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陽
(韓國又石大學,韓國 全州 55338)
當前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運行和發展環境,但是面對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應該怎樣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成為當前藝術設計教育工作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面對這種形勢,教育部門已經認識到當前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化藝術設計教學的需要,只有對當前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才能夠使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中國現代設計教育是從工藝美術教育中脫胎進化來的,工藝美術實際上更加側重傳統的工藝內涵、傳統的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工藝美術的概念已經不能夠涵蓋時代而生的眾多設計方向,因此在1998年“工藝美術”這個詞也更改成為“藝術設計”,之后傳統的工藝美術就逐漸退出了設計教育平臺,取而代之的是引進西方現代設計體系的專業概念。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西方的這種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也應該調整為能夠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國式的設計教育體系。但是隨著高校不斷擴招,這種教育體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即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過多,師資力量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情況。所以,我國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又逐漸變為了一種職業技能普及教育,而且因為師資力量不足,很多方面又回到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上面,許多院校又開始沿用傳統的色彩素描訓練作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基礎課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必須要符合時代和經濟的發展,而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從之前的工藝美術過渡到如今面臨的一個轉折,是因為時代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以及需求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因此藝術設計教育也必須要進行改革,從而使其與社會需求相適應[1]。
教師是教學質量的保障,特別是在藝術設計教育當中,因為其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因此要想高質量地完成教學,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應該建立起良好的教師任用機制,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采取以內部選拔為主、外部聘用為輔的原則。根據藝術設計教育的需要,在內部選拔具有高學歷、高職稱或者實踐能力較強的教師擔任教學工作。在外部聘用方面,可以聘請一些設計公司的負責人或者技術骨干等擔任藝術設計教學,另外還可以聘請他們為學生進行專門的藝術設計講座。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教師培養機制。在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當中,有的教師直接從高校畢業后就進入了教師的崗位,缺乏實踐教學經驗,因此可以采取有經驗的老教師運用傳幫帶的方式,對青年教師進行定位指導,幫助其盡快適應藝術設計教學和研究的工作。另外,還應該建立起進修制,每年選派教師到藝術設計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或者高校進行交流學習,以開拓教師的視野,提高其藝術設計修養和水平[2]。
在當代藝術設計教育模式當中,應該對教學、研究和實踐等幾個方面同時加強教學模式的構建。首先,構建團隊式的培養模式。團隊式培養是以教研室培養計劃為導向,以實踐指導教師為核心,以學生為目標的教學方式,其本質就是將教研室、教師以及學生組成一個團隊。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學生之間能夠進行相互學習和合作,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團隊意識的培養,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要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中國傳統的教育當中,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導者,因此在中小學階段,學生最害怕見到的人就是教師,更別說兩者之間進行友好交流了,這種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也使得教師難以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因此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只能夠通過考試來進行了解,兩者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溝通關系。但是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學科的多樣性,其技術領域也具有復雜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當中遇到的困難,并及時給予其指導和幫助,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3]。因此,必須要拋棄傳統的教育觀念,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起相互包容、理解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師生之間形成共同探討的合作關系,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釋放創造潛力。
實踐教學平臺是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很多學科都已經建立起了穩固的實踐平臺,這些平臺在教學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應該以實踐課程設置來完善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在其課程設置過程中,必須要正確處理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支架的關系,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規律當中尋求平 衡[4]。運用循序漸進的“逐級訓練”原則,展開藝術設計實踐教學,依托設計和項目設計任務的實踐為教學內容,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