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長津湖》通過巧妙的敘事結構安排,交代朝鮮戰爭起因以及我們為什么不得不抗美援朝的緣由,通過支線任務及兩場重量級的戰斗場景,全景式展現了抗美援朝時期“長津湖”戰役的史實,給觀眾以極為震撼的觀影體驗。
【關鍵詞】長津湖? 敘事結構? 電影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國家敘事電影表達研究”(2019-zzjh-583)。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5-0010-02
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中國毅然出兵朝鮮,至1953年,經過艱苦卓絕的五次戰役及第二階段的防御戰,把美帝軍隊從鴨綠江推回到“三八線”,贏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東線戰場的“長津湖”戰役,是第二次戰役中最為艱苦的戰役之一。志愿軍第九兵團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中,與美軍王牌陸戰一師等部隊在長津湖一帶鏖戰,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志愿軍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愿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2021年國慶期間上映的電影《長津湖》把國人的目光又帶回到71年前的“長津湖”戰場。電影《長津湖》故事講得非常精彩,有扣人心弦的戰斗場面,有志愿軍戰士的悲壯犧牲,有血濃于水的戰友兄弟情,有年輕士兵的成長蛻變,也有兄弟戲謔的爆笑場景……觀眾沉浸其中,收獲了一場高質量的觀影體驗。電影《長津湖》時長將近3個小時,是國產敘事電影少有的長篇巨制。但是,在觀影過程中,觀眾并不覺得電影枯燥乏味,其巧妙的敘事結構安排是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原因之一。
一、拉長敘事軸線,交代戰爭起因
電影是一門敘事為主的藝術,故事內容很重要,如何講故事也很重要。高明的導演和編劇通過巧妙的敘事結構安排,能把一個簡單的故事講得跌宕起伏,拓展藝術的表現空間?!伴L津湖”戰役只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主人公伍千里所在的第九兵團1950年11月初才入朝,屬于第二批入朝隊伍,一般的敘事手法會以字幕或畫外音的形式,簡單交代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保家衛國,毅然出兵,抗美援朝,然后畫面直接切入“長津湖”戰役。這樣的敘事結構好處是簡潔明快,但觀眾代入感較差,不能讓觀眾真正理解我們為什么抗美援朝。
在大陸已經解放,全國已轉入和平建設的背景下,又要出國和最強的敵人打一仗,為什么要打這場仗?這個問題回答不好,部隊是沒有戰斗力的,看電影的觀眾也是沒有同理心的。電影《長津湖》通過巧妙的敘事結構安排,拉長敘事線,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電影一開始,展示給觀眾一副江南水鄉的湖上美景,吳京飾演的解放軍戰士伍千里坐船回家探親。伍千里對父母說“大陸全部解放了,仗都打完了”,要種地建房過和平日子。但這時朝鮮戰爭突然爆發,美帝出兵干涉,悍然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并轟炸我國境內城市。為保和平、保家鄉,中國人民沒有選擇,只有毅然抗美援朝。
在電影《長津湖》中關于為什么出兵朝鮮,并沒有過多高大上的說教,也沒有那么多的政治動員,對于普通戰士來說,有的只是樸素的思想認識:剛分的兩畝地,不能又被搶走了!所以,伍千里等解放軍戰士為保衛勝利果實,響應國家號召,毅然踏入朝鮮戰場。當然,電影也從國家層面展示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電影中,毛主席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主席還說:我們今天打這場仗,就是為了后代不打這場仗!
所以說,這部電影通過拉長敘事線的結構安排,在開頭部分頗為詳盡地表現了普通士兵對抗美援朝的樸素認識以及國家出兵決策過程,交代抗美援朝起因,使得觀眾對志愿軍戰士產生了深深的心理認同感。
二、運用補充敘事,交代連隊歷史
在電影《長津湖》中,主人公伍千里所在的第七穿插連是以英雄群體形象出現的,有智勇雙全的連長伍千里、有已退役但還是返回部隊的七連指導員梅生、有擅長使用迫擊炮的雷公、有勇敢的火力排排長余從戎、有彈不虛發的狙擊手平河等等。第七穿插連作戰英勇,機動靈活,敢打勝仗,但這個連隊不是憑空產生或臨時組建的,這些戰士的英勇頑強也不是突然就有的,因為他們來自過往的戰斗歷史,來自連隊自己的光榮歷史。
在表現一支登上朝鮮戰場的連隊時,如何把連隊的過往歷史交代清楚呢?導演在電影《長津湖》的敘事結構安排上,巧妙地運用補充敘事的手法,清楚地交代了第七穿插連的歷史。在北上的火車上,對新兵伍萬里舉行入列儀式,而伍萬里的代號是677,代表著他是第七穿插連的第677名戰士。在連長伍千里的記事本上,清楚地記著每名戰士的姓名、代號,以及犧牲戰士的犧牲地點。那些犧牲的地點有孟良崮、陳官莊、上海等等,觀眾自然明白,英勇的第七穿插連參加了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寧滬杭戰役等大的戰斗,犧牲很大,但第七穿插連通過戰爭成長,越打越強大。在犧牲的戰士中,還有這支連隊的上一任連長伍佰里,也就是伍千里的哥哥,他犧牲在了淮海戰役的陳官莊。解放戰爭時期,伍佰里和伍千里兄弟二人共同戰斗,而到了抗美援朝的戰場,又出現了伍千里和伍萬里兄弟二人并肩戰斗,這也是一種傳承。正是由于第七穿插連有光榮的歷史傳承,所以才能做到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在嚴酷的自然及戰爭環境下,英勇拼搏,奮勇殺敵,不怕犧牲,面對強大的敵人,出色地完成上級部署的作戰任務。
三、通過支線任務,展示士兵成長
在電影《長津湖》的中間部分,有一段濃墨重彩的支線任務展現。按照上級要求,伍千里所在的第七穿插連要護送電臺及人員到志愿軍司令部。顯然對于“長津湖”戰役來說,護送任務只是支線劇情,但這段支線劇情卻拍得回腸蕩氣,并且占據不少時長,比如濃墨重彩表現出來的支援兄弟部隊爆破敵人信號塔的一場戰爭戲。不少觀眾感覺支線任務分量過重,以致“長津湖”戰役表達分量不足,為什么導演要進行這樣的敘事結構安排呢?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通過支線任務,展現普通士兵的成長歷程。
如果說連長伍千里是電影的第一主人公,他的弟弟伍萬里就是第二主人公。伍萬里是偷跑去部隊參軍的新兵,他對戰場的慘烈一無所知,在戰場上面對死亡時又充滿恐懼。比如第七穿插連在過河灘時,突遇敵機來襲,此時的伍萬里展示給觀眾的是面對死亡的恐懼。在援助兄弟部隊與敵戰斗時,本來應隨雷公行軍的伍萬里又返回作戰小組參加戰斗,此時的伍萬里已經部分克服對敵的恐懼心理,但在與敵人正面交鋒時,伍萬里手拿著軍刀卻又有些膽小怯懦。這些都是對戰場新兵的真實展現,而新兵只有經過戰火的淬煉才能成長起來。所以,這個支線劇情讓伍萬里這樣的新兵通過真正的戰斗浴火重生,打出信心,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志愿軍戰士,所以才有了電影后半段伍萬里在“長津湖”戰場圍殲“北極熊團”的出色發揮。
所以,電影《長津湖》在敘事結構上安排支線劇情是必須的,支線任務讓年輕士兵成長,如果沒有支線任務,戰場新兵伍萬里在電影后半段的英勇表現是立不起來的。
四、敘事有詳有略,完整交代戰役
電影《長津湖》的重頭戲,顯然是電影后半段圍殲“北極熊團”和“下碣隅里”美軍基地兩個大場景,這兩場戰斗場景以及圍繞這兩場戰斗的部署占據了最大敘事篇幅。在這兩個戰斗場景中,為了達到戰斗的突然性,在零下40度的極寒天氣里,志愿軍戰士爬冰臥雪,啃凍土豆充饑,以極強的意志力實現了戰役目的。當沖鋒號響起,漫山遍野的志愿軍戰士突然出現在敵人的近前,給敵人以強大的心理震撼。雖然敵人憑借優勢裝備固守,但志愿軍戰士面對強敵沖鋒時如猛虎下山,敢打敢沖,機智靈活,為了勝利不怕犧牲,終于贏得了這兩場決定“長津湖”戰役勝敗的戰斗勝利。
圍殲“北極熊團”和“下碣隅里”美軍基地兩個大場景在電影中的敘述非常詳盡,既有群體英雄形象,也有孤膽英雄,既有室外的激烈戰斗,也有伍千里、余從戎、談子為與敵人在室內打斗的場景,還有雷公為引開敵機轟炸而悲壯犧牲的感人場面。
在“長津湖”戰役的后半段,部分敵人憑借優勢的機動裝備進行大退卻,我志愿軍戰士奉命阻敵,觀眾耳熟能詳的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的故事,以及趴臥在雪地上凍死的“冰雕連”故事均發生在這場戰役。電影《長津湖》對于觀眾熟悉的故事沒有過多著墨,在表現戰斗英雄楊根思以及“冰雕連”的畫面時,敘述較為簡略,僅用數十秒畫面進行展現。興南港追擊場景也只是展示了美軍軍艦駛離港口,志愿軍戰士歡呼勝利的場景,也沒有對發生在興南港的戰斗展開呈現。在“長津湖”戰役同一個場景里,從敘事上說自然不能凡事面面俱到,所以在敘事結構安排上有詳有略,整個戰役得以完整交代。
當然,作為一部表現朝鮮戰爭的史詩級長篇巨制,電影《長津湖》還有一些地方表現得不夠完美,如讓觀眾詬病的人海沖鋒戰術,沒有顯現朝鮮人民軍和韓軍的形象等等??傮w來看,電影《長津湖》通過巧妙的敘事結構安排,清楚地交代了戰爭起因,第七穿插連的歷史、志愿軍新戰士的成長,以及“長津湖”戰役的戰斗過程,完整全面展示了“長津湖”戰役的歷史史實,是一部高水準的戰爭敘事電影。
作者簡介:
張蕃(1979年10月-),男,河南省平輿縣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影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