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琳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語文不僅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對語言文化的深層次解讀,這就對高職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突破書本教學的束縛,引領學生進入到廣袤的語文世界中來,并善用文學作品引發學生對文字之美、自然之美的探索,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真正的落實素質教育。文章立足高職語文教學,從文學鑒賞能力這一視角出發,對文章主題進行深入闡述。
文學鑒賞是一種綜合性的語文活動,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作者思想、感悟時代特征,并對外部形象、環境等經過自己的加工、整合,獲得精神的滿足,以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雖然高職院校以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為標準,但從人類學視角來看,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才,更何況是高級人才。教育一旦失去育人的本心,就失去了一切。高職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育人,并非制作機器操控手。這些都充分證明了高職語文教學要注重工具和人文的結合,通過文學作品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然而,高職生自身的文學素養差距,導致他們在實際閱讀中無法獲得全面、清晰的認識,需要借助教師的幫助樹立正確三觀。課堂是學生獲得真實的主要場所,一切問題都是在課堂發生、發展、解決的。所以教師要發揮語文課堂的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文學鑒賞是高職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只有改變以往模式,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才能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才能在有效互動中提升學生文學素養。文章從如下幾點論述了培養高職生文學鑒賞能力的策略:
優秀的文章是開展鑒賞教學的前提。高職階段的語文文章都是作者對社會的深刻認識、都是自身情感經驗的積累,教師只有從范例著手,引領學生對文學作品范例進行鑒賞,深挖作品重的情感表達,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才能讓學生體會作品的魅力,感悟作品傳遞的價值觀、人生態度,進而調動起學生的鑒賞熱情。比如高職語文中的《山中避雨》、《生活就是一碗羊雜湯》都是鑒賞初期可以運用的范例,待學習一段之后在開展高難度的作品鑒賞,以在循序漸進中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
從表面來看,朗讀和文學鑒賞沒有關系,實則朗讀是學生感受作者情感、體會文章含義的有效手段,因為文學作品就是用來朗讀的。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早讀、課前五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朗讀文學作品,以感受作品中的內涵,然后利用掌握的鑒賞技巧分析文本,這樣可以實現學生的輕松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因為前期學生已經獲得了對文章的深刻體會,在鑒賞中便會輕松很多,可以把握鑒賞的整體基調。比如在鑒賞陸游“家國情懷”的詩詞中,可以融入屈原、文天祥、林則徐等愛國詩人的詞句,并進行歸類欣賞,以在遇到類似作品的時候可以用相似技巧進行鑒賞。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文章整體基調,精細品讀可以讓學生抓住文字的精髓。為此在文學作品鑒賞教學中,教師要采取誦讀+精細品讀的方式,在拓寬學生閱讀量的同時,讓學生把握作品的精妙之處,然后運用技巧完成賞析。比如《石鐘山記》這篇文學作品賞析,文中涉及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力圖通過游記的方式表達“目見耳聞”的道理。文章通過自己的見聞,以樸實無華的語言記錄了全過程,細細品味可以對“目見耳聞”的道理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細細品味文章的細節之處。
文學鑒賞欣賞如若缺乏想象力的幫助,便毫無生機可言,由此可見發展高職生想象力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學《登鸛雀樓》的時候,作者用登高望遠表現了自己的胸襟和抱負。首先詩句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描繪了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不斷西沉的情景,末尾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描繪了黃河的奔騰。從整體來看,詩人展現了一幅瞬息變幻的夕陽情境圖,但由于學生沒有身臨其境,只有依靠想象才能將這幅美景深刻在腦海中,其真實情感才能躍然紙上、才能勇敢的表達出來。在文學作品賞析中,教師要有意識對學生開展訓練,以在學生全面把握作品基調的基礎上,鼓舞學生發揮想象力,以真正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師的引導、批評在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評語簡短但卻起著點睛之筆的作用。通過對學生賞析的分析、評價,可以為學生的鑒賞指明方向,可以教給學生正確的鑒賞方法。首先,為學生介紹批評意見,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并在積累中充實自己。其次,教師要注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在文學作品欣賞中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教學理念的不斷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教師看到了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以讓學生真正的感受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以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文章,以引發和作者的情感共鳴,其次教師要鼓舞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通過讀、看、想等逐步的促進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就這樣在時間的推移下,在學生經驗的積累中,其鑒賞能力勢必會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