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經綸
(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民俗博物,陜西 西安 719000)
陜北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它地處陜西北部,著名城市是延安和榆林。這塊土地聲名鵲起的原因是歷史文化上的幾次輝煌。它使該地區由單一文化發展轉為向多元文化發展并融合的獨特局面。歷史上五次大事件的發展,讓陜北地區擁有獨具特色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現象,更增添了陜北民俗中的美術元素,使其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優勢。
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特點,各地區民俗文化具有較大差異性。陜北在認知和應用色彩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中華五色影響,接下來進行具體分析:
中國的主流色彩就是紅色,常常有中國紅的稱呼。在陜北同樣如此。紅色主導地位已經限制了人們的創作思維。通常會將紅色作為底色創作豐收和喜悅的節日作品。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紅色都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過年過節和喜慶的日子里都會用紅色進行裝飾,各種小食品小糕點中都會用紅色進行點綴,在小紅花的周圍用綠色蘿卜或者土豆作為葉子進行搭配。人們希望紅色能帶來好運和吉祥,這是古代傳統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有文獻記載,古代帝王英明時,會出現赤兔、朱雀、朱鳥等物象。武則天時代,曾有人進貢赤色斑點石頭,說是代表人民衷心。再如唐中宗在山西考察時,水中跳出赤色錦鯉,也被認定是吉兆。因此,陜北民間藝術作品中紅色占據主體比例。陜北剪紙是紅色的,因為節日里貼紅色剪紙也是喜慶象征。在陜北每家裝有貴重物品的箱子也是紅色的底色,上面還繪制花鳥。陜北結婚的時候會一紅到底,新郎新娘都是紅色為主。這些充分表明紅色在陜北是吉祥的代表[1]。
在古代民間黃色沒有得到廣泛應用,這可能是因為黃色被古代帝王征用為御用色。比如,唐高祖李淵對隋朝形制進行沿用,自己朝服是黃袍,嚴禁官員、貧民穿戴。再如宋太祖趙匡胤被部下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而逼迫退位,可見人們傳統觀念中的皇權就是黃色。因此,黃色在民間應用不多,偶爾,婦女為增加色彩的豐富性,通常也會在飾品或鞋墊上用一點黃色,但都是底色,上面還會有紅色、青色或其他顏色。青色在民間被廣泛應用,紅花必須由綠葉配。青色還代表生命,這個生命之色使萬物在春天復蘇和生長。古代平民百姓和底層官吏常用青色。青色還代表積極向上、繁衍生息。今天的陜北,仍然常常紅色配綠色使用[2]。
民間美術中應用白色和黑色,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因為中華五色受到哲學思想、制度習慣、審美意識等影響,通常認為白色和黑色代表不吉利。比如,日落西方,白色象征西方,這就說明白色代表不旺盛的生命,周代以后,皇帝辦理喪事、軍隊被打敗,帝王、大臣就要穿白色,還有民間孝子辦喪事也要穿白色或黑色喪服。
然而,白色在陜北有不同含義。陜北人頭上會佩戴白色羊肚子手巾,這是他們特有標志,這在現代已是一種民族文化象征,具有勤勞、淳樸含義,在陜北的,男人出行、勞作會佩戴。古代周代以前,白色也是吉祥的代表。在陜北黑色代表不吉利,因而不是常用色,只有喪葬時會用到。平時黑色被用作底色[3]。
民間是民間藝術作品的創作源泉,民間藝術作品能夠反映出勞動人民的認知及習慣,由此看來,普通勞動人民的思想制約著民間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可以將最底層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反映出來。
對于陜北民俗文化中美術作品顏色而言,其定色都源于生活中該物的原本面目,就是說陜北美術作品大部分能夠展現大自然中事物的真實顏色。寫實、艷麗、高純度是這些顏色的特征。這是因為它是原生態文化,是母文化,自然要區別于市里流行、優雅、大方、和諧的色調。這種純正顏色受到民間歡迎和喜愛。陜北藝術作品中典型代表是女紅中枕頭頂、鞋墊;家飾中箱子、柜子外面畫的圖案,都是根據真實實物繡或者畫上去[4]。
植物和動物是陜北民俗藝術作品選用的主要造型。通常畫工和婦女們將其描繪在作品中,對于色彩選用則是以實際生活中該物的真實色彩對作品進行配色和上色。以荷花為例子,它是綠色的葉子,但是會用到很多綠來完成這個葉子,將草綠或者墨綠應用于葉子背部,還會應用淡綠、青綠、檸檬黃等去畫和繡,將赭石和深綠應用在莖部,婦女們用真實荷花所具有的顏色去畫荷花花瓣,如白色荷花、粉色荷花等。在這里,花瓣顏色分很多層,并不是一色到底,比如近根部用色相對重一點,采取這樣的方式逐漸減淡顏色,到花稍,已經變為很淡顏色了。為避免花的立體感缺失,漸變不分很多層,最多分四五個漸變段,這樣就會使花稍產生高光感,增加晶瑩剔透和鮮活生動[5]。
總而言之,色彩是美術作品的重要內容,其意義不言而喻。藝術的奇葩是民間美術,陜北民間藝術中自帶獨特的色彩魅力,使區域民間美術價值得到充分證實,同時也將民間美術旺盛的生命力展現出來。人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體現著色彩,它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美麗色彩能夠讓人們愉悅身心。尤其是這種自帶區域特點的色彩觀念和色彩方法理應得到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