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慧, 熊 梅, 馮明義, 聶 敏, 趙立嶼, 王友瓊
(1.貴州省赫章縣植保植檢站, 貴州 赫章 553200; 2.貴州省赫章縣水塘堡鄉扶貧工作站, 貴州 赫章 553201; 3.貴州省赫章縣農田基本建設管理站, 貴州 赫章 553200; 4.貴州省赫章縣水塘鄉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 赫章 553201)
赫章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屬暖溫帶溫涼春干夏濕氣候,年均氣溫10~13.6℃,最高氣溫33.6℃,最低氣溫-3.0℃,無霜期206~255 d,年均降水日數174 d,降雨量785.5~1 068 mm,主要集中在6-8月,光照條件好。赫章縣為貴州高海拔山區旱作農業大縣,馬鈴薯是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萬hm2左右,在保證糧食安全和鄉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因長期連作、加上特殊的氣候,近年來馬鈴薯晚疫病在赫章縣流行發生面積大,由馬鈴薯晚疫病造成的損失一般年份在20%~30%,重災年份達60%~70%或絕收,嚴重影響赫章縣馬鈴薯產業發展。因此,篩選對馬鈴薯晚疫病抗性強、產量高的品種供生產應用,對保障赫章縣馬鈴薯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在赫章縣水塘堡鄉合心村營盤組王明貴家承包地進行。該地塊海拔1 900 m,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馬鈴薯晚疫病常年發生且嚴重,前茬為蕎麥。
試驗品種為鄂薯14號、青薯10號、天薯11號、鄂薯5號、宣薯6號、宣薯5號、青薯9號,以青薯9號為產量對照品種,以晚疫病始見期最早、病情指數最高品種為病情對照品種。各品種種薯35~50 g,平均重量為46.17 g,除青薯9號為農戶自留種外,其他品種種薯均為畢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
試驗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共7個處理,每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處理小區長4.6 m、寬2.5 m,面積11.5 m2,種植方式為凈作,每小區按行距57.5 cm、株距35.7 cm、密度3 249窩/667m2種植種薯56個(窩)。區組間間隔100 cm,品種間間隔70 cm,四周設保護行。
為使馬鈴薯開花期與常年病害流行盛期相吻合,根據當地常年氣候條件和晚疫病盛發期等實際,試驗馬鈴薯于2020年2月23日播種。播種時每窩按667m2用腐熟圈肥1 000 kg、N∶P2O5∶K2O含量為15∶15∶15復合肥50 kg作底肥的量折算,窩施腐熟圈肥0.307 8 kg、復合肥0.015 kg。2020年4月10日,當馬鈴薯齊苗后,每窩按667m2用尿素15 kg的量折算,窩施尿素5 g,后中耕培土。試驗各處理現蕾期再中耕培土1次,整個生育期不施用任何殺菌劑,讓其自然發病。
1.5.1 晚疫病病情觀測與抗性評價 試驗從馬鈴薯現蕾期開始,每隔5 d觀測1次各品種晚疫病發病情況,當觀測到有中心病株后改為每隔3 d觀測1次,直至馬鈴薯植株葉片全部枯死為止。觀測方法:未發病前,采用對全部小區踏查方式;發病后,采用對角線5點定位,每點標記10株,觀測病株數、發病病株嚴重度等。病株嚴重度按《貴州省馬鈴薯晚疫病監測技術規范(DB52/T568-2009)》標準分級:0級為全株葉片無病斑,1級為個別葉片上有個別病斑,3級為全株1/4以下的葉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莖稈有個別小病斑,5級為全株1/4~1/2的葉片有病斑或植株上部莖稈有典型病斑,7級為全株1/2以上葉片有病斑或植株中下部莖稈上有較大病斑,9級為全株葉片幾乎都有病斑或大部分葉片枯死、甚至莖部枯死。
病情指數計算公式[1]為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對應病級)/(觀測總株數)×9]×100
各品種對晚疫病的抗病程度評價采用相對抗病性評價方法。即以對照品種達到該年度最高發病級別時其他品種的發病程度作為抗性評價依據。試驗將抗病程度分為免疫(I)、高抗(HR)、中抗(MR)、中感(MS)、高感(HS)5類,用各類相對應的抗病指數(1.00、0.80~0.99、0.40~0.79、0.20~0.39、0.20以下)進行評判。其中:
相對抗病指數=1-相對病情指數
相對病情指數=評價品種平均病情指數/對照品種平均病情指數(注:以晚疫病始見期最早、病情指數最高品種為對照品種),本試驗中鄂薯5號病情指數最高,因此以其作病情評價對照品種。
1.5.2 產量觀測與計算 試驗馬鈴薯于2020年8月2日分小區全區采挖,單獨稱重計算產量,采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與方差分析。
由表1可見,從晚疫病發病的早遲看,晚疫病發病始見期以鄂薯5號、宣薯6號2個品種最早,均為5月20日,以宣薯5號最晚,為5月26日,兩者相差6 d;青薯10號、天薯11號、鄂薯14號、青薯9號介于兩者之間,與鄂薯5號、宣薯6號相比,分別延后1 d、2 d、3 d。
從發病高峰期(現蕾期和成熟期)病情指數看,發病高峰期病情指數和相對病情指數從低到高依次為宣薯5號、青薯9號、鄂薯14號、天薯11號、青薯10號、宣薯6號、鄂薯5號,其中鄂薯5號、宣薯6號發病高峰期病情指數達86.63%以上、相對病情指數達87%以上,為高感晚疫病品種。

表1 馬鈴薯各品種的晚疫病病情指數與抗病指數
從發病高峰期相對抗病指數看,從高到低依次是宣薯5號、青薯9號、鄂薯14號、天薯11號、青薯10號、宣薯6號、鄂薯5號。經對發病高峰期相對抗病指數進行方差分析顯示,宣薯5號與青薯9號、鄂薯14號、天薯11號、青薯10號、宣薯6號、鄂薯5號差異顯著,鄂薯14號和青薯9號差異不顯著,青薯10號和天薯11號差異不顯著;宣薯5號與青薯9號、鄂薯14號、天薯11號、青薯10號、宣薯6號、鄂薯5號差異極顯著。說明參試的7個品種中,對晚疫病的田間抗性以宣薯5號為最高,其次為青薯9號和鄂薯14號。
從相對抗性評價看,參試的7個品種中,宣薯5號、青薯9號、鄂薯14號3個品種表現為中抗(MR),天薯11號、青薯10號2個品種表現為中感(MS),宣薯6號、鄂薯5號2個品種表現為高感(HS)。

表2 各品種馬鈴薯的產量
由表2可見,參試的7個品種中(以青薯9號為對照),產量以鄂薯14號為最高、達1 729.56 kg/667m2,其次為青薯10號和宣薯5號、均達1 500 kg/667m2以上,較對照青薯9號分別增產15.49%、4.72%和2.24%;其他品種均較對照青薯9號低。經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顯示,鄂薯14號與青薯10號、宣薯5號、青薯9號、宣薯6號差異不顯著,與鄂薯5號、天薯11號差異顯著。說明相對中感馬鈴薯晚疫病以上的品種產量表現均較低。
試驗結果初步表明,參試的7個品種中,以鄂薯14號、宣薯5號在試驗區域產量表現相對較高、對晚疫病的相對抗性較強,可在生產中進一步示范應用。