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后,我國進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嶄新階段。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
鄉村文化是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引領,農民群眾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素養,決定了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成色,決定了農村的持續發展能力。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只有保護好鄉村傳統文化,保留鄉土味道,才能讓鄉愁有鄉可尋。圖/滿常學
富有濃郁鄉土氣息和自然氣韻的鄉村文化,是助力鄉村振興一股重要的力量。特別是在脫貧攻堅、帶動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方面,以鄉村文化為支撐的特色文旅產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安徽省黃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密集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以黟縣為例,幾年前該縣就接待國內外游客上千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近百億元,三成居民從中獲益。
過去幾年,甘肅省臨夏州建設了許多民族特色村寨和美麗鄉村示范村,游客來到這里,體驗生活,品嘗美食,感受特色文化。村民因此收入增加,民族文化也得到傳承。
鄉村面貌根本改變,鄉村發展有了活力,公共服務水平也大大提升,村民素質大為提高,鄉村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不少地方依托鄉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生態文化資源,發展起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開發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工藝產品,推動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復興。
貴州省2016年啟動實施文化產業扶貧“千村計劃”,累計扶持貧困縣(區)文產項目54個,率先在全國走出一條以文化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路子。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6年到2020年,貴州文產項目扶持資金達到3500余萬元,實現14個深度貧困縣和20個極貧鄉鎮所在縣全覆蓋,項目類型涵蓋民族服飾加工、手工藝品制造、吉他生產、刺繡、銀飾、蠟染、民族醫藥、古法造紙、民間演藝、竹編、文化旅游景區及產品打造等多個業態。
文化助力脫貧攻堅,一方面激發了一些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也相當程度上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提振了各族群眾的精氣神。
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看來,廣大鄉村擁有非常豐富的民族工藝傳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使這些遺產得以活化,助力鄉村文化產業的振興,也留住鄉愁。
如何讓鄉村文化遺產活起來?如何留住人們的鄉愁?
很多鄉村建起了村史館、村史長廊、脫貧攻堅陳列館等文化設施,展現村莊歷史、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陜西綏德郝家橋村的革命歷史陳列室,建成后吸引了一批批參觀者,已成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韻與國韻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優秀的文藝作品具有培根筑魂、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電視劇《花繁葉茂》,以貴州省遵義市楓香鎮花茂村為原型,講述了花茂村第一書記歐陽采薇與村支書唐萬財一起帶領村寨群眾奔小康的故事,播出后深受觀眾喜愛,楓香鎮因此迎來很多游客。
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開始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大量學者、藝術家、企業家深入鄉村,體驗地方傳統文化,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多檔扶貧系列紀錄片,聚焦先鋒人物,講述典型故事,一個個真實的脫貧案例,記錄下脫貧攻堅這場偉大實踐。
鄉村文化振興,人才是關鍵。不論是通過文藝作品凝聚力量,還是通過本土文化浸潤人心,都是希望更多人能眷戀鄉村,回到鄉村,建設鄉村。
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的艾吉瑪,2014年回到家鄉后,制作、創新“太陽花”產品,每年為來自呼倫貝爾市多個地區的千余人提供“太陽花”手工藝品制作培訓,讓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了穩定的工作。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的胡春蓮,跟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羌繡傳承人李興秀,學習制作羌繡作品,憑著自己的羌繡技藝,如今月收入達到2000元。
很多地方在吸引人才回歸上絞盡腦汁。以山東曹縣為例,當地政府通過多種媒體宣傳渠道,廣泛宣傳人才回流政策,制定出臺能人回村任職和回鄉創業的激勵措施,適當放寬能人回村任職條件。
個體帶動群體,政策保駕護航。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道路上,一個個本土人才發揮著領頭羊作用,帶領鄉村走上了振興之路。
自2014年起,住建部、國家文物局、文化部和財政部公布了4批4157座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各地也公布了多批次地方性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我國大量物質文化遺產、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廣袤鄉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化載體,也是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只有保護好鄉村傳統文化,保留鄉土味道,保持鄉村風貌,才能讓鄉愁有鄉可尋。
農民群眾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的感受力和需求日益增長,每個人都希望建設出有鄉土味道、有鄉愁記憶、有文化靈魂、有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鄉村文化建設,意在把農村建設成新型農村。新型農村的根是鄉村本土文化資源,新型農村的魂是深入每個村民心中的本土文化。
有專家表示,只有以文化凝聚人心、堅定信心、引導村民,才能提振精氣神,激發人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產業是鄉村的基礎,文化是鄉村的未來。只有真正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才能描繪出更好的未來,讓鄉情,有來處;讓鄉愁,有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