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肖
(東營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東營 257335)
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在新能源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了優秀的高端技術專才短缺問題,制約了該產業的健康發展。在科學分析和判斷行業背景的基礎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要為新能源產業培養技術精湛、與國際接軌、符合國際化標準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對許多新能源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確定了企業內新能源設備的運行維護、維修、安裝、施工、管理和技術服務崗位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分析了從事這類工作需要具備運行維護、安裝調試和設備排除等三個核心能力,主要工作任務是拆卸、檢測、排除、調試和安裝。同時,企業也迫切需要具備新能源設備操作、維修、安裝、施工、管理和技術服務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體系,建立健全與新能源企業的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通過在風力發電領域與相關企業的校企合作,建立了新能源專業校企合作機制。新能源專業人員參加新能源專業人員工作坊及相關學術會議,能夠與眾多新能源企業形成合作意向,充分體現了對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機制上的探索,將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在新能源領域與相關龍頭企業建立校企合作機制。
以校企合作機制為依托,開展訂單培養,根據企業用人標準,從大二學生中遴選出優秀學生組建“新能源訂單班”,根據校企共建的課程體系,實施定向培養,并引入淘汰機制,提高訂單班的整體素質。
可以積極開展與相關企業的人才交流活動,借鑒其人才交流機制,吸引新能源相關企業到高職院校進行培訓。并派出專職教師到企業學習培訓,積累企業經驗,提高雙師素質。
在實踐基礎上,通過建立與新能源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實訓基地建設機制,建立大型新能源展示中心,宣傳校企合作的特色和公司的企業文化,對內為學生提供離企業更近的實訓平臺。
以校、企合作機制為依托,通過協商建立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將企業的實際生產轉化為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以人才交流機制為依托,使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在企業培訓中發揮作用,實現軟硬件資源共享。
首次開展新能源產業社會調查,組織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參加專業調查和課程體系建設。通過充分的社會調查,聯合企業,聘請專家,根據新能源產業的具體情況,分析崗位技能,梳理出本技術專業學生就業崗位群,依據本技術專業學生就業崗位群中每一崗位職位的工作內容,獲取每一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明確具有什么技術專業工作能力和適用工作能力規定的專業技能來完成工作任務。
以工作目標為基礎,明確職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再依據職位工作能力轉換為學習內容,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規律性和崗位發展規律性,搭建相對應的學習培訓情景。把專業能力塑造作為關鍵,把課堂教學與具體工作中高度融合的學習培訓課題研究,把專業能力所必需的知識要點和專業技能都包含在內,進而產生一個詳細的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完成理論研究的緊密結合,搭建“專業能力崗位化,教學內容模塊化設計,核心關鍵技術一體化”的課程設置。
就教學內容建設而言,要與職業標準、技能競賽相結合;教學內容建設包括:課程性質、課程內容與要求、課程實施方法、課程考核與教材編寫等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在課程內容建設上要把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化操作規范納入;另一方面要探索職業技能培訓與技能競賽相結合的模式。結合企業需求,將風能、光伏發電在能源組中的實際工作任務作為競賽項目,以競賽為導向,優化相關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內容建設。
從教學組織形式上看,教學計劃對崗位(組)能力的分析恰當,體現了崗位(組)綜合素質的要求;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基本合理,充分突出了能力培養的特色,符合高職教育的要求。在課程設置上,體現當前能源應用技術領域最新技術,針對社會和市場需要,結合實際項目實施工學特色教學,注重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充分實現與企業無縫對接。
2.3.1 建立校內實訓基地
該專業應在現有實驗室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建設。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結合本專業教學內容和教學操作能力的培養要求,開設實訓基地,體現“學以致用”的專業目標,可建造新能源綜合實訓中心(太陽能屋頂實用化發電示范中心)、景觀互補實用化實訓中心(太陽能控制系統綜合實訓中心)、太陽能照明系統實用化實訓中心(太陽能照明測試儀器儀表實用化實訓中心)、太陽能光熱系統實用化實訓中心(太陽能光熱系統實用化實訓中心)和太陽能材料實驗室。
2.3.2 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選取具有產業特色、行業領先地位、經濟增長動力強、對人才需求大的企業作為高效依托、緊密合作的校外聯合實訓基地。為了保證校外實訓教學的實施,與新能源技術公司簽署了校企合作辦學協議書,創建了學生參與頂崗實習的學校外實踐產業基地。符合年度新能源相關專業畢業生下企業頂崗實習的要求。
2.3.3 實習實訓基地內涵建設
校內校外見習實踐產業基地基本建設,自始至終落實“校企合作辦學”的標準,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融入行業發展和企業文化的元素,使學生在進行實訓的同時不斷加深對行業、企業現狀的了解。構建校外實習基地也要融入學校特色,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
隨著全世界電力能源緊缺和電力能源漲價,新能源技術蘊含極大,愈來愈遭受世界各地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太陽能發電光熱發電技術性、水源熱泵技術性、生物能源技術性在中國獲得了愈來愈普遍的運用,節能環保產業年產值持續提高,發電量年發電量逐漸提升。另外,世界各國著名大中型新能源技術公司對出色高檔技術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急切。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務必基本建設新能源技術運用專業,并有效推進基本建設,以滿足公司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