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北京通惠河高碑店段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要節點之一,是進京的關鍵一段。”中冶建筑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高峰說,“應充分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底蘊,利用通惠河水系優勢及特色,把高碑店鄉打造為北京大運河第一名鎮,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朝陽段創新發展。”
高峰認為,20多公里長的通惠河頭尾兩端得到了很好維護,處于中間地帶的通惠河河道及其兩岸環境的整治、通惠河文化遺產資源的搶救與保護應得到進一步重視。
“通惠河高碑店段全長5.7公里,有歷經700年風雨的元代石閘平津閘,還有龍王廟、將軍廟,河畔有300年樹齡的菩提樹,半壁店村還有座普門寺,這些都應納入北京‘十四五規劃重點。建議組織專家抓緊梳理歷史沉淀,提升該區域文化水平。運河文化不應該缺失朝陽,不應該遺忘通惠河高碑店段。”高峰說,
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運河道,是大運河的延伸工程。元初,為了解決江南漕糧北運的任務,開通了南北大運河,使江南漕糧可通過水運抵達通州。然而,通州至大都的轉運任務仍十分艱巨,杰出的水利專家郭守敬制定了開浚通惠河的計劃,使漕船可直達大都城內積水潭。因此,積水潭包括現今的什剎海、后海一帶,成為大運河的終點。
最早開挖的通惠河自昌平白浮村神山泉經甕山泊(今昆明湖)至積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門(今崇文門)外向東,在今天的朝陽區楊閘村向東南折,至通州高麗莊(今張家灣村)入潞河(今北運河故道),全長82公里。
為了節制水流,以便行船,在通惠河的主要干線上修建了24座水閘。由于戰亂和山洪的原因,通惠河上段從白浮村神山泉至甕山泊的一段(稱為白浮堰)廢棄了。
“國家博物館藏有《通惠河漕運圖》,我看過之后,愈發感覺到通惠河在北京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運河文化是活態文化,我們要用世界遺產視野中的京杭運河北端的歷史眼光,來審視通惠河這條靜靜流淌的河。”高峰說。
但是,通惠河高碑店段目前形勢特殊,交通狀況復雜、周邊建筑混雜、文化遺跡保護特色不夠凸顯;景觀岸線功能單一,缺乏布局規劃,通惠河南岸街道鐵柵欄,將商業與河道分隔開,導致景觀與商業互動弱,內部停車雜亂,制約了整個地區產業活力與發展。
朝陽區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推動大運河歷史文脈挖掘和水系生態環境改善,提升通惠河沿岸文化景觀,打造歷史文化名片”。
讓大運河“活起來”,如何再現通惠河漕運盛景?如何打造通惠河特有的運河人文景觀?如何促使世界更多地關注通惠河及其運河遺產資源?高峰建議,以通惠河歷史底蘊為源頭,以跟其他運河主題項目差異化為重點,突出“進京第一站”與平津閘漕運碼頭等歷史價值,結合高碑店現有良好基礎,充分利用運河空間,多種手段呈現高碑店京城運河文化名鎮。
“北京大運河第一名鎮將成為高碑店鄉響當當的金名片。”高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