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
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提高,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但當前,旅游業特別是探險旅游領域發生的一系列涉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重大問題,亟待從政策層面予以重視、解決。
國務院參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保護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認為,對戶外探險、探險旅游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建立相應監管機制,保障參與探險旅游活動的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是迫在眉睫的事。只有保障活動的安全性、降低事故發生率,才能促進相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中國探險協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戶外探險類事故報告》顯示,盡管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境內戶外探險類活動場域開放時間較同期變短,但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依然發生了165起戶外探險類活動事故。
事故中傷亡率達68.5%,平均每兩起事故中就有一人死亡,受傷致殘率在10%至30%之間,50歲以上傷者致殘率更高。這些頻發的事故,不僅影響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也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不必要的人員傷亡,產生了諸多經濟損失和社會問題。
那么,如何有效遏制探險旅游事故多發給我國旅游業產生的負面影響,有效規范我國探險旅游事業?楊忠岐給出6點建議:
一是制定探險領隊職業標準。戶外探險旅游的導游是探險活動的領隊,其必須具備高于普通導游的知識技能和身體素質。應建立探險旅游領隊職業資格等級劃分制度,將探險領隊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認可的新職業,根據探險類活動的危險程度,將探險活動劃分為初、中、高三級,規定探險領隊不可越級帶隊從事探險活動。
二是加強培訓。建立相關培訓標準,征集探險領隊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社會培訓評價組織,推動社會化培訓探險領隊工作。對參加探險旅游的游客,必須進行旅行前培訓課程學習,經過相關的探險旅游培訓,并在身體、技能等條件都合格,并知悉活動危險程度的情況下,才可進行探險活動。
三是制定經營者管理辦法。對各類戶外運動協會、探險旅游組織等提供探險旅游產品的,應當認定為旅游經營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四章的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對第三方網絡平臺、服務機構等提供旅游者交流、集結、發布活動信息的,制定新的經營者監管辦法,要求其對信息的發布、活動的組織承擔相應的責任、義務,進一步確保民間自發活動在國家認可的安全保障體系下進行。
四是構建預警系統。充分利用北斗衛星、大數據系統等新技術,構建全國性的旅游目的地天氣、地質活動、人員流動等預警系統,第一時間讓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和旅游參與者及時獲悉、了解當日當地的預警信息。
五是提升救援能力。由國家有關應急管理部門牽頭,打造一支專業的高標準戶外應急救援隊;構建救援體系,確立行業標準,培養搜救人才,提升各類救援隊伍救援能力。
六是健全保險體系。針對探險旅游者,推動相關探險活動這一特種保險產品的開發和審批,作為對普通旅游保險的補充,降低風險發生對旅游者家庭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