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
“智慧種子”落地生根
“加快交通管理、交通誘導、車載導航、指揮調度、電子車牌、停車管理、中心區限流、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等一批重點智能交通項目建設……”2010年3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促進新信息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智慧城市。2013年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2020年)》,提出推進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城區等智慧城市建設。隨后印發的《關于開展“智慧山東”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積極推進智慧城市試點,探索建設、運營和服務模式。2013年至2015年,住建部先后公布3批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共290個,其中山東智慧城市試點30個,居全國首位。
由于缺乏明確的統籌管理部門,以及智慧城市本身內涵極具復雜性,山東前期的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相對粗放無序。2018年10月,山東正式組建大數據局,明確了以山東省大數據局為主管部門,以分級分類為指導,以評價為引領,以“破除信息孤島、打破信息壁壘”為重點突破,山東的新型智慧城市從此進入“數據驅動”的新時代。2020年,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立足山東實際,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并在部分市縣開展省級試點,取得初步成效。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民生工程。我們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工作合力,著力建設一批全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桿城市,形成一批引領全國數字社會發展的先行城市,打造一批新時代數字生活的創新城市,構建‘善感知、會思考、有溫度的新型智慧城市生態體系。”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大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馬越男在關于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發布會上提到。
據悉,山東省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作為各級落實數字山東建設任務的重要載體,著眼于全省一體化推進,對省市縣三級管理架構、技術架構、具體任務作了系統謀劃,確保全省上下貫通、協同聯動。同時,考慮到全省各地基礎條件不同,提出分級分類建設的目標,推動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鼓勵市縣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的便民惠民智慧應用場景,建設節約務實的新型智慧城市,構建“千城千面”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格局。
“智慧大腦”掌控全城
2020年11月12日,在亞太智慧城市發展論壇上,威海市憑借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豐碩成果,榮獲“2020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稱號,這意味著威海在智慧城市領域內的成果已經獲得了業內廣泛認可。
《威海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中將“建設智慧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列為重點行動之一,提出啟動城市大腦和政通威海App建設,圍繞經濟運行、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城市管理、交通運行、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統籌政府和社會數據資源,建立分析模型,開展監測評估,強化預測預警,為各級各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走進威海市智慧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如同走進城市的“智慧大腦”。民生服務、交通出行、政務服務、綜合研判、生態環境、文體旅游、城市管理等全城各領域的數據信息,都可以從一張巨大的屏幕上獲悉,整座城市的運行狀況一目了然。“這里實現了對城市運行狀態的全面感知、事件預警、調度指揮及實時研判預警。”威海市大數據中心網絡科科長王強說,“我們的建設推進速度很快,很快就可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主城。”
威海市智慧城市運行指揮中心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已接入住建、生態環境、綜治、衛健等多部門的業務系統,全面推進了跨層級、跨部門、跨系統的信息系統資源共享共用,打破了“信息孤島”。王強說,“這就等同于‘聯合辦公,提供‘一站式服務,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威海市智慧城市運行指揮中心的網格化治理信息系統在短時間內就發揮了高效精準的作用,對網格員巡查走訪的117萬余戶(次)、260萬人次的人口戶籍信息和11萬余條巡查信息進行及時歸類處置,先后幫助解決物流不通暢、員工返崗困難等危難問題2080余件,服務8500多個企業順利復工復產。
城市加裝“智慧大腦”,不僅讓城市管理更有效,也讓城市生活更加便捷。山東省《關于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省級主要負責總體設計,市級負責構建感知設施統籌、數據統籌、平臺統一、系統集成和應用多樣的“城市大腦”,縣級基于市級“城市大腦”開發部署特色智慧應用,確有需要的可結合實際建設“城市大腦”并與市級聯通。
以乘坐公交車為例,山東多地市民早在四五年前就可以使用公交App或者在電子站牌上了解公交車的運行時間,近年來乘車又實現了掃碼支付。“其實,更多的智慧生活是市民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們可能只是覺得方便了,并不知道智慧生活的背后有很多智慧系統在服務。”王強說,諸多系統的數據信息就匯集在這臺“城市大腦”里,所以它才如此智慧。
“智慧服務”惠及民生
智慧城市不僅要橫向打通,還要讓成果在生活中可觸可感。
2020至2021年采暖季,山東省首個市級智慧供熱管理平臺——濰坊市投資668萬元建成的智慧供熱管理平臺正式運行。該平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對供熱運行情況進行精確分析作出科學判斷,可以第一時間了解供熱事件(包括投訴、事故、故障等)的相關情況,及時發出處理指令,讓供熱服務實現前置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達到“精準供熱”“按需送熱”。
“建設居民室溫監測系統可以實現‘精準供熱,幫助供熱管理部門和供熱企業實時掌握居民家里的供熱情況,無論溫度過高還是過低,都可以實時發現、迅速調整,及時解決市民的供暖問題。”濰坊市市政公用事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山東,越來越多的城市圍繞民生對公共事業的服務需求,從百姓最直接利益出發,實現民生公益事業信息化。
在威海,有一座“虛擬養老院”。只需一個電話,威海市“12349”養老服務中心就會按照老年人的要求,選派專業機構工作人員為老人提供立體化、全方位服務。之所以能有如此快捷、精準的服務,是因為威海將全市60周歲以上的66.5萬名老年人全部納入平臺管理,通過互聯網對老年人的年齡分層、地域分布、子女情況、養老服務需求等數據統計分析。
2020年9月,“壽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務平臺”上線,菜農賣菜實現“無感”交易。平臺接入當地人口、農企、農村、市場、大棚、農資六大數據庫,充分整合蔬菜產業鏈上的1000余萬條信息流。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蔬菜上所附二維碼,準確查詢蔬菜品種、生長大棚、種植情況、藥肥使用、采摘日期、質量檢驗等信息,吃上放心菜。
深化“一網通辦”,加快“一號通行”,改進智慧出行服務,強化智慧教育服務,優化智慧醫療服務,完善智慧文體服務……在政府服務、社會服務、民生服務信息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的同時,城市也變得更聰明、更智慧,從而惠及每個角落、每個家庭和每個人。
Light up a Citys Future with Wisdom
In recent years, all parts of Shandong have vigorously built smart cities, focused on“Optimizing Policies, Benefiting the People, Promoting Business and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s well as government services, convenient applic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to make a smart“Prescription”, and to allow the masses to enjoy the convenience and benefits from new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October 2018, Shandong officially established the Big Data Bureau, and clearly determined t h e c o m p e t e n t a u t h o r i t y—Shandong Provincial Big Data Bureau, the guidance of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he evaluation-leading mode, and the major breakthrough in “Breaking Islands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Barriers”. Hence, the new smart cities of Shandong entered a new “Data-Driven” era, and continued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data empowerment. In 2020, in accordance with new situations, tasks and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of Shandong,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issued the Guiding Opin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mart Cities, carried out provincial pilot projects in some cities and counties, and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In Shandong, more and more cities are focusing on the peoples demand for public services, and starting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s immediate interest to realiz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ublic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