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忠 楊惠
本文介紹了我國墜落防護裝備的標準情況及相關產業發展現狀,并通過對比國內外個體防護裝備配備及管理情況,為我國相關從業人員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執法和監管提出依據。

爬梯安全防護的垂直生命線
墜落防護裝備是有效預防高處作業人員墜落或高處落物傷害的個體防護裝備之一,廣泛應用于工程建設、建筑、風電、礦山、化工等行業。我國墜落防護裝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由單一產品發展為系統組合,是包含產品種類最豐富、組合方式最多樣的個體防護裝備。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墜落防護裝備不僅在傳統的建筑行業需求加大,高空清洗、維修、空調安裝等作業的需求也井噴式增長,促進了墜落防護技術的發展及產品更新。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我國制修訂了一批墜落防護國家標準,填補了墜落防護領域諸多空白點。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墜落防護標準化工作由原來的查缺補漏、填補空白,轉變為清理整合、技術升級,將重點放在墜落防護標準體系建設方面。
目前,我國墜落防護裝備標準體系涵蓋10多項國家標準,包括安全帶、安全繩、自鎖器、連接器、緩沖器等相關產品標準,也有GB/T 23468—2009《墜落防護裝備安全使用規范》等管理標準。

高處作業人員配備的水平生命線
目前,我國墜落防護裝備的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東部沿海省份。其中,山東濱州、惠民地區集中了數百家安全網生產企業,規模參差不齊,既有產值上億元的大企業,也有條件較差的作坊式企業。江蘇泰州地區集中了近百家生產吊帶、索具和安全帶產品的企業;福建莆田地區集中了一些生產密目式安全立網的企業,還有的企業專門供應網布。
國家在安全生產方面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對提高墜落防護產業技術水平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部分先進制造商已逐步從單一產品生產,轉變為提供墜落防護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墜落防護裝備不僅包括安全帶、安全網等墜落防護產品,還包括墜落防護系統的設計與搭建、墜落防護系統匹配與集成、墜落防護系統運行與維護,這些才是我國墜落防護裝備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為了適應企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我國大量的墜落防護制造企業不斷更新生產設備、提高制造水平,在原材料的加工工藝、金屬零部件的成型工藝及表面處理工藝、織帶及繩索的縫制編織工藝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使得國外很多知名墜落防護品牌將生產及研發基地轉移至中國境內,這也促進了我國墜落防護產品的出口。但是,我國墜落防護裝備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與國外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國外墜落防護產品設計理念更先進、技術含量更高,當然價格往往也更貴。
根據2012—2018 年建筑施工事故統計分析,在建筑行業中,高處墜落事故占總事故起數的52.38%,高處墜落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46.04%;2012—2018 年高處墜落事故和死亡人數均成上升趨勢。而在電力行業中,近3 年來,高處墜落占到安全事故總數的36.2%;2019年,該事故大幅度降低,但其占比依然較高。
目前,我國高處墜落防護整體水平不高,相關企業普遍使用胸帶/腰帶和不帶緩沖的安全繩。只有少數有購買力的企業會使用全身式系帶和緩沖安全繩,速差器等稍微高端一點的產品用量很少。企業使用的墜落防護裝備價格普遍在100 元左右,甚至更低的檔次,產品質量堪憂。其中,國產產品占多數,很多產品甚至無相關認證證書,如空調安裝行業的人員使用合格防護用品還存在較大問題。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相關企業在墜落防護裝備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應使用全身式系帶和緩沖安全繩、速差器,并確保都有證書,是合格產品。并對產品進行定期檢查,及時更換。同時,加強員工對個體防護裝備使用的培訓,確保他們會正確使用個體防護裝備,來保障作業安全。
歐美等發達國家普遍制定了相對完善的個體防護裝備管理法規標準,在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體現較為明顯。
美國1970 年頒布了著名的《職業安全衛生法》,明確規定雇主應采取措施,確保雇員免受作業場所職業安全與健康危害,并確保雇員能夠得到必要的個體防護裝備。為了進一步落實該法案,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OSHA)按照行業劃分,制定一系列配備標準,用于規范各行業企業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例如,OSHA 規定,“在不同行業,工人只要在超過一定高度進行作業,雇主必須為作業者提供墜落防護裝備,在一般行業,這一高度是4 英尺(1.2 米),在造船行業,這一高度是5 英尺(1.5 米),在建筑行業,這一高度是6 英尺(1.8米)”。OSHA 嚴格依據法規標準,對雇主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情況開展監管執法,主要內容包括:雇主是否給員工配備了充足的個體防護裝備;雇主為雇員配備的個體防護裝備在設計和結構方面是否安全;是否使用了有缺陷或損壞的個體防護裝備;是否為雇員提供了正確使用個體防護裝備的培訓等。
OSHA 要求,雇主為雇員配備的個體防護裝備應符合美國國家標準。在OSHA 標 準1910.134《呼吸防護》中,要求雇主為雇員配備符合42 CFR84 的呼吸防護產品;在《可行走工作場所的個人墜落防護規定》中,要求安全帶、安全繩等防護產品符合ANSI Z359 等系列標準。
美國通過第三方產品認證機制,證明防護產品質量符合上述標準的技術要求。對于呼吸防護裝備,要求進行NIOSH 認證;對于其他各類防護裝備,通過UL 認證等第三方產品認證,證明產品符合標準的技術要求,且能夠保證持續穩定符合標準要求的生產能力。呼吸防護裝備通過NIOSH 認證、工業阻燃防護和防電弧產品經過UL 認證,是證明其合規、被市場認可的關鍵證明。
歐盟于1989 年6 月通過了關于職業安全與健康的框架性指令:89/391/EEC《歐盟關于采取措施促進工人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得以改善的指令》。為了促進框架性指令的執行,歐盟還發布了Directive 89/656/EEC《歐盟關于為工人在工作場所配備個體防護裝備以滿足最低健康和安全需求的指令》。指令中規定:當工作場所中的危害因素無法避免或無法用技術手段降至足夠低時,必須為員工配備個體防護裝備;雇主應在充分評估危害因素的基礎上,免費提供足夠的個體防護裝備等內容。歐盟各成員國將歐盟的法規、指令轉化為本國法規,并由各成員國勞工部門制定個體防護裝備行業配備的標準。
在配備使用監管上,歐盟各成員國政府負責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監管。以英國脫歐前的呼吸防護裝備管理為例,安全與健康執行局(HSE)頒布了OG—00041《呼吸防護裝備監察指南》,監察員依據該指南及HSG53《工作場所呼吸防護用品配備應用指南》等標準,對作業現場進行檢查。檢查主要包括配備的呼吸防護裝備是否滿足現場作業者佩戴需求、作業任務、作業環境需求;雇主是否采取了足夠的呼吸防護裝備管理措施等。在德國,與英國類似,由勞工督察負責檢查作業場所使用的個體防護裝備是否符合法規、標準的要求。
在產品合規性方面,歐盟1989年出臺了89/686/EEC《個體防護裝備指令》(于2016 年正式升級為《2016/425 個體防護裝備法規》),要求所有個體防護裝備必須獲得CE認證才能在歐盟境內銷售。在執行上,CE 認證采取國際通行的第三方認證模式。歐盟各成員國的海關、安全生產監察和市場監察部門,根據相關法規標準的要求,對作業場所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情況,以及市場上流通的產品展開監管,確保進入歐盟、在市場上流通、為雇員配備等環節的個體防護裝備,都是經過CE 認證的合規產品。
在澳大利亞,SWA(Safe Work Australia)是澳大利亞政府的法定機構,旨在制定與健康安全工作要求等相關的法規標準。根據SWA要求,雇主必須為雇員提供符合澳大利亞標準的個體防護裝備,并為雇員提供個體防護裝備的使用培訓。基于上述法規、標準,澳大利亞市場的使用者、采購方,一般要求采購和使用的個體防護裝備需經過SAI Global 等第三方產品認證,以滿足合規性要求。
目前,我國在立法層面上非常重視個體防護裝備的配備,在《安全生產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中,對合格配備個體防護裝備(即勞動防護用品)均有明確規定。
2019 年7 月,市場監管總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應急管理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帽等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從生產、使用、流通等環節,對勞動防護用品的質量和監管提出了具體要求和保障措施。
為推動我國個體防護裝備標準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配套,提高我國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水平,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健康,2020 年12月30 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了GB 39800.1—2020《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 第1 部分:總則》、GB 39800.2—2020《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 第2 部分:石油、化工、天然氣》、GB 39800.3—2020《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 第3 部分:冶金、有色》、GB 39800.4—2020《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規范 第4 部分:非煤礦山》四項強制性國家標準。這四項由應急管理部組織起草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是我國第一批重點行業領域強制性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標準。
該系列國家標準的制定,是銜接并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關于個體防護裝備配備要求的重要技術支撐標準,填補了我國在個體防護裝備配備管理方面國家標準的空白,將徹底改變我國企業和個人在進行個體防護裝備配備時缺少相應指導和依據的局面。在標準發布實施后,將為廣大從業人員的個體防護裝備提供配備、執法和監管依據,“兜住”勞動防護的底線,對于保障我國廣大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健康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