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
微信、抖音、電視、電梯間、地鐵和公交站……目之所及,教育培訓類廣告大行其道,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原本火熱的教育培訓機構,以在線的方式繼續“攻城略地”,搶占生源。其?間,引發的教育培訓服務類廣告不良競爭,亟須引起重視,加強整改。
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20年10月至12月廣告監測報告,在“互聯網媒體廣告監測情況”部分,教育培訓服務類的違法廣告量始終保持在前五位。其主要違法情形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保證性承諾;二是利用專業人士、受益者等形象作證明。綜合分析監測報告可以看出,教育培訓服務類廣告已經破壞了市場正當競爭秩序,不能任由其發展下去。
另據報道,1月18日,猿輔導、作業幫、高途課堂、清北網校等4家在線教育頭部企業的廣告在微信朋友圈和社群刷屏,這4家在線教育同類型競品請了同一位“女老師”為其背書。此次“撞臉”營銷事件并非偶然,在線大班課品牌學而思網校和猿輔導的短視頻廣告也紛紛“中招”。在廣告中,一名年輕男子,角色從“從業6年的中學老師”搖身一變成了“為孩子著急的父親”。
同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文章,直指在線教育亂象與監管問題,“校外線上培訓機構普遍通過融資進行資本運營,但過于逐利”。文中,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坦言,在線教育運營模式存在風險,一些線上培訓機構為了獲取客源,不是把經費用在提高服務質量的刀刃上,而是用在各大媒體上鋪天蓋地做廣告上,營造所有孩子都需要參加培訓的濃厚氛圍,加重家長的焦慮,導致群眾意見較大。
這些在線教育機構面對的是未成年人群體,具備教育初心是其應有之義,堅守對未成年人群體從業的良心更是職業操守。片面、虛假、夸大其詞的宣傳鼓動,“名師執教”“拉高排名”等噱頭誘導,明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應該立即“懸崖勒馬”。對未經核實的、只牟利不負責、違法違規發布此類廣告的,要依法嚴懲,樹立正確導向。
須知,知識付費能夠二次起飛,但盲目消費卻不能二次入坑。一些執教人員專業素養不夠、一些課程教學質量不高,導致部分學生學不到一半就被迫放棄了。即便有好的內容,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由于專注度不夠,師生間信任和溝通不夠,其實效果也事倍功半。
因此,針對愈演愈烈的教育培訓廣告亂象,需出“重拳”,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缺乏底線的宣傳、招生和教育培訓活動,不斷提高教育培訓工作標準化、規范化、法治化,支持符合辦學標準、有益學生學識和綜合素質提升的教育培訓機構依法依規開展教育培訓活動。家長和學生也應擦亮眼睛,慎重消費。如此,多措并舉、綜合施策、久久為公,方可使教育這個百年大計,真正回歸本源,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