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華 江珊 顧玲
【摘要】“雙減”政策正式落地后,部分家長少了培訓班的“定心丸”,變得不知所措,焦慮于多出來的時間應該如何利用。部分家長沉浸在享受“無過多作業”的和諧氛圍中,對孩子的教育變得聽之任之,無所作為。“雙減”政策的推進,正是考研學校和家庭的育人機制與育人智慧。本文就“雙減之下”,如何加強家校聯動提出三點意見:首先,學校作為育人的主力陣地,要及時更新家長的育人理念,形成科學的家庭教養認知,形成合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其次在充足的課余時間里,學校和家庭可以如何開展活動,既能有和諧的親子關系,還能豐富課余生活,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第三,學校和家庭可以創新溝通方式,及時分享成果,反饋問題,及時止損,讓學生在多元的評價中提升自信心,促進成長。
【關鍵詞】“雙減”? 家校聯動? 理念? 育人合力? 溝通渠道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5-0022-02
在科技迅速發展,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儲備適量或者更多的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走進理想的象牙塔。為此,家長們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卯足了勁,焦慮情緒也油然而生。部分家長是由于城市高消費的生活,早出晚歸,忽略或者說是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用補習來彌補應盡的職責。部分家長是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優越的條件下想盡辦法讓孩子實現搶跑。所以在多種原因之下,孩子的時間不是被大量的作業霸占了,就是被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耗光了,學業成績被過度放大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無法得到全面的提升。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隨著各地正認真履行并落實“雙減”工作,學生的教育回歸到學校主陣地上,學生的課余時間回歸到家庭中,家校聯動對于學生的成長的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本文就如何加強家校聯動提出幾點建議。
一、借助多平臺更新家長理念,認清“雙減”
“雙減”并非短期措施,本質上是對整個國家戰略規劃人才需求的呼應之一,“十四五”規劃對教育提出了要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學生的作業和在校完成作業的時間都會有所調整,回家后的自由時間會增多,取消校外培訓則進一步留足空余時間。賽道換了,以往的培訓方式會逐漸失靈,通過“地下攢班”補習,別人“雙減”,自己“加碼”,并不能勝出,反而與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背道而馳。
作為家長也需要把時間還給孩子,將重心轉移到培養孩子的習慣上來。
依托學習平臺,形成育人合力。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數據顯示:中小學生抑郁水平隨著年級升高而提高,相關研究也表明這和家庭教養方式有很大關系。因此在“雙減”的背景之下,更新或者提升家長的育人觀念是必要而又迫切的。目前,各地區自上而下也在為提升家長素養,助力孩子成長打通渠道,提供平臺。杭州市上城區在全國開創了“家長持證上崗”的先河,依托移動學習平臺,整合區域社會資源,開設線上課程,引導家長通過智媒體完成“執照”的學習、積分。這就形成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發力的家庭教育聯動體系,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氛圍。此類具有區域性的整體化措施對于大幅度、大范圍提升家長觀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堅持雙向并舉,更新育人理念。各校可以借助之江匯等信息平臺推出“云端”系類家校活動,以“家長云課堂”為主平臺,開設親子溝通、科學教養、共生成長等主題微課,撥正教育觀念,提升家長素質。除了線上平臺,還可以推出線下活動,形成雙向并舉的模式。比如“專家進校園”“骨干教師進社區”“優秀家長教育分享會”等活動,讓家長在面對面交流中學習。讓家長改變唯分數論的觀點,意識到雙減下,不是尋求更隱蔽的方式去培訓,更不是放任自流,認清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
二、著眼多方面豐富課余生活,培養能力
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是教育”。“雙減”之下,學生的教育留給家長的空間也在增大,這就意味著家長除了要及時升級教育觀,在宏觀上跟得上社會發展,也要在細節處更懂孩子,明白孩子深層心理需要,掌握激勵孩子超越自我的方法,綜合素養得到發展。可以與學生進行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并引導其產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閱讀、運動、勞動的熱愛,對大自然的親近感,與小伙伴的合作意識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等。
開展多種活動,豐富課余生活。回歸家庭后的學生,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以生活作為教育大舞臺,通過多種活動開闊視野,教會學生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例如可以開展“5+2”新勞動教育,“5”指的是在五個學習日里,每天抽出不少于10分鐘時間開展家務勞動,勞動內容的選擇采用2+X模式,兩個必做項,比如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整理自己的書桌等,其余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主選擇。“2”指的是周末的兩天,這個時間段可以從基礎性勞動走向技能應用型勞動,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勞動創意設計,開展美食小制作、針線活、小發明活動等。與此同時,還可以培養閱讀的習慣、思考的習慣、運動的習慣、審美的能力等等。
開放場館資源,輻射教育資源。有場館資源的學校,可以24小時向學生開放場館,把教育場所延申至課余時間,把教育資源真正輻射給社區的孩子,形成無邊界的教育模式,以自身的興趣與特長來撥動學生的能力發展。此外,學校可以聯動家長推出系類走讀課程、紅領巾志愿服務隊、假日小隊活動等,充分利用博物館、科技館、體育館、紀念館、文化館、鄉村文化禮堂等校外活動場所或研學基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活動,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有目的、有方式地去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他們的能力,挖掘他們的特長。
記錄成長曲線,及時反思更新。學生需要成長,家長也需要在育人過程中不斷反思自身,檢視自己的不足,更新知識儲備,以更好的心態、更適合的途徑來因材施教。比如有學校曾開展“愛在每一天——親子觀察日記”活動,家長們利用日記的方式記錄孩子的生活狀態、情緒變化等,班主任根據記錄情況,追蹤孩子的成長表現,與家長一起訂制更符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式,更好地助力成長。
三、搭建多渠道創新溝通方式,多元反饋
學校和家長是合作伙伴,形成合力對于學生的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在“雙減”之下,家校要跳出思維定勢,重新審視日常溝通所傳遞出的信息、思想與情感,打開家校溝通新思路。
創新家長會特色,實現有的放矢。家長會是學校和家長溝通最常見的模式,傳統的家長會是教師在上面分享反饋,全體家長在下面聆聽,輻射面很廣,分享的一般也是共性的基本問題,但是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分享卻是不多。為此在家長會的設計上,也可以采取一些方式進行創新。比如可以采用分層級的家長會,學習能力相近、問題相似的學生和家長可以聚集在一起,反饋共性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也可以是根據學科的特性,由任課老師組織開展學科類的家長分享會,針對學生學科的現狀進行細致的反饋與指導;也可以把關系好的部分學生及家長召集開會,從情感的凝聚性在學生和家長中間建立合力,促生成長。
定期反饋情況,適時查漏補缺。學校和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路上最為重要的兩股力量,需要雙方之間相互信任,并且及時分享在育人上的成果、反饋問題等。“雙減”之下,難免會有家長不知所措,或者不去作為等情況發生。為此,為了能使得溝通反饋流暢,也緩解家長的一些焦慮,學校可以采取家長“定期入校”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通過定期問卷調查和學情反饋讓學校和家長能一直處在了解、反饋、溝通、改變、提升的良好氛圍中,在真正了解家庭教育的訴求中,為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與指導,真正做到“民呼我為”,形成教育合力。開設家委互動公眾號,從多方面、多元化反饋學校育人情況,借助公眾號也讓家長配合學校更好地進行宣傳和發動;定期印發家庭導報,用好家長資源,引進教育資源,豐富校園學習生活。
“雙減”之下,學校做強做優校內教育,切實做到教師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同時提優提質家庭教育,學生會在少負擔的情況下接受“五育”并舉的教育,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若葵.“雙減”之后,家庭需要做什么[N].中國婦女報,2021-10-11.
[2]熊丙奇.落實“雙減”必須啃下兩塊“硬骨頭”[J].北京觀察,2021(99):33.
[3]張蓋倫.家長要成為“雙減”政策的“神助攻”[N].科技日報,2021-9-16.
[4]沙紅芳.目標“雙減”的家校合作轉向:基于家校共育的視角[J].教育視界,2021(25):36-39.
[5]鐘焦平.雙減”之下,家長更要主動作為[N].中國教育報,202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