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宏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3)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和各部門都開始高度重視各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要在快速建設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應多加關注區域范圍內的生態文明狀態,并提出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導思想落實到各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倡導各社會主體在進行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以此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步協調。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融入首先要關注區域內各類資源供給的具體狀態,并根據其實際狀況來進行區域資源優勢的綜合挖掘和發揮,進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建設的同步開展。例如區域內的旅游資源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就需發揮區域內旅游資源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產業結構可調整為以旅游業為指導,以其他產業建設與發展為帶動指向,同步拉動區域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在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中的應用同樣也較為重要,“互聯網+”技術和產業發展模式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區域內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數量,直接提升了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整體質量,同時此項內容可充分利用中央政府與區域政府給予的政策扶持,這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與調整的上層建筑保障。
與此同時,科學技術在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應用會進行針對性的區域資源和環境分析,大部分的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策略可以沿用工業清潔化和農業生態化的策略來開展,同時二者帶動相應的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來進行統籌的整體建設,對于有改造空間的傳統產業和技術進行整體的改革和優化,進而推動區域范圍內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統籌發展。
在生態文明建設滲透的過程中,區域循環經濟是二者協同發展的必然產物,,此種經濟發展模式主要追求在經濟活動組織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各類現有的生態化能源和資源,同時在此過程中充分注重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其本質即是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思路就是循環利用各類生態環境中出現的廢棄物,提升各類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同步減少資源存在和資源利用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與和諧 統一[1]。
在此背景下,區域政府和相關部門基于此出臺了相應的區域經濟循環發展優惠政策,這不僅為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也能夠引導區域內廣大人民群眾形成生態化和可持續化的消費觀、工作觀和生產觀,從而進一步優化了去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與社會環境。
在我國社會和各產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的大背景下,各類科學技術正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下,區域內的生產力布局正在進行有方向的變革和改進,直接推動了區域內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快速進步。科學合理的生產力布局能夠充分發揮區域內地理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優勢,同步帶動其他主要產業或是次要產業的同步發展。在此狀態下,區域內各類資源的利用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區域經濟也正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在區域經濟生產力布局變革和改進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和各主體始終堅持著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全面挖掘區域內的地理和人文優勢來進行產業空間的合理規劃,并優化和建設區域內應有的交通運輸條件,通過對各類應有資源的綜合調整和優化來進行產業結構的生態化和可持續化指向發展,這對于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推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結構的全方位創新和調整,因此各區域要在此項工作開展前,對區域內的各方面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的調研和分析,分別從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等多個角度來科學創新與調整產業結構[2]。
在農業方面,要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接觸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充分利用區內現有的資源優勢,通過政策扶持和技術引入等形式來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示范區,進一步挖掘和發展各類綠色有機和無公害的農產品,從而促進區域農業產業的品牌化和規模化發展。
在工業方面,可通過引入各類清潔型的現代化技術與工業材料來減少工業生產對于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應出臺針對性的政策來扶持工業企業的新技術與材料應用,同步帶動各類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在第三產業方面,區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充分加強區內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服務業和特色產業的成長環境與市場質量,進而全面提升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的水平與速度,從而在兼顧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帶動據經濟的快速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間存在著較為復雜的利益關系,因此區政府和相關部門就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正面利益關系,削減和避免其中的負面利益關系,通過加強區域間合作的問題的形式來協調優化二者間的復雜利益關系,將各區域內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板與短板進行互補合作,進而全方位優化生態文明建設一區經濟發展的利益關系體系。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建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主要在于產業結構、循環經濟和生產力布局這三個方面,二者間有著不和分隔的密切聯系,因此各區政府和相關部門就應貫徹落實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全方位創新和調整產業結構,協調和優化二者的利益關系,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期可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