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然
(西寧市教育考試院,青海 西寧 810001)
初中語文教材所選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有明確的主題思想,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學習這些優質文章,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浸潤于中華文化的人文關懷中,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學生心中不斷生根、開花。
新課改要求教師將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幫助學生結合自身的特征、興趣愛好以及能力等方面,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并學以致用,通過科學的學習方法,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放棄傳統的教學方式,結合靈活、多元、趣味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在課堂中自身的主體地位,在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中,挖掘自身潛能、發展自己。例如,在課堂提問的時候,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大膽發言,允許學生坐著回答問題,即使回答錯誤也不批評學生,這樣可以降低學生回答問題的緊張感,激勵每個學生可以發表自己內心的看法,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最近學習狀態,也能夠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讓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習慣等,在熱烈的探討中,教師進行問題答案的總結,并且還可以基于學生的情況,制訂更科學的教學方案,實現針對性、高質量的教學。
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可以通過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加強思想建設。以《敬業與樂業》為例。這篇文章講述了要以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的道理。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完這篇文章后,就組織了以“衛生打掃”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在這一實踐活動開展之前,教師讓學生先結合文章思考應該如何在這一活動中做到敬業、樂業。有的學生認為就是要認認真真的負責自己打掃的區域; 有的學生認為應該積極開發打掃策略,以更加省時省力的方法進行打掃。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打掃衛生,使學生體會敬業與樂業的含義與區別,也使學生提前了解到了職業精神。另外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體會到了工作的辛苦與勞累,懂得了感恩與尊重勞動者。在總結反思環節,學生不僅對作者提出的敬業與樂業有了新的見解,還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文章,促進學生對文章本質的理解和發散思維的發展,也促進學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思維能力是判斷一個人能力與素養的重要標準,具有縝密、細致的思維的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更能夠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與分析,尤其是面對是非問題時,更能展現出超長的判斷力。指導學生在學習中針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可以不斷加快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速度,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道德品質提升提供更加堅固的保障。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文的過程中,教師就指導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形式開展了學習活動。很快就有學生將思維導圖繪制成功了:中間是題目《桃花源記》,也是思維導圖的第一層;之后周邊延伸出“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文中成語”等第二層次,之后又延伸出第三層次;有的學生則按照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來確定第二層次:“發現桃花林”“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重尋桃花源”等,之后延伸出第三層次……當學生們對文章內容有了整體把握之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總結桃花源中生活的特點,并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那就是共產主義的雛形,也就是我們社會主義的最終形態。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培養,立德樹人同樣得到了有效的體現。
應該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吸收知識,接受道理呢? 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使學生從內心理解并接受相關內容。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遵循開放性、層次性等原則。以《藤野先生》為例。在開展本篇文章教學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文章中關于藤野先生的事情有哪些? 通過這些事情你看到了藤野先生什么樣的品質?文章題目雖然是“藤野先生”,其中也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經歷;但也花費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作者在東京的生活,所以你認為文章的線索是什么?通過線索的探究你從作者身上學習到了什么精神,從藤野先生的身上又學習到了哪些優秀的品質?這幾個問題是具有連貫性和層次性的,引導學生從藤野先生入手,深入探究作者的心理活動,促進了學生對作者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
現如今中學語文課程教育極少利用大篇幅來教授語文基礎知識,有一些甚至直接選擇不講。正是此種模式的教學,致使一些中學生忽略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久而久之會大大降低中學生的語文識字能力以及寫字能力,在文章閱讀與寫作過程中經常出現語句不通順與表意不清的狀況,對語文教師實施德育教育形成不利影響,更嚴重還可以直接對中學生語文整體水平產生消極影響。比如在教授《木蘭詩》這一內容時,文章中有一語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話的含義即在外打仗的將士們身經百戰,有一些戰死在沙場,而有一些將士在十年之后返回自己的家園。語文教師在指導中學生理解文章這句話時,可以與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這首詩中“秦時明漢時關”相聯系,能夠使中學生更好、更全面理解與掌握文章重點內容。在中學義務教育時期的語文課程教學滲透的德育教育主要將弘揚我國愛國主義作為核心精神。愛國主義就是非常希望能夠保留我國特有文化,對我國文化、成就與思想感到非常自豪。此時中學語文教師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具有的特征,依靠生動、有趣的文章內容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德育教學。中國存有諸多愛國人士,比如劉胡蘭、岳飛、鄧世昌等,這些偉人的事跡均能夠作為教育學生愛國的典范,以此加強中學生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民族自豪感。
通過這些教學的實證例談,教師要努力在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生在學校不只要學會知識,變得“有才”,還要學會做人,變得“有德”,德才兼備,才應該是當代中學生所要追求的。以“文”傳道,潤物無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見,可以讓德育真正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從而使學生在良好精神品質的熏陶下加強思維鍛煉,提升閱讀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