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碩 蔡德發



摘 要:智能化是世界各國制造業發展的趨勢。在智能化提升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企業研發投入的力度和方向。針對2012—2019年東北地區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門限模型分析,分別以政府補助相關變量和稅收相關變量為門檻變量,分析政府補助、稅收對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的非線性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政府補助和稅收均對企業研發投入有非線性的顯著激勵效應。同時,測度政府補助和稅收的最優區間,認為應將政府補助強度控制在企業營業總收入的0.28%以下,將稅收強度控制在企業凈利潤的0.76%以下。
關鍵詞:政府補助;稅收政策;研發投入;門限模型
引言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1]。在“十三五”開年之際,中國發布“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然而,2019年遼寧省經濟增長5.5%,黑龍江省增長4.2%,吉林省增長3%,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為進一步加強經濟結構與區域布局優化,更要重視東北地區發展,發揮自身優勢,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盡管企業已經意識到創新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激烈的市場競爭往往讓企業無暇顧及和支撐高昂的研發費用。為減輕企業研發負擔,政府不斷加大在研發投入方面的政府補助力度,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多次下調稅費征收標準。然而政府補助與減稅政策是否對企業研發投入起到了正向促進作用、最佳的政府補助與征稅范圍在什么區間,仍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一、研究假設與變量設計
(一)研究假設
政府補助是國家為實現特定的目標向企業或個人發放的一種補貼,可以為企業的研發投入提供直接資金支持,減輕企業研發負擔,提高企業研發投入資金的邊際效益。企業需要繳納的稅費,以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為主。更低的稅收意味著國家將更多的經營所得讓利給企業,減輕企業資金壓力,讓企業有更大的空間進行產品研發。但在實踐中存在著政府補助和稅收對研發投入產生的擠出效應大于激勵效應的現象,說明政府補助和稅收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并非一直呈線性關系。基于上述理論,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政府補助與企業研發投入存在正相關關系。
假設2:稅收與企業研發投入存在負相關關系。
假設3:政府補助與稅收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是非線性的。
(二)變量設計
1.被解釋變量:企業研發投入(RES)。評價企業研發水平的指標包括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研發機構數量等。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是當前被廣泛用以評價研發投入以及企業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3]。為消除企業間規模差異,指標進一步明確為研發投入總額與企業營業總收入的比值,以衡量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
2.解釋變量:政府補助(GOV)、企業稅費支出(TAX)。稅收優惠、政府補助是財稅政策對企業激勵的主要政策工具[4]。從企業角度出發,為消除企業間規模差異,將政府補助轉化為政府補助與營業總收入的比值以衡量政府補助強度、將應交稅費轉化為應交稅費與凈利潤的比值以衡量企業的稅收負擔。
3.控制變量:凈利潤率(PRO)、資產負債率(ASS)。凈利潤率是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體現企業在加大研發投入方面的潛力,表示為凈利潤與營業總收入的比值。資產負債率是衡量企業財務杠桿的重要指標,表示為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值。通常來講,負債占比越低的企業意味著更低的融資約束,便有更大可能加大研發投入。
二、數據來源與門限模型分析
(一)數據來源
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官方統計,截至2019年12月31日,東北三省共有127家上市公司。為確保面板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剔除非制造業企業(如東北證券),剔除股票處在非正常狀態的ST股和*ST股(如*ST撫剛),剔除數據公開不連續的公司(如人民同泰),共保留92家上市公司的原始數據。本文所用數據均來源于中財網各公司公開年報,經手工整理而得。
(二)門限模型應用
在經濟問題分析中,多數情況并非簡單的線性回歸,而是呈現非線性回歸的狀態。為貫徹“用數據說話”的原則,同時避免分段回歸缺乏規范的問題,漢森(Hansen)在1999年創建了門限模型,該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尋找并確定給定門限變量的結構突變點,進而將非線性回歸問題轉化為分段線性回歸的問題。門限模型的基本方程為:
(三)實證分析
1.門檻效應存在性分析。為了確保存在門檻效應驗證假設3,同時估計突變點個數與對應門限值,首先用Stata15.0進行門檻效應存在性檢驗。以GOV為門檻變量的結果顯示,單一門檻在1%水平下顯著;雙門檻在1%水平下顯著;三門檻不顯著。以TAX為門檻變量的結果顯示,單一門檻在1%水平下顯著;雙門檻在5%水平下顯著;三門檻不顯著。基于此,下文將針對雙門限模型進行分析。進而進行門限值估計分析。當門限變量為GOV時,第一個門限值為0.00282439,第二個門限值為0.02820875。當門限變量為TAX時,第一個門限值為0.00762697,第二個門限值為0.04403987。兩個門限值分別將GOV、TAX劃分為三個區域。
2.門限回歸結果分析。門限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當GOV為門檻變量,GOV對RES具有正向影響作用,當GOV<0.00282439時,GOV對RES的影響系數為0.724;當0.00282439
通過門限回歸結果可知,GOV與TAX對RES的影響均呈顯著的非線性關系。從GOV來看,GOV對RES的影響呈現由大至小、由正相關突變為負相關。從TAX來看,TAX對RES的反向影響呈現階段增大趨勢。因此,為更好地促進RES的發展,應將GOV控制在0.00282439以下、將TAX控制在0.00762697以下。門限回歸結果也說明了整體上政府補助可以促進企業研發投入,稅負增加會減少企業研發投入,這一點也是與實際情況高度相符的。
三、結論與啟示
本文利用門限模型分析了東北三省制造業上市企業2012—2019年的年報數據,研究政府補助和稅收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先后以政府補助相關變量和稅收相關變量為門檻變量進行門限回歸分析,得到如下基本結論:一是政府補助、稅收與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間存在顯著的非線性關系,即門檻效應;二是政府補助對企業的影響從正相關轉向負相關,證明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投入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應將政府補助強度控制在企業營業總收入的0.28%以下,以便充分發揮政府補助資金效率;三是稅收對企業研發投入存在顯著負相關,減輕企業稅費可以有效促進企業研發投入的增長,應將稅收強度控制在企業凈利潤的0.76%以下,減輕稅收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抑制作用。
綜上,本文的政策啟示如下:第一,為促進制造業建立研發投入長效機制,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針對企業研發投入長期政府補助基金,加強政府補助資金監管,建立政府補助審批、發放、使用全過程監督體系,充分發揮政府補助對制造業研發投入的正向激勵作用。第二,由于政府補助對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有促進作用,根據門限模型結果可知,當政府補助超過企業營業總收入0.28%以上時對企業研發投入存在擠出效應,應該審慎控制政府補助支出規模,針對不同規模、不同業務領域的企業給予差異性補貼政策,對于政府補助發放標準要進行動態評估,不斷適應市場變化,提高政府補助資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配置財政資源。第三,稅收是企業的主要經營壓力之一,要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貫徹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化壓力為動力,充分讓利于企業;實行精準稅收優惠政策,提高研發人員薪資抵稅額度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對于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和抗疫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所取得的收入免稅;對于企業因智能發展而進行的基金貸款費用允許稅前扣除;允許企業設立專項風險準備金,允許其在所得稅前按比例列支研發創新投資風險準備金,充分減輕企業稅負,發揮稅收優惠政策的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 席衛群.財政政策對制造業創新活動的效應及評價[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52-63.
[2]? 沈頌東,陳鑫強,韓明友.東北振興的產業重構與空間布局——基于振興目標、資源優勢和物流成本的綜合分析[J].經濟縱橫,2020,(6):102-108.
[3]? 路春城,呂慧.政府補助促進了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嗎——基于2008—2016年上市公司的門檻效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9,(8):94-103.
[4]? 李靜怡,王禎陽,武咸云.政策激勵與研發投入交互作用對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研管理,2020,(5):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