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慶
(南京市科利華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9)
部分老師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過于局限于教材本身,教學方式多采用語言教學的形式,且并未及時進行知識拓展,同時一些教師不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導致先進的教學設備無法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歷史學習內容有限。同時,在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歷史圖片以及歷史地圖,這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但是學生對歷史地圖的使用方法不清楚,教師的指導方式不恰當,導致學生認為歷史地圖知識單純的為了占據篇幅,學生的歷史素養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較之于其他學科而言,歷史的學習應該更加側重于考據論證,但是學生歷史觀念受到網絡等其他方式的干擾,并且學生自身的信息識別能力較弱,導致學生的歷史觀念不正確。此外,長時間的理論知識教學使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單一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得不到提升,歷史從來都是需要不斷深入地解析問題,而不是單純地把結論直接了當地擺出來。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問題意識不足,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較低。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對時代的了解不足,這也就導致對歷史的作用以及內涵了解有限,這同樣也是無法提高其學習效率的重要原因。
連續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使我覺得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缺乏必備的時空觀念,例如即將參加中考的學生連中國古代史朝代順序也茫然無知,對于同一時期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進程更是模糊不清,而歷史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就是時空觀念。在歷史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一素養,個人覺得最主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給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把握歷史發展脈絡。對于歷史來講最重要的因素是時間,如果沒有時間的概念,那歷史就不能稱其為歷史。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這一背景就是一個時間概念。了解了事件發生的背景,就可以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概況,從而了解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分析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初中歷史教材采用縱向的時間順序編寫,在每一冊,每一單元內部,時序性是很強的,這對于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說是比較有利于學習的。但通過多年的教學發現,初中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顯得尤為“單純”,都是孤立的知識點的記憶,沒有系統的時間概念。那有什么有效的學習方法來梳理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最行之有效的辦法——畫“年代尺”,即學生自主或在教師指導下整理知識、將課本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編成大事年表。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把歷史事件加以梳理整合,這樣看似凌亂雜而無序的知識點就織成了一張知識網。每一冊,每一單元,甚至小到每一課都可以畫“年代尺”。九年級復習時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這樣大的線索構建學生的時空觀念。每復習一冊,首先讓學生看課本的目錄,根據目錄先大體掌握本冊要復習的是哪一段歷史,大致的時間范圍。而后再根據單元主題分解每課的知識點,這樣學生對于歷史的線索就會非常清晰地構建于頭腦中。
以往的歷史教學以學生升學考高分為目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基礎知識的講解,學生被動地進行知識的接收和記憶。現行的課程標準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歷史教學不能只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而更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真正做到以古知今、以史為鑒。歷史課程的首要作用是培育有“正能量”情感的學生,如何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找準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凸顯歷史教育的“家國情懷”功能,這是我們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時很多教學內容都可以聯系到南京這座見證了近代中國滄桑歷史的古城。
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只是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很難促進初中生對歷史知識深刻的理解。在應用史料促進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發展的過程中,教師也沒有將歷史理論知識和史料有機地結合。這樣不僅削弱了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也削弱了史料本身的應用價值。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選擇史料,有效地促進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促使初中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有些歷史結論比較枯燥,由于沒有史料的支撐,初中生在學習、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豐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收集圖片、視頻形式的史料,對這些歷史結論進行解釋,并引導初中生細嚼慢咽地分析這些史料,更加準確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脈博。與抽象、枯燥的歷史教材中的內容相比,以圖片、視頻形式呈現的史料既有趣又生動,不僅可以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使初中生更加堅信歷史,有助于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史料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真實原始記錄,實效性較強。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是否可以促進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與史料的選擇是否合理具有直接關系。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以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主要課堂教學目的,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緊緊圍繞本課時的課堂教學內容合理地選擇史料。為了進一步充分發揮史料的價值,教師應深入挖掘史料的育人價值,對初中生實施德育和美育,以此促使初中生更加全面的發展,并有效地初中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促使初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歷史學科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利用歷史學科的教學優勢,對學生們踐行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