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云
(沂水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山東 臨沂 276400)
文化素養是一種內在品質,是在學習教育、工作和生活的影響下,形成的知識、行為、判斷和創新的能力總和,能夠體現人的情商、智商等素養。隨著我國群眾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和培訓教育的需求日益提升,但教育解決了知識和學歷的問題,卻因為教育和考試模式的原因,導致出現了重學歷、輕素養的教育現狀。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職責之一是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公眾的文化素養提升工作不盡如人意,還需要通過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思想、工作內容等,以實現這一目標。
文化素養是指人們在文化藝術、社會常識、科學知識、民俗傳統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是一種內在的修養,是豐富精神文化、提升娛樂檔次、推動社會交往的重要因素。文化素養分為專業素養和社會素養兩個層面,專業素養一般指的是對某種專業類別文化的認知水平,社會素養則是日常行為、文化傳達、文化應用等方面的表現。
群眾文化的重要職責,包括三個層面:推動公眾業余文化休閑、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升公眾文化素養。公眾文化素養大多數形成于個人受教育階段,但教育涉及的領域有限,能夠奠定基本的文化修養和科普水平,但在更廣泛的文化領域則難以實現覆蓋。文化素養既需要專業的深度學習,也需要群眾文化活動帶來的“淺嘗輒止”,通過擴大知識面來開闊公眾眼界,為進一步做深層次了解創造必要條件。
對青少年來說,文化素養的提升主要依靠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在當前的教育制度下,如何提高學習成績以保障升學,是學校和家長首要考慮的,提升文化素養相關的課程往往居于劣勢,課程少、關注度弱、參與度較低。這種情況下,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在義務教育階段活動較好的文化素養提升,大多數青少年只在個別領域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如童話故事、文學名著等。
對成年人來說,文化素養的缺失更加普遍,相當一部分成年人受教育水平不足,缺少足夠的文化知識和科學常識,在日常生活中若未能參與大量的文化活動,主動進行學習進修,那么其文化素養很難得到有效提升。從根本上來說,公眾接受教育的不足,或者教育內容的“偏科”,都會導致公眾文化素養偏低。
在大多數情況下,群眾文化活動是為了提高群眾的業余休閑水平,獲得更好的娛樂體驗,提升精神層面的文化享受。但文化素養的提升也不應該忽視,群眾文化活動在素養提升方面,所在的工作太少,完全無法兼顧此項重點工作。以書法繪畫展覽活動為例,是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公眾文化素養的重要契機。大多數人知道書畫類別及部分知名書畫家,但對書畫的文化內涵、欣賞方式、歷史傳承等不了解,而此類文化活動僅限于展覽,缺乏現場互動,沒能將更多書畫知識、鑒賞方式與公眾分享,缺少相關的溝通和互動,內行人固然可以收獲頗多,但對普通群眾來說,只是走馬觀花,難以在文化素養方面有所收獲,進一步暴露出群眾文化活動在公眾文化素養提升方面的弱勢。
群眾文化的三項重要職能中,非遺文化保護是一門專業性工作,擁有特定的工作范圍和研究保護方式;大眾休閑娛樂水平的提升,主要以文化活動的方式進行,是群文機構工作內容中最紅火、最普遍的一類。但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是一項比較空洞的工作內容,大多數群眾文化機構缺乏將文化活動與素養提升相結合的經驗,也難以做好文化素養水平的評估。群眾文化工作在提升公眾文化素養方面要提高導向性,不能盲目開展文化活動,要加強活動質量提升公眾文化素養,改善轉化效率太低的問題,避免大多數活動僅僅讓參與者感受到一時的快樂或感悟,要加強后期的持續推進,采用科學的工作方式,明確群文活動與文化素養提升之間的關系。
首先,要規劃一系列質量高、文化氣息濃厚、互動效果好的群眾文化活動,比如傳統文化中的書法、繪畫、戲曲、民俗等,規劃應包含展覽、授課、互動、技藝展示等,提高受眾的參與度、知識獲取和藝術享受。
其次,要根據受眾不同,優化課程內容。對進校園活動來說,受眾主要是青少年學生,要突出文化魅力的展現,讓中小學生在藝術活動的體驗中熱愛文化、了解文化,產生對文化繼承的榮譽感;對進社區活動來說,受眾主要是中老年群體,要突出文化的娛樂享受,同時還要引導社區居民參與活動,展示自己在文化領域中的特長,從參與中實現文化素養的提升。
群眾文化機構應該做好活動管理和人員發動,以引導更多人去參與群眾文化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實現個人學習欲望的升級,通過學習文化技藝、展現個人特長,豐富文化娛樂活動內容,以實現個人文化素養的提升。實踐是文化發展最好的土壤,也是培育公眾文化素養的溫床。在策劃優質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上,要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不僅作為觀賞者,也要作為經歷者融入到活動中,也群眾成為文化活動的主體,發揮出文化素養帶來的技能提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