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寫字畫畫;農忙備耕務農,農閑潑墨揮毫,這是安徽蕭縣劉套鎮很多村民的生活常態。
陽春三月,桃花爭艷,又到劉套鎮一年一度的桃花筆會時。一大批外來書畫家與本鎮村民雅集于此,賞花觀景,潑墨成畫,下筆成書,讓這座黃河故道邊上的小鎮一時文景粲然。
因書畫興盛,2019年,劉套鎮被文旅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里還是齊白石弟子、國畫大師蕭龍士的家鄉,出過劉惠民、鄭正等著名書畫家。
“我是種地出身,年輕時做過屠夫。”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78歲的王孝連十分謙遜。
自幼酷愛書畫藝術,王孝連如今是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當地知名畫家,作品多次獲書畫大賽獎項,多次在國內外展出,還曾被毛主席紀念堂收藏。
鎮上像王孝連這樣的能書善畫者不下千人。
擅長寫意花鳥,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王淑玲,如今已是劉套當地有名的女畫家。花鳥蟲魚、瓜果蔬菜,在她筆下,均洋溢著鄉村獨特的風土人情。
結婚時,王淑玲不要彩禮、電器,唯獨要求家里必須擺著畫案,有一套文房四寶。多年來,她的這個要求,在當地傳為佳話。
婚后,在王淑玲的帶動和影響下,丈夫也開始習畫,婆婆負責裱畫,全家生活書情畫意,和諧美滿。
對于劉套鎮而言,書畫之盛,盛在民風。“不管是種地的、養豬的,還是理發的、賣豆腐的,往往拿起筆就能寫會畫。”王淑玲告訴記者。
王淑玲的小孫女,剛過兩歲,踩著凳子才能夠得著畫案,看著大人們搞創作,也喊著要寫寫畫畫,小手緊握毛筆,神情專注,已經畫得有模有樣。
這讓王淑玲想起自己年幼時學畫的樣子。
據她介紹,這里的書畫名家眾多,習字作畫氛圍濃厚,很多村民最初走上書畫藝術道路都是濃厚氛圍“熏”出來的。沒有人家會刻意培養孩子,更不會給他們報培訓班、興趣班。
“家中無字畫,不算劉套人。”這在當地幾乎成了共識。采訪中,多位村民向記者提及當地濃厚的書畫氛圍:
“和拎酒拎肉不同,劉套鎮的村民們探親訪友時興送幅書畫。”
“新人結婚,彩禮給多少錢可以商量,但必須有幾幅書畫作品,要掛在婚房里。”
“上至七八十歲的老者,下至幾歲的兒童,閑暇時都能畫上幾筆。”
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黃河故道淤積形成肥沃的沙土地,適宜種植水果,劉套鎮當地尤以盛產桃子而聞名。
除書畫之鄉美譽,劉套鎮還是名副其實的“桃鄉”。

劉套鎮綜合文化站,78歲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劉世德正在創作。圖/鄭智維
每年3月,一大批書畫家相約聚集于此,賞桃花,觀村景,作詩、寫字、繪畫,當地稱之為“桃花筆會”。桃花筆會,為丹青愛好者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學習、借鑒的平臺。
3月15日,記者到訪之時,劉套鎮正在籌備今年的桃花筆會。
據劉套鎮黨委副書記李磊介紹,桃園書畫筆會是國畫大師蕭龍士于20世紀40年代在家鄉創辦的,后改為桃花筆會。近年來,筆會每年舉辦一次,今年舉辦的是第30屆。
在前輩的指導下,農民理發匠段自然畫出的群蝦,姿態各異,活靈活現。送到廣州參加展覽時,日本觀眾誤認為是齊白石的作品。
四處拜師學藝,歷經數十年的苦練,有著深厚繪畫功底的王孝連尤以畫鷹見長,聲名鵲起。
在當地政府提供的一份資料上,記者看到,目前劉套鎮已聚集800多名書畫會員,其中,中國書協、中國美協會員10人,安徽省書協、美協會員50余名。
“除了書畫家的身份,他們還都是農民,以前有的種地、有的殺豬、有的是泥瓦匠。”劉套鎮綜合文化站站長陸中華說。
即便不會書法繪畫,劉套鎮的村民也大都對書畫藝術知曉一二,并不陌生。
為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鎮里通過組織農民書畫藝術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單位的“四進”活動,讓人們得以零距離領略書畫藝術之美。
一座普通的小鎮,多年來書畫名家輩出,綿延不斷。
對于這一現象,78歲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劉世德告訴記者,當地很多村民走上書畫之路,和村里成立農民書畫院有關。
1987年,離休回到老家的著名畫家鄭正在這里創辦全國第一家鄉村畫院—劉套農民書畫院。30多年來,這家鄉土書畫院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
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張長永就是書畫院最早一批學員。幼年時,張長永即師從鄭正學習大寫意花鳥,深得先生教誨。數十年來,張長永臨池不輟,精心習書學畫。
時代延續,筆墨傳承。
在蕭縣書法家協會主席董正夫看來,劉套鎮書畫藝術的興盛,和歷史文化傳承有很大關系。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明清時期,蕭縣的書畫大師們就確立了“龍城畫派”的地位。現當代,更是涌現出王子云、劉開渠、王清芳、朱德群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大師。
截至目前,全縣23個鄉鎮全部建立了書畫院、書畫協會,各類書畫研究組織近百家,劉套鎮是其典型代表。
“傳承至今,蕭縣民間習書作畫蔚然成風,而劉套鎮恰是整個蕭縣書畫興盛的縮影。”董正夫說。
吃完早飯,三三兩兩的畫家來到劉套鎮綜合文化站的畫室。
鋪紙,舔墨,揮毫,畫室寂靜,凝神細聽,偶爾聽到舔墨的聲音。不一會兒,一幅幅作品已躍然紙上。畫者認真,觀者亦入迷。
以書畫會友,切磋技藝,早已成為劉套鎮農民群眾生活的日常。
田野里的玉米、絲瓜、辣椒,家里飼養的雞、鴨、牛、羊,庭院里栽種的葡萄,池塘的荷花……鄉村景致物件,無不可入畫。
除梅、蘭、竹、菊、詩詞歌賦等傳統題材,劉套人筆下更多的是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
行走在劉套鎮的大街上,各類書畫裝裱門臉隨處可見,談書論畫聲時有耳聞。
近年來,通過深挖書畫藝術文化資源,劉套鎮開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
“書畫塑造著鄉風和氣質。”陸中華說,“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非常充實,讀書看報的多了,尊老愛幼的多了,講文明懂禮貌的多了,各種不良風氣少了。”
不僅塑造著鄉村的氣質,書畫也改變了村民們的命運。
憑借深厚的書畫功底,一批又一批農民書畫家從這里走向全國。目前,劉套籍畫家遍布全國,走出馬新梅、耿宏亮、柳毅成、王開剛、黃寶等一大批書畫藝壇杰出人物。
耕讀傳家,詩書繼世,是劉套鎮村民的真實寫照。類似桃花筆會,劉套鎮的各類書法展、畫展、筆會常不定期舉行。“書畫興盛,得益于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劉世德說。
近年來,為了讓鄉村特色文化得到傳承發展,蕭縣積極引導和鼓勵書畫、文藝等各類文化組織向鄉村延伸。
在此背景下,劉套鎮提出,打造特色文化名鎮,開展民間藝術活動,讓農民真正成為鄉土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和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