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冬旭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向學生普及基礎法律常識,培養學生形成美好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作為一門思想塑造課程,道法課堂應當將知識與學生的成長與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诖?,本文提出了以多元化為特征的教學課堂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為目的的教學主張,先后從教學設計的思路以及具體的培養方式這兩個方面來闡述主題,以期可以給初中的道法課堂教學帶來啟發與思考。
【關鍵詞】道德課堂? 多元化? 創新能力? 批判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5-0046-02
一、以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培養為基礎到多元化教學設計思路
1.問題切入的多角度性
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避免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讓自己的認知局限在某一個點上,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講解分析教材知識時,應當盡可能地指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切入去思考問題。以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中的《和朋友在一起》為例,在學習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試著多角度去思考:怎樣定義“朋友”,為什么會有“志趣相投”“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說法、如何去交朋友、怎樣辨別良友與損友、不同階段對朋友的定義是否存在差別、自己是否是別人理想中的朋友等等。隨著學生看問題的角度豐富化,多樣化,學生就更容易走出思維定勢的圈子而有新的想法與認知,這是創新能力的萌芽。
2.知識內容的多層次性
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設計,目的在于能夠讓知識以系統化、體系化的方式來出現,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由點到線,以線成面的思維能力。以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做情緒情感》的主人為例,該單元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處理情緒的能力。教師可以將整個單元的知識劃分成由淺至深的層次,從最簡單的情緒的種類及其對我們的影響,到各種情緒對應的管理方法,到比較高階的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比如在大悲之事或大喜之事)去合理地切換情緒,讓自己始終都能夠擁有健康的情緒,能夠用良好的心態來迎接所有的困難與挑戰等等。情緒本身是人自然產生的,而情緒又可以反過來影響人,當知識內容能夠以多層次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就更容易用具有科學辨別與準確判斷的能力去學習知識,這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特征。
二、以多元化教學課堂為載體的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培養方式
1.緊扣教材要點,多維度思維拓展
創新能力在思維認知上表現在學生敢于打破既定的思維定勢,或者敢于走出常規的思維認知,在思維長河中長途跋涉般去采摘新鮮甜美的思想果實。在多元化教學課堂中,教師要緊扣教材要點,并以教材的內容與思想要點為支點,為準繩,為圓心,多個維度地去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以七年級下冊第六課《“我”和“我們”》為例,這一節課介紹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教材更多地是以集體對于個人的好處與價值來介紹這兩者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維度去想象與聯想,比如:當個體是具有破壞性的,他/她融入到集體中時,是更容易破壞集體,還是被集體感化。比如:當個體是具有價值效益性的,而他/她所要融入的集體卻是低效無益,那個體是要選擇融入集體還是選擇獨立于集體,如果融入集體是否會被同化成低效無益,如果獨立于集體又是否會被集體排斥等。教師可以舉出這樣一個例子:某同學在讀小學時由于學習意識淡薄,貪玩厭學,和朋友們呆在一起多以玩樂為主,但是進入初中后,其學習意識增強,發現與曾經的圈子格格不入,好朋友們想的依然是怎么玩,而某同學想的是怎樣學習,這就出現了個人追求與集體追求不一致甚至是相斥的情況,也可以看作是曾經的朋友不再是自己理想中要作伴共同成長的朋友的情況。這就需要學生帶著批判性思維去看待朋友圈子的變化、個人追求的變化、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變化等問題。從思維的角度來講,嘗試著站在教材主張的“對立面”去想問題,也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一種啟發與訓練。
2.結合社會時事,多聲音真偽辨析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多元化的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時,可以多結合社會時事,選擇發生在當下的熱點話題來作為理論知識的依附載體,同時要提醒學生多關注百姓輿論對時事話題的多種不同聲音,在真偽辨析中去訓練打磨自己的批判思維能力。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公共規則》為例,公共規則作為全體公民公認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沒有任何公民應當例外,但是在生活中,又不乏無意或有意例外的群體,比如一小部分明星,特別是影響力比較大的明星。如王源曾被路人拍到不遵守交通規則,在街上爬欄桿而過,在餐館這一共用場合抽煙。曾軼可在機場不配合安檢人員的工作甚至對工作人員進行辱罵爆粗口。王子文在高鐵動車上腳踩高鐵桌。梅婷在飛機上將腳放在飛機椅背上,腳掛飛機座椅等等。面對明星不遵守公共規則的事件,有一些狂熱的粉絲會主動為自己的偶像辯解,比如說王源已經成年有吸煙的權利,比如說王子文腳踩高鐵桌或者梅婷腳掛飛機座椅等都是偶發行為,其他普通人也有做過只是沒有被曝光而已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這些言論,拓展思考理性追星。又比如,在批評明星不遵守公共規則的聲音中,有一部分人認為明星也是普通人,普通人也有做過明星類似的行為,明星不應當被過分地放大。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明星是不是真的等同于普通人,作為公眾人物的明星,他/她們的一舉一動會具有怎樣的社會效應等等。通過關注與聆聽針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聲音,教師可以借此來指導學生辨析真偽的價值觀念,同時讓學生帶著批判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并且嘗試著保持中立、客觀、理性,不輕易地,缺乏主見地隨波逐流。
3.立足個人經歷,多角色換位思考
以多元化課堂為載體與支點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多立足個人經歷,嘗試著多角度去換位思考。以八年級上冊第二課《公共生活新平臺》為例,這一課主要介紹了網絡對世界與生活的影響,同時引導學生要合理利用網絡。站在時代的角度來講,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很多學校的選擇,不少學生本人也在利用各種電子設備與網絡平臺來學習與娛樂,那么,該如何去思考網絡利用的合理性。比如,站在學生本人的角度,與紙質的教輔書籍以及課堂上的教師講解對比起來,網絡的學習資源固然更加豐富與靈活,但與此同時,又該如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源與方法,如何避免對網絡形成學習依賴呢。比如,站在教師的角度,教師是否可以讓網絡來承擔一部分重復性的、沒有創意性的教學任務,將自己從無效低值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但與此同時,又該如何平衡教師與智能教學助手之間的工作量呢。比如,站在家長的角度,家長可以選擇用智能網絡工具來輔導子女作業,將自己從“陪讀”中解放出來,但與此同時,家長又該如何保持對子女學習狀態、學習內容的合理關注呢。在立足個人經歷的基礎上去鼓勵學生采用角色代入法進行換位思考,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在不同的頻道上去切換與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評思維,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立體地看問題,盡可能地認識問題的全貌而避免狹義的認知。
4.問題矛盾分析,多思辨全面評價
多元化教學課堂的其中一個特征是有多種聲音的,多種學習方式的,多種思維切入點的,以此為基礎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問題矛盾分析法,多思辨性地全面評價。以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創新驅動發展》為例,這一節課講解的是創新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一對關系是否是矛盾又統一的。矛盾表現在創新是需要投入的,且回報是不確定性的,帶有風險的,假如創新失敗,很可能談不上發展甚至還會拖慢發展,因此,創新之于發展是有風險的且不確定的。統一表現在唯有持續地創新才能夠持續地發展,否則止步在原地就等于退步,因此,創新之于發展是重要且必要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去分析與思考這一對關系,如何去平衡,如何去做到彼此正向循環促進等等。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全面看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既看到全局,又著眼于細節,既看到好的,又看到不好的。另一方,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不是全盤接收或全盤否定。
三、小結
以德為本,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唯有從小培養學生養成美好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才能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走正道。與此同時,從小培養學生樹立法制觀念,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識,才能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又對法律懷以尊重與敬畏之心。為了能讓道法課堂充滿趣味,富有吸引力,教師應當盡可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去設計課堂,讓學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沉浸在道法知識中,同時為理論知識搭載上更多具體的實際的案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讓學生能夠更加靈活主動地去學習知識,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廖木松.初中道德與法治多元化教學方法[J].亞太教育,2019(3):20
[2]蔣小艷.淺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式[N].教育理論研究(第五輯),中國會議,2019-01-01
[3]戚永生.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N].教育理論研究(第九輯), 中國會議,2019-06-01
[4]舒幫艷.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