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京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5000)
2006年我國首次提出“全民閱讀”概念,自2014年始,“全民閱讀”連續8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期間提出建設“書香社會”,還頒布《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等等,透過這些進程不難看出閱讀對于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而閱讀推廣活動是培養讀者閱讀興趣的主要途徑之一。近幾年,新媒體高歌猛進,圖書館作為資源中心和傳播中心,在閱讀推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應順勢利導,優化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服務,滿足讀者的各類需求,以提升讀者的閱讀能力。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思想觀念。新媒體最早是戈爾德馬克于1967年提出來的,是指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可滿足人類交流需求的一種新的交流傳播模式[1]。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在于: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傳播者和受眾者間的身份是對等的[2];群體在交流的同時也可以個性化交流;交流雙方可熟識可陌生,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新媒體的特征在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上具體表現為降低了用戶交流成本;傳播信息速度增快;傳播渠道拓寬[3];傳播方式多樣化。新媒體行業競爭激烈,主要表現在技術更新,在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中表現尤為突出。
1)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的特征。隨著網絡信息的飛躍發展,信息資源呈現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圖書館由采購紙質圖書為主向采購電子圖書發展,這種改變迫使圖書館管理方式發生變化,加快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進程。電子書符合現代讀者的閱讀行為習慣,使閱讀行為不受空間的限制,變得高效便捷,促進了信息的流通。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設備更加智能,加載移動端圖書管理系統,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就可以查詢并獲取圖書館館藏信息。同時在大數據的支撐下可以后臺了解用戶偏好等信息,為個性化服務提供參考。新媒體為圖書館服務創新提供了各種可能性。
2)新媒體環境對讀者閱讀行為的影響。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可以看到手機閱讀和網絡在線閱讀是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的主要方式,中老年群體在數字化閱讀人群中的占比增高。新媒體環境改變了讀者閱讀紙質書籍的行為,以數字閱讀模式為主,包括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由于數字閱讀不局限在一定的時空,媒介載體方便攜帶,使得數字閱讀成為主流。但是數字閱讀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寬,但無法準確地甄別信息的真偽和效用。用戶面對多元化的信息,眼花繚亂,很難沉下心去仔細推敲。
3)新媒體對圖書館傳統閱讀推廣服務的沖擊。目前,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形式千館一面,主要圍繞在專家講座、讀后感征文、新書推薦、主題展等展開,缺乏新意,不重視活動本身形式的創新及內容的創新,主要依賴讀者的主動性,很多閱讀推廣活動流于形式,失去舉辦的意義。新媒體技術的更新和迭代,使得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受到沖擊。新媒體使資源類型數字化,讀者閱讀不再局限在固定的紙質媒介,閱讀設備攜帶便捷,音頻、視頻、圖片等資源可實現共建,VR或3D等模擬技術可使讀者身臨其境,打破時空的局限,可以充分滿足各類讀者的需求,倒逼圖書館創新閱讀推廣的服務[4]。
1)新媒體融合推動閱讀向縱深發展。2020年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可以看出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較上年有所提升,深度閱讀人群的規模持續擴大。新媒體的傳播介質降低了用戶溝通交流的成本,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使用戶對信息的反饋速度加快[5]。新媒體與閱讀推廣活動融合將使實踐活動產生的效果變大,推動閱讀向縱深發展。利用網絡導讀功能,使讀者充分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常規的網絡導讀是在圖書館主頁上完成的,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導讀服務可以遷移到移動終端,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實現閱讀導向,擺脫閱讀空間的束縛。
2)新媒體技術創新閱讀推廣的服務形式。傳統的閱讀推廣服務主要以線下呈現,主要形式包括專家講座、座談會、閱讀征文、推薦閱讀書目等等,缺乏閱讀推廣形式的創新,使活動流于形式,大大削弱了用戶閱讀的主動性。進入新媒體時代,技術不斷創新,使各種線上推廣服務得以實現。新媒體環境下閱讀推廣更多地以“線下+線上”形式呈現,主要為線上服務。譬如利用微信打卡小程序,調動廣大師生參與同一本書的閱讀,分享閱讀心得體會,由于新媒體用戶的匿名性,用戶可以暢所欲言,增加讀者閱讀的交互性。利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可以拍攝圖書館的活動預告,擴大宣傳效果。利用VR或3D技術制作視頻動畫宣傳講座知識,傳遞給更多用戶實現知識的共享。將線上服務形式與線下服務結合起來,增加閱讀推廣活動的新穎性,調動讀者的主觀能動性,間接使用戶增長相關方面的知識,使閱讀推廣活動的舉行真正卓有成效。
3)新媒體創新閱讀推廣的服務內容。新媒體時代,讀者信息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給予讀者充分的話語權,讀者的個人需求充分表達出來,不同類型讀者具有不同需求,導致需求不斷多元化,個性化、多元化訴求為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閱讀推廣活動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充分挖掘用戶借閱需求、閱讀偏好、閱讀習慣、用戶特征等這些隱性信息,并基于這些信息預測用戶的閱讀需求,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為用戶推送精準的閱讀資源,針對不同群體進行不同內容的推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閱讀需求。在傳統服務內容的基礎上,加載新媒體,創新服務內容。舉辦線上線下“真人圖書館”應用;舉辦“一校一書”活動等打造自己的品牌推廣活動[5]。
4)新媒體環境下積極推廣數字化閱讀。新媒體環境下,讀者數字化閱讀行為傾向明顯,已經成為主要的閱讀方式之一,所以圖書館在閱讀推廣服務創新研究中也要積極推廣數字化閱讀。在第18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0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29本,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三成以上有聽書習慣,傳統紙質媒介的閱讀時長均減少。0-17歲未成年人超七成接觸過數字化閱讀。各類數字化閱讀媒介(手機閱讀、互聯網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的閱讀時長較2019年都有所增加。因此,圖書館通過多渠道推廣數字資源,讓讀者了解我們的數字資源涵蓋內容,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新媒體環境的成熟,為推廣數字化閱讀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實現對傳統流通服務模式的重構,拓寬了數字資源的傳播渠道,使用戶可以獲取更多信息,滿足精神需求[6]。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閱讀習慣等。高校圖書館作為教學與科研的輔助機構,閱讀的資源中心,理應做好閱讀推廣活動。為更好地發揮圖書館教育職能,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過程中,適應新媒體的特征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創新的趨勢。圖書館要轉變原有的服務理念,創新服務內容,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閱讀推廣活動的服務形式,積極推廣數字化閱讀,以用戶為中心,真正提高閱讀服務質量,以促進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深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