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能
(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中國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載體,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受媒介特性、傳統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的影響,書法在色彩方面僅有黑白的色彩變化。與之不同的是,發源于西方藝術的現代平面設計的理論體系強調圖形、文字、色彩三大要素,不過平面設計的目的為傳達信息,其表達方式是靈活的、多元的,這也導致其常常會介于純藝術與應用設計二者之間,這也大大促進了深耕在東方的中國書法藝術與源起西方的現代平面設計之間的關系。
1)線性發展的中國書法藝術。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與演化是伴隨著中國社會進步的,這一點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征、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漢字是書法的基礎、毛筆書寫,是具有四維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對立且統一”的基調反映了其以人作為主導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追根溯源,書法藝術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中是一個線性發展的過程: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隸、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于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百家爭鳴,如:柳公權、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所長、風光無限。經歷宋、元、明、清長久以來的歷史沉淀,濃縮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后的書法儼然成為我們的民族符號。
2)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征。整體形態美:方形是漢字的基本形態,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多樣化的形態,進而成為優秀的書法作品。書法當中的結體環節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書法意趣的表現因素;二是書法表現的形式因素。
點畫結構美:漢字的部首組合方式是具有多樣性的: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在這些不同的組合方式當中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又顯得十分重要。墨色組合美:書法不同于其他繪畫形式,其沒有豐富多彩的顏色搭配,有的只是極富秩序感的黑白二色。
書法結體的墨色組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背景底色的分割組合。人們常說的“計白當黑”,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二是點畫結構的墨色組合。結體墨色組合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其組合的秩序性。從整體效果來看,無論是點畫墨色的平面結構,還是點畫墨色的分層效果,都無不影響著書法創作者在書法作品上的表現深度。
1)書法藝術與字體設計的異同。中國書法起初是以實用功能為主的書寫行為進而發展成為一門藝術,而現代平面設計當中的漢字往往是作為宣傳目的。有趣的是,這二者從本質上有著不同卻又在形態上相近。在《美學散步》一書中宗白華談到,“筆蘸墨畫在紙帛上,留下了筆跡,突破了空白,創始了形象……從這一畫之筆跡,流出萬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內之美。”[2]書法家通過熟練的技法,對漢字結構進行把握,對整篇空間布局進行分割,將其感情、意志、氣質、學問等主觀因素通過書法的線條表達出來,使原本作為實用性書寫行為的書法具有了藝術性。
書法家們往往側重于技藝、精神內涵、個人取向、藝術風格融入創作的作品中,可以說影響書法創作的主要因素就是書法創作者個人對漢字及書法的理解。在平面設計中的字體設計當中,由于要負擔廣告與宣傳的功能性,所以大多數設計師會選擇將文字設計得美觀大方、符合宣傳設計的要求、強調客戶的第一印象。
2)書法藝術對現代字體設計的影響。由于書法創作需要一次性完成,與電腦設計字體有很大不同,使用電腦或其他工具不斷進行排版、修改,書法創作需要在宣紙上用筆墨進行書寫,所以書法創作相較于電腦創作前者對技藝的要求更高。不同于字體設計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一次性完成,對創作者的要求更高。字體設計也將書法各體處理后并入設計字庫,只是在經過電腦處理后,字體變得工整刻板而失去了書法各篇作品中的姿態各異與其活潑的生命力。
字體設計與書法創作都是以漢字作為對象進行主觀創作的兩種方法,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電腦越來越多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書法創作和字體設計在傳播方面都對文化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字體設計與書法創作若能在共性的基礎上更好結合,相信會有更多妥帖的表達形式。字體設計可以保留書法的一些元素與風格,書法創作也為字體設計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3)書法在現代標志設計的應用及影響。書法是在二維空間中的一種視覺傳達表現形式,體現了文字元素變化的特點。書法從內容、形式和精神層面與標志設計都存在共性,可以能給予標志設計上的借鑒與指導。中國書法在形式表現上是一種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藝術,書法既是文字又像圖畫,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標志設計是以精煉的形象表達一定的含義,并傳達內涵信息和寓意。標志設計和書法藝術,無論是從外形還是內涵上都有互通之處,書法和標志能夠在形式美感和精神內涵方面取得一致。
例如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整體造型是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簡潔概括的圖形放在當今的審美視角也不會有過時感。徽章用中國印章的格式構圖,筆鋒圓潤,筆畫安排均勻合理,排列整齊統一,線條流暢規整,整個造型結構緊湊、明快有力、蘊涵豐富、簡潔大氣,透出濃厚的書卷氣和文人風格。同時,“北大”二字還有“脊梁”的象征意義。“北大”兩個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對背側立的兩個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猶如一人背負二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給人以“北大人肩負著開啟民智的重任”的想象。魯迅用“北大”兩個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學畢業生成為國家民主與進步的脊梁。
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我國的民族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為設計師設計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設計師需要牢牢抓住設計優勢,將民族精神藝術化處理,讓設計可以獲得更加生動的民族化表現,讓人們可以對民族精神形成深入理解。結合自身設計經驗,在平面設計中靈活融合民族精神。在平面設計中融入民族精神,要重點關注文化的統一,保存民族文化的核心的同時,借助平面設計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既豐富了民族文化內容,又推動設計民族化的進步,達到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