我國港臺地區關于殘疾人的法律法規較為完善,充分保障殘疾人獲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港臺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充分考慮了不同類型殘疾人的需求,數字化資源和無障礙網頁等新型技術推廣程度較高。我國港臺地區公共圖書館無障礙設施建設、無障礙設備、文獻和服務、無障礙網頁配備充足完善[4],為我國大陸地區的公共圖書館無障礙閱讀設施的建設提供有效的借鑒經驗。公共圖書館在完善無障礙閱讀工作時,應注重無障礙閱讀服務的差異性。視障人士和聽障人士的閱讀需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公共圖書館不僅需要配備盲文圖書,也需要配備助聽輔助設備。而身體殘障人士可以與普通讀者一樣閱讀圖書,這就需要公共圖書館完善殘障出行設施,便利殘障人閱讀。遼寧省圖書館在完善無障礙閱讀積累了許多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遼寧省圖書館新館設立了特殊群體服務中心,其名稱充分體現出對殘疾人心理的尊重。服務中心建筑面積500多平方米,有盲文圖書、大字本圖書、聽書機等資源。配備助視器、電子閱讀器、點顯器、盲文打字機、刻印機、語音地圖等設備。設置了傳統閱讀區、數字閱讀區、無障礙閱讀區、無障礙觀影室、盲文編輯刻印區、培訓室、志愿者工作站、咨詢服務區7大功能區[5]。基層公共圖書館可以以建立無障礙閱讀閱覽室便利殘障人士閱讀,規模雖小但基本的設施可以保證完備,開展合理的閱讀分區,閱覽室工作人員提前熟練設施運用,為殘障讀者提供器械使用指導。
開展無障礙閱讀服務,另一難點在于難以配備專業的輔助人員。圖書管理員一般并不具備專業的助殘知識,招任專業的助殘人員任職圖書管理員不具有現實的普適性,這一問題可以以招任助殘志愿者的方式解決。在志愿者培訓方面,可以增加助殘的專業知識,將現有的志愿者調動起來,轉換成既可以服務讀者也能在助殘閱覽室輔助無障礙閱讀的志愿者。
此外,公共圖書館也應積極組織公益助殘活動。一方面為宣傳保護殘障人士的合法權利提供一個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殘障人士的生活,共同參與無障礙圖書館的建設,另一方面也為殘障人士融入社會,享受閱讀提供機會。而公益助殘活動的舉辦,從策劃到執行都需要耗費人力物力,志愿者們能在保證活動舉行發揮積極的作用。盤活志愿力量,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將有利于公共圖書館更好推行無障礙閱讀。
在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正在為公共圖書館實現無障礙閱讀保駕護航,也為公共圖書館提供無障礙閱讀服務提供了可能。公共圖書館在建設無障礙社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應充分考慮到殘障人士獲取知識和閱讀的需要和場景,利用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助殘設備等技術,為越來越多的殘障人士打開閱讀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