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堅硬的石頭,會唱戲嗎?
答案是:會!
有600年歷史的山東巨野前王莊村石頭寨,依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走上了文旅興村之路。
3月巨野,冬小麥拔節出土,大地一片新綠。
《民生周刊》記者來到石頭寨采訪,走進農家,看到老婆婆、巧媳婦們正忙碌趕工,繡縫當地的特色手工藝品:虎頭鞋、虎頭帽、肚兜、荷包等。
規玉梅是石寨古村手工藝品廠的員工。手工藝品廠開辦前,她一直在青島一家外貿服飾公司打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訂單下滑,許多員工不得不返回老家,規玉梅也在春節前回到石頭寨。
“沒想到,在家空閑兩個月后,又能干起‘飛針走線的老本行,現在足不出村,月工資就有3000多元,也方便照顧老人和孩子。”規玉梅告訴記者。
前王莊村村支書王希成在擔任村干部前,投資辦起這家手工藝品廠。他發現,民間工藝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村里許多老婆婆從小就會縫制,他小時候,就常穿媽媽做的布老虎鞋。
這些手工藝品,做工精細,圖案別致,造型美觀,色彩艷麗,一針一線,飽含老一輩對孩子的美好祝愿。重拾這些傳統技藝,可以讓留守村里的婦女和老人不出村就有收入。這也成為石頭寨第一個吃傳統文化飯的項目。
今年60歲的王希成,2019年6月從一家國企退休后,回到老家石頭寨。
“村里留守婦女,除照顧孩子和老人外,還要種地,也沒有其他增收渠道。”這幾年,村里雖然脫了貧,但如何致富?既沒有思路,也沒有方向,更缺少可靠的項目。
辦起手工藝品廠后,盡管效益不錯,也只能安排部分中老年婦女就業。還有許多年輕婦女,也希望能在家門口就業,不想外出奔波。王希成聯系了濟寧一家外貿服裝企業,投資10多萬元,購置剪裁、縫紉等設備,承接起外貿服裝加工業務。
村里人看到王希成有市場眼光、管理能力,又熱心公道,一致推選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希望他帶著大伙一起走上致富路。
去年6月,王希成走馬上任。看著全村父老渴盼的眼神、信任的目光,經與村支部成員商定,王希成決定,先為村里做幾件群眾急盼的實事。
第一件實事是解決村里1000多畝農田排水問題。
“前王莊村東臨蔡河,因河堤較高,農田在堤下,一到汛期,就會水淹莊稼,影響收成。”在上級部門資金與技術支持下,王希成組織村民加班加點,僅用10多天時間,在汛期到來前,解決了農田排水問題。
因有600多年歷史的石頭寨,前王莊村被評為國家級古村落。一磚一瓦,透著厚重歷史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因多年失修,村里的道路又亂又臟,與古村形象不符。
經與上級協商,在文物保護部門指導下,村里修舊如舊,用與古寨一樣的石頭修復古村道路,讓古村的路與古建筑渾然一體。
為方便游客參觀、改善村莊基礎設施,為發展文旅產業打好基礎,村里還加寬了進村道路,安了路燈,點亮了古村街道。夜幕降臨,125盞太陽能路燈,猶如點點繁星,照護著石頭寨每個角落。
石頭寨是前王莊村最有優勢的資源。
據《王氏族譜》和《前王莊村志》記載,石頭寨建于1398年,距今已600多年。古寨用石頭修建,現存石頭房屋127處,大部分保存完好,是魯西南地區獨有的石頭寨建筑群落。
石頭寨從明洪武年間開建,歷時近百年,才初具規模。“當初,王姓村民祖先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地安家,為了保護家族安全,利用當地石頭資源建起這座石頭寨。”巨野縣核桃園鎮旅游辦主任滿常學對石頭寨的歷史、建筑風格、傳說等,有著深入研究。

王希成在整理手工藝品。圖/滿常學
他說:“過去,寨子里石匠、木匠、紡紗工等工匠很多,村民生活比較富裕,為了防匪防盜,石頭寨建筑門窗狹小,頂部設有垛墻。”站在屋頂眺望四周,古寨戶戶相連,房頂相通,“如果一戶遇到土匪襲擊,多家可救援。”
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近年來,核桃園鎮規劃發展全域旅游,依托全鎮4個景區,發展文旅產業,石頭寨古村落是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
2015年,石頭寨被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評為第四批國家級傳統古村落;2019年2月,被授予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去年,我們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來村里的游客更多了。”滿常學是石頭寨的榮譽村民,對村莊的未來特別是文旅產業的發展,有著許多設想,提了很多建議。
古村落,見證著歷史變遷,承載著歲月積淀,維系著文化認同,不僅是老祖宗留給后輩的文化遺產,更是取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
除了古寨,石頭寨還積淀了獨具特色的村落文化,如魯錦制作工藝、手工石雕,鄉村擔經舞、揉花籃、花棍舞,以及紅色景點羊山戰役戰地醫院、前線指揮部舊址等。
滿常學告訴記者,石頭寨民間文化藝術節是村里的又一特色文化項目。“今年元宵節,石頭寨迎來了第四屆古村落民俗文化藝術節,吸引了上萬名游客。”
近年來,前王莊村按照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理念,整合古村落修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項目資金,下大力氣實施生態修復。
唱石頭古寨戲,打鄉村文旅牌。把文化變為產業,已經成為前王莊村鄉村振興的一條可靠路徑。
思路清晰干勁大。在村黨支部號召下,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全村老幼組建義工隊,美化鄉村環境,發展文旅產業,扮靚村莊大街小巷。
前王莊村在融入核桃園鎮全域旅游全局中,發揮石頭寨古村落優勢,開辦石屋民宿,讓游客體驗不一樣的鄉村游。眼看游客越來越多,很多村民看到了商機,王允軍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石頭寨房屋特色,他將自家的石頭房子改造成民宿,“開始我也猶豫,后來發現來村里旅游、寫生的人越來越多,住宿成了問題,就下決心改造出一個院子。”王允軍告訴記者,“現在每到周末,幾個房間都能住滿人。”

前王莊村的重頭戲揉花籃。圖/滿常學
院子變田園,農房變客房。王允軍發現,很多游客對農家菜情有獨鐘,于是,經營民宿的同時,他辦起了農家樂。農家樂模式,讓王允軍踏上了小康路,“石頭寨名氣越來越響,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古老石頭寨,也是紅色石頭寨。解放戰爭時期,石頭寨是羊山戰役指揮部所在地,戰地醫院就設在寨子石頭房子里。
作為石頭寨義務講解員,張燕芹經常利用空閑時間,走訪村里老人,收集魯西南戰役紅色故事,深入挖掘石頭寨紅色文化,義務講給前來參觀的游客。
因為腿腳勤快、說話流利、腦子轉得快,村民給她起了名字叫“三快”:腿快、嘴快、腦子快!
“1947年7月,打羊山戰役時,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的指揮部就在我家。戰斗前后打了整整17天,非常艱苦。”講起當年情景,83歲高齡的王允強仍激動不已,“當時俺們村村民貢獻也很大,年長的烙大餅、做軍鞋,年輕人抬擔架、救治傷員,柴、米、面,只要前線需要,老百姓都痛痛快快地傾囊相助。”
體驗紅色文化,同樣是村里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
每到重大節日,魯西南大地村民喜歡表演一種叫“揉花籃”的民俗。在鐵絲籃子里裝上木炭和鐵粉,多人圍成一圈用力甩動,在空中旋轉,形成兩條火龍,鐵水四散,打在墻上,五顏六色,十分悅目。
石頭寨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項目很多,稍加開發利用,實現產品化、產業化,就能吸引住游客,帶動村民就業、增加收入,就能讓石頭寨走上興旺之路。
600年石頭古寨,鄉村文旅大戲,正唱得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