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菊欣
摘 要:脫貧內生動力是指貧困群體要有擺脫貧困的主體意識,主動作為的意愿和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貧困群體在封閉、依賴、合作、自立四種狀態下各有不同表現。要杜絕窮自在、得過且過、等靠要等錯誤思想,以克服思想、行動和作風三個維度貧困探尋脫貧內生動力的培育路徑。樹立主體意識,正確認識貧困,做行動至上者,以脫貧成績鞏固脫貧內生動力。建強基層黨組織,以優良作風保障貧困群眾、貧困地區順利脫貧。
關鍵詞:脫貧內生動力;四種狀態;三個維度貧困;培育路徑
一、脫貧內生動力的含義
脫貧內生動力是指貧困群體有脫貧的主體意識,脫貧的主動作為意愿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歸納起來,就是指貧困群體要有三性,即主體性、主動性和發展性。影響脫貧攻堅進程的因素,除交通閉塞、信息落后等客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的不足。如存在思想和精神貧困,有窮自在、得過且過、等靠要等負面消極情緒。僅靠外部幫扶而不注重內生動力的培育,會導致脫貧攻堅的成效打折扣,影響全面脫貧目標的實現。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要樹立主體意識,變要我脫貧為主動脫貧,培養勞動技能,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只有這樣,脫貧內生動力才會產生,脫貧攻堅才更有成效。
主體性。主體和客體相對,脫貧主體性是指“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結果,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幫扶的外部動力只有喚起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認識到自己的貧困狀態、貧困原因和貧困程度,才能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真正實現脫貧致富。
主動性。脫貧主動性是指貧困群體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設定的目標,積極努力擺脫貧困,提高生活水平的傾向和狀態。擁有主動性的貧困群眾,一般已經具有了目標導向,不再漫無目的生活,而是注重追求某一具體目標。根據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主動性就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貧困群眾設定一定的目標需求,并為之持續努力的過程。比如解決溫飽的需要,解決單身的需要,保證居住安全的需要,上學接受教育的需要,平等參加農村選舉的需要等。這些目標促使貧困群眾在物質上、精神上有了追求,生活有了奔頭,慵懶、閑散、坐吃山空、等靠要等生活狀態有了根本轉變。
發展性。一方面,發展性是指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的形成不是一勞永逸的,可能存在反復的狀態。比如貧困群眾可能一開始對擺脫貧困積極熱情,參與度高,但之后脫貧遇到困難,貧困群眾就存在打退堂鼓的可能。因此,要鞏固好、維持好貧困群眾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主動參與脫貧進程的熱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通過獎勵那些脫貧取得成效的貧困戶,使他們的脫貧內生動力得到持續,增強貧困戶脫貧信心,引導貧困戶積極脫貧。另一方面,發展性是指貧困群體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在解決了吃好穿好的基本生活需求外,還會對受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甚至政治參與有更高需求。這就要求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要時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了解他們的動態需求,注重對貧困群體內生動力的持續性培育。
二、貧困群體存在的四種狀態及表現
封閉狀態。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多處于交通閉塞、信息落后、農業經濟占主要成分的偏遠地區。在2020年剩下不到10個月的時間里,全國還有551萬貧困人口沒有脫貧,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這些地區很多位于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交通和信息的閉塞狀態導致了貧困群眾的思想封閉,存在窮自在和得過且過的想法。窮自在指貧困群眾過著自給自足的農牧經濟生活,自我感覺良好,不認為自己是貧困戶,在需求上處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為目標的階段。得過且過是貧困群眾認識到了自己的貧困狀態,但由于缺乏勞動技能等因素,發展能力不足,沒有改變的意愿,也不愿意借助外部力量改變。窮自在和得過且過的想法與貧困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發展能力有關,本質上割裂了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只會固化貧困群眾的貧困。
依賴狀態。處于依賴狀態下的貧困群眾承認自己的貧困,但對于自己的貧困程度、貧困原因、脫貧措施沒有清晰的認知。在貧困程度方面,只是聽扶貧干部的認定,貧困群眾對現行的貧困標準不甚了解,對于致貧原因習慣歸結于外因,否認自己的脫貧主體地位,存在等靠要,不要白不要,要了還想要等錯誤思想,甚至爭當貧困戶吃扶貧紅利,導致越幫扶越貧困等現象出現。處在依賴狀態下的貧困戶認識到了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但把這種聯系解釋為單向的,認為應該完全有外部幫扶力量來扶貧,沒有認識到脫貧攻堅是內外因共同發力的結果。
合作狀態。合作狀態下,貧困戶不僅認識到了貧困,而且認識到單憑自己力量無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需要借助外部幫扶力量共同脫貧。合作包括內部合作和外部合作。內部合作是指貧困村之間、貧困戶之間的合作。貧困村之間避免脫貧產業同質化導致產品銷路不暢,甚至相互詆毀的現象出現,貧困戶之間應組織人力形成規模效應。內部合作還包括能充分利用好自然資源、區域特點等優勢,善于因地制宜,做好山水文章。外部合作包括貧困戶自覺維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權威,使基層黨組織領頭羊的作用更好體現,也包括積極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力量接洽,培育脫貧產業,尋求脫貧路徑。
自立狀態。自立狀態下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足,對生活有目標和追求,有開放、合作和團隊意識,有一定的勞動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有穩定的收入,不再僅追求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要,而是開始關注教育等發展需要。
三、培育脫貧內生動力的三個路徑
物質貧困或經濟貧困只是表象,有客觀的評估標準,要想擺脫精神貧困,需要從三個層次的貧困作出改變,即克服思想上、行動上和作風上的貧困。只有擺脫了這三個層次的貧困,脫貧內生動力才會得到產生、持續和鞏固,才能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同時使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效銜接,實現共同富裕。
正確認識貧困,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面對貧困,既不安貧樂道,又不自暴自棄。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只有解放思想,堅持“至貧可以先富、底子差也能先發展”的辯證法,結合本地實際,發展特色產業。比如利用山水資源搞旅游扶貧,在丘陵地帶發展光伏產業,開展電商扶貧宣傳特色農產品以便打開銷路。要使每個貧困地區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同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發展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貧困戶人文知識與勞動技能,真正培育他們的脫貧內生動力。
要做反貧困戰線上的行動至上者。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干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扶貧工作也是如此,要苦干實干持久干。反貧困工作任重而道遠,即使在解決絕對貧困之后,也會面臨相對貧困和脫貧攻堅如何與鄉村振興工作對接的問題。要以成績激發干事動力,要注重宣傳外地成功的脫貧經驗,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脫貧和文化旅游脫貧,不斷取得脫貧階段性成果,這樣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自力更生脫貧的內生動力就會得到持續和鞏固。
建強基層黨組織,發揚優良的作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脫貧攻堅需要先鋒隊,需要領頭羊,需要建強基層黨組織力量。我們的干部要放下架子,邁出步子,俯下身子,深入基層貧困地區做好調查研究。在攻堅性脫貧轉變為常態化脫貧工作后,也要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四下基層的工作方法,持續摸清相對貧困的情況,互幫互助,通過黨組織領導、跨區域幫扶等外力作用,不斷提升相對貧困地區、相對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內生動力,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徑。摒棄說大話、空話、套話的弊病,發揚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打造作風硬、業務精、懂民情的脫貧攻堅隊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脫貧核心作用,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范和戰斗堡壘作用,以優良的作風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講話[M].人民出版社2020.5(25).
[2]胡鞍鋼,杭承政.用“精準激勵”激發“我要脫貧”[N].光明日報,2017-08-29.
[3]莫光輝.脫貧攻堅.如何從決定性成就走向全面勝利[N].光明日報,2020-03-16.
(作者單位:中共安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