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波
(依麻木鎮中心小學,新疆 阿克蘇 843406)
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老師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和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理解教授知識內容,并促進課堂教學目標更快更好達成。將生活化教學方式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當中,不但契合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發展特點,還能夠提升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意識和能力,整個數學教學也會變得更加高效[1]。本文聯系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精心選擇生活化素材、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重視知識實踐應用等方面入手,提出幾點行之有效改進策略,希望可以發揮參考作用。
當前,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還顯露出以下不足:
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運用,主要發揮輔助課堂教學重要作用,然而實踐應用中卻出現過于重視生活化,甚至全部生活化情況,不僅忽略了課堂教學和生活化教學的主次地位,還急劇降低了生活化教學作用發揮,同時課堂教學所選擇的生活化素材,與實際教學內容銜接也不夠緊密,無法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和實現數學應用能力培養。
新課程標準下要求老師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要側重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并且通過生活化教學手段運用,幫助學生對邏輯性和抽象性知識點更好理解,并在這過程中對課堂提出數學問題進行更加深入思考,助力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形成,但是從實際教學來看,學生在生活化數學教學中獲得的思考探究機會比較少,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培養和形成,還需要老師加強生活化數學教學反思,對這些問題進行細致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優化[2]。
與其他學科相比較,小學數學學習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在對一些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知識點進行學習時,僅憑借小學生認知水平無法準確掌握,學生也會感覺到數學學習十分困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數學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并影響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為了改善這一狀況,老師就要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對生活化素材進行精心選擇,并將之以學生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真實學習需要,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和牢固掌握。以“認識圖形”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知識,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圖片形式展現不同圖形,然后對生活中存在的正方形、長方形、球形圖形素材進行搜尋,如:窗戶、書桌、足球等,將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觀察和比較中認識和掌握這些立體圖形特點,由于老師選擇的生活化素材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比較常見,并且符合小學生認知特征,與課程教學內容聯系也十分緊密,學生實際學習也會變得更加簡單和高效[3]。
新時期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要求老師在教授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側重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而生活化教學作為一項重要輔助教學手段,實踐應用時也要注重課堂教學優化設計,讓學生有更多思考探究機會,同時密切聯系小學階段學生認知能力低、喜歡新鮮有趣事物、活動好動等個性特征,對整個生活化教學過程進行優化,以促進課堂教學活動更加高效和高質完成,相應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也能更加順利達成[4]。以“認識鐘表”為例,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你見過鐘表嗎?”引出課堂教學主題,并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形狀鐘表,在這過程中老師可以緊密貼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利用不同形狀鐘表展示學生早起、到校、學習、回家、睡覺等時間,讓學生對這些鐘表進行認真觀察,并思考和研究鐘表時針、分針和秒針之間的關系?操作中老師也要從學生思維模式角度開展教學活動,給予學生充足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既能夠取得理想數學生活化教學效果,又能夠實現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小學數學學科涵蓋許許多多知識,并且很多知識都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找到原型,考慮到小學數學教學本質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遇到數學問題,這就要求老師開展生活化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知識實踐應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存在的聯系,并嘗試在實際生活中對數學知識進行有效運用,對待小學數學學習學生也會充滿興趣。以“混合運算”為例,加減乘數在我們平時生活中運用比較多,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混合運算準則和提高實際應用能力,教學中老師就可以將學生比較熟悉的逛超市、買衣服、打車等生活情景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并指導學生對混合運算規則進行理解、掌握和操作,在熟悉生活場景下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信心,實際生活再遇到類似場景學生也會形成自動反應,運用所掌握知識內容進行實踐體驗,既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牢固掌握,又實現學生應用能力 提升[5]。
本文是基于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過程存在不足及改進的分析,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增進學生理解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然而當前教學中進行應用卻出現過于注重生活化、忽視學生思考探究等問題,要求老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對應措施進行改進,使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小學數學知識學習也會變得更加簡單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