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衛華
摘 要:無論是產業結構調整還是承接產業轉移,都需要綜合多種因素來進行考量,從經濟、制度、政策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給予關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眾多,且產生的效應各有不同,應針對經濟增長、就業及產業結構優化、技術創新、環境等多方面做好效益影響研究。近期承接產業轉移還出現了綜合化與交叉化的趨勢,這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要點;產業轉移
引言
發展中國家要想獲得經濟發展,就需要承接發達國家或者發達地區所轉移過來的產業。我國屬于世界上經濟體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為了能夠進一步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實行了區域產業轉移戰略,承接地的經濟發展也因此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對于產業轉移來說,我們應站在轉出地、承接地以及對兩地差異的角度進行分析以探究其意義,將產業空間移動或遷移作為產業轉移的基礎。
一、產業結構調整軌跡實例描述
(一)承接軌跡
亞洲“四小龍”曾經長期受到殖民統治與戰爭的迫害,本來應當成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地區之一的他們,卻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后半期之間不斷地抓住機遇,先后三次承接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與承接項目。在這三次產業承接的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亞洲“四小龍”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整體態勢,也能夠從中學習到,后進國家的地區該如何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來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能夠發現在產業承接與結構調整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梯次演進關系。
(二)現實基礎
1.單純地從區域條件上來看,亞洲四小龍分別分散于東亞區域的各個交通要塞,有著先天的地理優勢,且與周圍聯系便利,香港地區、臺灣地區、韓國、新加坡在傳統文化的構成上一衣帶水,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巨大影響。并且由于人口眾多,亞洲四小龍當地都有著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再加上中華傳統文化所傳承下來的勤勞美德。通過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亞洲四小龍在資本實力與產業結構方面都突出展現了自己的實力與進取心,與發達國家之間形成了高度的互補性和比較利益基礎。因此,通過與外商之間的合作,在國際貿易和技術轉移的過程中構建起垂直分工體系,為亞洲四小龍的未來發展迅速打下扎實的基礎。
2.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亞洲四小龍所主營的工業化生產內容基本上都以進口替代或者偏向于進口替代為主,像這一種生產路線與發達國家之間甚至能夠共同應用同一種產線,在類似的技術、工藝、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等多重條件的綜合下,幫助亞洲四小龍區域內的重合產業實現了經濟上的高速增長。但與此同時,由于外匯短缺的原因,四小龍區域內的經濟貿易也逐漸轉向了出口導向型來發展。由此可見,地區經濟想要得到發展,必須根據當前的形勢和自身地區的優勢來展開研究。
3.在二戰后,由于商品、資金以及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高速流動,國際經濟環境呈現出長期的自由開放狀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實施的貿易自由化政策以及對發展中國家所提供的普惠制政策,都為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提供了現實條件。雖然中期受到了美蘇冷戰的影響,但是總體上亞洲四小龍也都搭上了時代發展的順風車。
二、產業轉移發展情況
(一)發展歷程與現狀
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到21世紀初,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來實現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內容,一直是目前產業轉移的常態。但是在這樣一個階段中,無論是從國際上還是對于我國來說,對于承接的視角研究都尚處于透明狀態。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的空間分布,我們要從承接地的角度來進行探查規律,近年來承接地從東部地區逐漸轉向中西部,也從南部地區逐漸轉向北部,這主要是由于當地城市的區位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資,一定會對承接地產生經濟與就業的正向影響,那么我們需要關注的就是,承接地國家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上是否存在優勢,而轉出地與承接力之間,是否存在較大的經濟與技術差距。此外,最為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承接地是否具備轉出地企業所需的廉價土地和勞動力。在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的產業轉移,雖然每天都在不斷地發生著,但是從區域尺度上來講,國內間的區際產業轉移是存在一定負面影響的。
(二)研究情況
1.需要尋找到在轉出地與承接地之間發生產業轉移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因為經濟與技術的水平差異,還是根本上的勞動力與土地成本之間的差異,又或者是否包含市場與環境管制上內容的差異,通過這些方面的綜合分析來進行初步研究。
2.當我們從產業轉出地的角度進行分析時,也要對轉出地所發揮的作用予以充分的重視,因為其必然會受到產業轉出推力以及阻力的影響,在分析過程中要重點研究推力。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哪些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將會促進當地的經濟進一步高效發展,同時替代低技術或者低效率產業,進一步地保證生態環保目標的實現,針對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做好限制。
3.在研究中視角逐漸轉向產業承接地并進行接軌時,就說明我們即將進入第三個階段。在第三個階段,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對承接的影響產業轉移所發生的要素,以及產業轉移將會在承接力所產生的效應。之所以會對該階段進行重點關注,主要就是因為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們會發現,與產業轉出地之間存在差距的區位并不只有一個,但是現實中并不是每一個與產業轉出地之間存在差距的承接地都是合適的選擇。
三、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一)國際轉移
從國際轉移的影響因素來進行判斷,國家與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梯度差異是產業轉移發生的前提要素,也就是說,需要重點關注經濟要素的影響。不管是制度還是環境,又或者是成本與市場等方面都已經進行了拓展。將這些影響因素具體展開來,就可以提到市場規模與產業結構,甚至是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的平均規模以及干預程度、國有化程度等內容。
而由于產業國際轉移影響因素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具體化的現狀,我們已經不再只關注宏觀的影響,而是更加注重微觀的調整。實際上,制度因素相對于經濟與環境來說體現出了更為顯著的作用。不管是國際經濟安排、經濟制度還是法律制度等,都會對企業運行的情況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們需要根據跨國企業的微觀數據為基礎進行分析,由于產業國際轉移而產生的正向因素與負向因素之間互相影響的情況,因此應從不同地域單元來展開分析,其中正向因素主要包含市場容量、勞動力質量以及政府政策等,而負向因素所指的則主要是勞動力成本。此外,國際產業轉移也存在著一定的路徑依賴,其會受到已有轉移產業集聚效應的綜合影響。
(二)區際轉移
轉出地與承接地之間存在著經濟差距,要想進行產業轉移,需要確保兩個區域都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也就是存在經濟勢差,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雙方經濟差距過大,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成本上我們主要需要考慮土地價格、原材料成本、租金以及勞動工資等內容,顯示到理論中就是生產、運輸與制度成本的利用,同時也要關注到周圍的區位因素與當地的政府政策變化。產業的集聚效應能夠為產業區際轉移提供有利影響,而勞動力的隨意流動則會對此產生不良影響。如果從企業的微觀視角出發,主要會對區際轉移產生重要作用的因素,包含企業自身的發展規模、區位優勢以及邊際成本等,如果論及不同區域尺度,則還要提到資本存量、經濟規模以及人力資源等重要內容。
四、承接產業轉移的綜合效應
(一)經濟增長與就業
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能夠對整體的經濟增長產生正向的效應,而大陸承接香港產業轉移的長期效益也比短期效益來得更多,并且對就業與固定資產的投資也有著促進作用。雖然總體的經濟增長態勢下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是對技術的進步意義并不大。一部分省市在服務業國際轉移的影響下,通過貿易、就業以及技術三個路徑,提升國民經濟總量,但是資本的效應不是特別明顯。一部分沿海產業的轉移進一步促進了工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以及地區生產專業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有序發展。也就是說,承接產業轉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根據當地的發展條件而產生差異,在各省區之間會因為人均收入與就業情況而產生巨大的差距,但從整體來說,依舊是正向的效應要大于負向的作用。
(二)產業結構優化與阻礙
在不同區域內,承接地能夠因為產業轉移而進行結構調整與優化,不論是對承接地還是承接國而言都有著重要作用。通過這方面我們能夠發現承接產業轉移,能夠在資本技術、資源配置方面對產業結構進行進一步的升級,并且也能夠通過在生產效率、就業規模上的調整促進結構上的優化。并且在進行人力資本勞動生產效率與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要始終保證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加大科技投入,但是綜合多年的經驗來看,科技投入與就業規模對產業結構的優化作用并不是特別明顯。
(三)技術溢出效應與創新
在進行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生技術溢出效應的作用,國際上先進的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所產生的產業轉移,讓東道國的生產效率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并且投資國的技術開發和東道國的技術溢出,也實現了提升。
產業轉移在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的增長上均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雖然國際上的產業轉移有著可喜的現象,但是在我國省際之間產業轉移卻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和產出形成了不小的阻礙,這主要是由當地的經濟發展程度決定的,對于發展程度較差的地區產業轉移,始終都保證著正向空間的溢出效應,而對于發展程度已經達到良好的地區,則會因為承接的國際產業轉移對當地經濟不起作用而產生負向溢出效應。
(四)環境效應
環境效應的重點在于污染產業,關于國際產業轉移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探究。
1.對于所承接的國際產業轉移,因其中存在的區域差異、行業差異及方式差異等內容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產生的污染要進行具體展開。通過近年來的研究,可以知道的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帶來的許多污染問題是不容忽視的。例如,在產業承接轉移的過程中存在著“污染避難所”的現象,在我國的中西部所分布的高耗能與強污染企業,近年來仍然在不斷的增加中,這些都是污染產業轉移的現實情況。
2.與此同時,承接國際產業的轉移也同樣對改善環境有著良好的影響,因為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其所使用的先進技術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地改變環境,進而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的道路發展。又或者是因為所承接的轉移產業,其本身在環保管理體系上就有著更為完善的結構,在這兩項情況的綜合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是會提升生態環境效益的。
綜上可知,承接國際產業的轉移,對環境來說既有著污染也有著保護作用。需要認識到的是在國際轉移產業當中,污染密集型產業確實存在,但同時也有著許多清潔能源產業。
結語
為了能夠幫助國家更好地進行縮小區域間差異與協調區域發展,需要將產業轉移作為其中的重要條件,針對承接地域促進和阻礙產業轉移所需要注意的影響,應進行仔細研究,并且對其中產生的效益做好觀察。這樣隨著產業轉移的研究深入,了解到正向效應和負向效應是如何在實踐過程中發生作用的,并對此展開研究,從而更為深入了解到如何應用產業結構調整與承接產業轉移來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敏.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段承接產業轉移狀況及效應分析[J].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報,2018,(2):86-97.
[2]? 徐卓順.新時代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考——以吉林產業結構調整為例[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8,(2):61-65+72.
[3]? 韓福英.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解析[J].中國總會計師,2016,(7):94-96.
[4]? 韋鴻,陳凡.承接產業轉移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以荊州承接產業轉移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