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海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英語已經成為國際間重要的交際語言。2000年10月教育部頒發的《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高職高專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目標以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訓練都必須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用為目的”的原則。培養大量生產第一線的智能型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是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學生畢業后應該能在本行業崗位上用外語進行基本的外語交際活動,能夠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成為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灰領人才”。
動機是激發和鼓勵人們采取行動的心理動因,人類的任何活動都是由某種動機而開始的。能夠引起人們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實施行動的來自心理的原發力就是動機。學習效果的好壞根本上說還是取決于學習者本人。這種學習表現的差異除了源于每個個體的自然生理差異之外,更多的是由學習者動機的強弱程度和動機能否持續所決定的。由于不同學生個體學習動機往往具有差異性,所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動機對于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起著關鍵的作用。隨著二語習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高職英語教學的研究重點已由有關注教師如何教轉移到學生如何學上,學生諸多個體因素中最能夠體現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就是學習動機。
有關二語習得和動機關系的研究起于上個世紀中期,早期的研究比較關注社會心理學對于二語習得的影響。到了后期的學習動機研究更加趨向于多元化,多視角。在各個時期關于動機理論的建構中,專家總結歸納出不同的多樣的動機分類標準,界定出各種動機類型。對于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最受大家所認可的是加拿大學者 Gardner 和 Lambert兩位專家。他們主張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研究學習動機,英語學習動機被分成融合型和工具型兩大類。前者關注學生對英文化和使用英語的人們的濃厚興趣,如期望加入或者把自己融合到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的實際生活。后者關注如何利用語言這一工具實現某個具體的目的,如去國外學習深造,畢業后獲得外資的offer,翻譯和查閱英語文獻和資料,進行專業研究等等。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 Gardner(1985)教授曾指出動機是指學習某種語言的愿望及為此付出的努力和對學習某種語言所持良好態度。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間接對學習起促進作用”。學習動機的強弱與學習的努力程度、學習態度和情緒狀況緊密聯系,這些外語學習的個體差異最終體現在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的好壞。學習者學習外語的活動的開始和延續都包含由學習者自身而發的心理原因。匈牙利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建立了外語學習動機的三維建構模式。該研究模式的前提是確定了動機是受到多維度下不同情境因素影響的。該模式從融合性、語言自信度和課堂環境評價等三個切入點來研究和觀察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這三個切入點分別關注了語言、學生學習和學習情境下外語學習動機的不同量值,強調了語言學習動機的強弱與教學情境設置的有機統一。
我國學者對英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最早也是沿用了國外的“工具型”和“融合型”的框架開展的。國內研究更多地關注學習動機和學習結果之間相關性,著力探求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比較受到大家認可的是高一虹等人所做的研究。高一虹等專家對我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進行實證研究,歸納區分出內在興趣動機、成績動機、個人發展動機、出國動機、社會責任動機、學習情境動機和信息媒介動機等七類英語學習動機。另外也有人開始對于細化的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英語學習動機開展研究。譬如,研究農村和城市生源,或者藝術類和體育類生源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差異。這些學生由于具有不同的學習、生活經歷和不同的學習習慣,學習策略,價值取向、求知取向,這必然決定了他們有著不同的學習動機。文秋芳、王立非把外語學習動機分為學習外語的動力和努力程度兩部分。動機是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的活動,并且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付出的嘗試和努力。動機也可以歸為兩類:外部或者表面具體物質的驅動,如考試、求職等;內部或者深層的驅動,如欣賞愛好、認同等。一種是表層的動力,一種是深層的動力。表層動力關注的是物質層面的獲取,這種表層的驅動時限很短暫,而深層的驅動關注的是價值的實現和精神的愉悅,更加持久和穩定。如果依靠表層驅動來學習英語,學習者的終極目標是以取得某種外部的物質,對于學習本身定位就不高,這種學習往往是被動的,一旦覺得考試可以順利通過,學習者就不愿意再多投入時間和精力。相反,如果學習者具有深層的驅動力,學習是他們自發的內在要求。這種學習不是以能否掌握和運用外語為目標。通過學習來滿足個人的某種需要,或者達到個人的某種目的,這就誘發形成了學習的動機。強烈的學習動機可以引發和維持學習活動,并且根據外部環境的改變進行自我調節,這是學習的原動力。
高職英語教學中必須考慮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充分認識學習動機在英語學習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將傳統課堂教學法與現代教育教學科技手段相結合,努力探索激發與培養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切實提高高職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普遍不是很好,克拉申的語言輸入輸出說認為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學內容即語言輸入不能過高或者過低于學生的現有語言水平。教學文本的難易程度應該比學生現有水平略高一點。大部分高職院校使用的英語教材中,多適合于少部分普高生源的高職學生。在許多高職院校中,非普高生源高職生與普高生源高職生基本上使用一樣的教材。學生往往覺得課本內容難于接受,這無疑會增加學生的挫折感,學習動機、自信心,焦慮程度等情感因素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外語的效果。根據這些具體學情,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加以選擇和調整,對于課本中比較晦澀的內容大膽刪去,添加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緊跟時代的趣味性強,難度適中的教學內容,例如一些與大學學習生活有關的新聞,戲劇,詩歌等。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觀看中英文字幕的電影、欣賞英文歌曲。借助于中英文字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聽說水平,選擇性的觀看,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教學內容的靈活取舍可以使英語課更加富有新鮮感,生命力和吸引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高職學生,尤其是來自職高中專等非普高生源的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學習英語的時間雖然也已經不短,但是他們普遍都還沒有掌握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單詞的學習中,他們多采用簡單機械的背誦法,而忽視了單詞的詞性變化,構詞和搭配等內在的聯系。這樣記憶單詞效率低,收效慢。學習單詞只有借助于有意義的記憶,才能轉換成為有效的記憶單元。詞匯是學習語言的根本,沒有掌握足夠的詞匯量必然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畏難感,缺乏興趣,后續的語言學習難以開展深入。英語教學方法繁多,如:語法翻譯法,交際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等。不同的教學法各有優勢,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傳統語法翻譯法的優點,幫助高職生扎實地掌握英語詞匯和語法基礎知識,也要與時俱進,合理運用交際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構建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日常教學中除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之外,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多加強語言輸入和輸出技能的訓練,引導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做好學習計劃,自我監控和反思,調整學習行為,獲得最好的學習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