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璐

今年是孟巍隆在山東生活的第20年,已經(jīng)成為“中國通”的他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用他的話說,“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刀槍棍棒的魅力
孟巍隆原名叫本杰明·哈默(Benjamin Hammer),1977年出生于美國加州的舊金山,是一個典型的歐洲裔美國人。從小生活在華裔非常多的舊金山,孟巍隆潛移默化中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那時身邊的同學很多都是華裔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我常常好奇地問他們一些簡單的中文,慢慢開始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產(chǎn)生興趣。”孟巍隆回憶道,“念高中的時候,學校里沒有漢語課,我就去當?shù)厣鐓^(qū)夜校報名學中文。高中畢業(yè)的那個暑假,我特別想在家鄉(xiāng)找一份可以練習中文的工作,比如在中國餐廳打雜,但他們都拒絕了我。”
雖然遭到一次次拒絕,孟巍隆并沒有停止尋找學習中文的機會。偶然一天,他走進了一家武術道館。“我走進那家武館,看到四周的墻上掛著各種奇形怪狀的武器,里面的學生們正十八般武藝練得熱鬧,我一下就被這里的氣氛迷住了。”
一家中國武館仿佛為孟巍隆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毫不猶豫地在這家武館報了暑期班,開始習武。“那時我的武術師傅叫孟全勝,來自廣東,我跟他學習了刀槍棍棒、少林南拳北腿、九節(jié)鞭等中國功夫。” 孟巍隆說道。習武的日子里,他體會到了中國功夫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被深深吸引。“我的師傅給我起了中國名字,叫孟威龍,希望我像一條威風凜凜的中國龍。我跟他姓孟,因為中國有句俗語,叫作‘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之后的很多年里,孟巍隆通過對中國文化和語言更深入的了解,漸漸意識到“孟威龍”這個名字很夸張、很張揚,“于是我就去查了字典,改用了新名字孟巍隆,巍峨的巍,乾隆的隆。”
棄武從文的日子
1 9 9 5年,孟巍隆在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學習國際關系專業(yè)。熱愛中國文化的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中文為第二外語。為了更好地學習漢語,大三那年,孟巍隆選擇到南京大學進修漢語語言。在南京的一年里,他交到很多中國朋友,也遇到了能“深入淺出”講課的好老師。他的漢語水平突飛猛進,最重要的是他還接觸到了“古代漢語”這門專業(yè)。
大學畢業(yè)之后,孟巍隆回到美國工作了兩年,但他始終對中國念念不忘,仍舊懷揣著練就“絕世武功”的夢想。他決心再回到中國,于是買了一張單程飛機票,奔往登封少林寺,準備拜一位少林武僧為師,但最終這個愿望沒有達成。后來經(jīng)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個濟南的武術師傅,于是決定搬到濟南定居。拜師習武一年之后,孟巍隆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錯過了學武術的最佳時間,武術只能被當成興趣了。于是他決定“棄武從文”,再去研究他心心念念的古代漢語。
2002年,孟巍隆來到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拜山東大學劉曉東教授為師,攻讀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作為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學習現(xiàn)代漢語已經(jīng)是非常艱難的事,對于很多中國人都望而生畏的古代漢語,孟巍隆卻表現(xiàn)出了異于常人的堅持與熱愛。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孟巍隆沉浸在浩如煙海的文史古籍中。從最初的聽不懂、不會寫,到最終古文典故信手拈來,孟巍隆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古漢語吸引人的地方很多。它的魅力在于‘見仁見智,甚至可以說跟個人的性格有關系。”孟巍隆坦言,“我自己性格偏向冷淡理性,在研究古漢語時,我將每一篇古文看成一個謎,慢慢去研究琢磨,最終揭露藏在里面的含義。”
對古漢語的這份熱愛,促使孟巍隆持續(xù)不懈地探索。2006年,他來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攻讀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博士學位。孟巍隆在北京大學四年的求學生涯中,成為唯一一名鉆研古典文獻學的白種人,連續(xù)四年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優(yōu)秀生)全獎,也因此成為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第一位外國博士。
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讀博士期間,孟巍隆時刻眷念濟南,畢業(yè)后,他選擇回到濟南,現(xiàn)在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平時除了教學生古代漢語之外,還主要研究先秦兩漢經(jīng)學、子學,古文獻整理,西方漢學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2014年,孟巍隆被邀請到《文史哲》編輯部合力創(chuàng)辦外文版,成為《文史哲》國際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的執(zhí)行主編。
“研究中國學問的海外學刊不少,但可惜的是,由于語言的障礙,很多中國的學者們難以參與國外的學術交流和對話。《文史哲》國際版旨在彌補這個漏洞。”孟巍隆介紹道,“我們搜集國內(nèi)先鋒的研究成果,譯成英語,在海外發(fā)表。這樣算是在中西方文化之間搭建橋梁,有助于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學問發(fā)揚光大。”征稿、約稿、審稿、改稿、聯(lián)絡出版社、招聘譯員、聯(lián)絡作者……辦雜志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孟巍隆都參與其中,“通過我們的工作,更多的外國人,包括學生以及專業(yè)學者都能閱讀到中國學者的研究材料和思想。另一方面,不會英語的中國學者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國外的漢學對話。” 如今,《文史哲》國際版已被10多個國家的將近200所大學圖書館訂閱,成為國際漢學界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
難舍“功夫夢”
雖然經(jīng)歷了棄武從文的日子,但孟巍隆內(nèi)心的“武俠情懷”始終伴隨著他。在美國學了兩年現(xiàn)代武術套路,特別是少林拳法和各種兵器之后,孟巍隆還練習過空手道,又跟葉問的弟子學過一年詠春拳。來到中國,他開始學習散打,之后去北京學習了巴西柔術。
“我個人非常喜歡巴西柔術,現(xiàn)在我們?nèi)宜目诙荚诰毩暎€一起參加實戰(zhàn)比賽。”說起巴西柔術,孟巍隆立刻興奮起來,“我深深體會到巴西柔術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所以我正在致力于將巴西柔術的文化傳播到更多的地方。”

2016年,孟巍隆加入了濟南正蒙拳社道館,并開設了巴西柔術課程,每周他都會抽出4個晚上去拳社教授巴西柔術。“我們還引進了一位來自巴西的國際大師,他是巴西的全國冠軍,也是世界冠軍。”孟巍隆說道,“要做就做到最好,無論干什么,都需要‘真功夫。”
一邊是廣博深奧的古典漢語文學,一邊是熱血沸騰的武俠情懷,談到二者的相通之處,孟巍隆有自己的體會:“一個人的品質(zhì)越好,越能夠?qū)W好國學和武學。相反,道德品質(zhì)差的人,體會不到古書上講的人生道理和美德,也感受不到武功背后的武藝和武德。”
山東永遠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2001年,孟巍隆第一次來山東,到今年已是整整20年。“我剛來的時候,濟南遠遠沒有今天這么發(fā)達,因為對中國語言和文化還不是很熟,所以那時我還只是忙著搞清楚‘中國文化究竟是啥樣。”孟巍隆回憶道,“在中國,我去過不同省市,對山東文化有比較清楚的認知。山東真不愧為‘好客‘好友之地。我在這里結交過非常要好的朋友,山東人重情重義,講究‘江湖規(guī)矩,朋友之間的交誼是非常神圣的。”
讓孟巍隆印象最深的,還屬山東的酒桌文化。“山東的酒場簡直是個規(guī)則超級復雜的社交游戲。我剛到濟南的時候,跟朋友們一起吃飯,才開始了解基本規(guī)則,慢慢學會了幾招:與他人碰杯時,自己的杯子要比對方低,表示尊重;不能擅自喝酒,必須在恰當?shù)臅r候與其他人一起喝;主陪、副陪、主賓、副賓等人都有固定位置。”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孟巍隆一方面感到很有意思,另一方面又感到有點難以適應——約束太多,規(guī)則太多。后來,飯局酒場參加得多了,他逐漸發(fā)現(xiàn)其中更多的細微之處。主陪、副陪與其他人敬酒致辭時,次數(shù)甚至內(nèi)容都很講究,貴在感謝人、表揚人、祝福人,而這些話,并不是空虛的恭維話,而是在確認、鞏固和加強互相之間的關系。“等我明白了游戲規(guī)則及其人情含義以后,這個游戲就好玩多了。”孟巍隆笑著說。
如今,孟巍隆在山東生活感覺一年比一年愜意舒適。娶了濟南媳婦,有了兩個可愛的兒子,生活事業(yè)越來越順利。“如今我在山東的生活既平淡又充滿探險樂趣。教學研究是作為學者的快樂,初下海創(chuàng)業(yè)又充滿挑戰(zhàn),情緒此起彼伏,像在坐過山車!總而言之,我會一直盼望著更美好的明天。”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Benjamin Hammer : Teaching Classics and Spreading Martial Arts in China
Meng Weilong, original name Benjamin Hammer, grew up in San Francisco where there were many overseas and ethnic Chinese people. Thus, he was imperceptib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In the summer when he just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a Chinese martial arts club seemed to open the door to a new world for him. He signed up for a summer course at this club without hesitation, beginning to learn Chinese kung fu.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determined to return to China, where he met a martial arts master by chance in Jinan. After a year of martial arts learning, he found that he had missed the best time to learn martial arts, so he decided to“Abandon Martial Arts for Literature”. In 2002, he studied for a masters degree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logy at the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In 2006, he studied for a PhD degree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logy at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Peking University. He went on to become the first person Westerner to receive a doctoral degree in classical Chinese studies from Peking University.
However, “Martial Feelings” are rooted in his mind. In 2016, Benjamin Hammer joined the Jinan Zhengmeng Boxing Club and opened a Brazilian JiuJitsu course. He spends 4 nights every week to teach Brazilian Jiu-Jitsu in the Boxing Club. This is his 20th year of living in Shandong. Now, his family of four lives in Shandong, feeling more and more comfortable and cozy year after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